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DEM数据源,在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快速、准确、自动获取坡度分级信息,研究1∶10000坡度分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利用DEM、GIS技术和ARCGIS的强大功能。得到了合理的技术流程和参数指标,开发了坡度分级数据库生产软件。该建库方法切实可行,解决了耕地坡度分级数据获取的瓶颈,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有效方式,该文以济南市长清区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因素,选择了质量等别、连片度、耕地坡度、耕地交通便利性和耕地居民点辐射度5个评价指标因子,运用GIS技术获取评价指标因子得分,根据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加权分析法对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综合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输出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并实现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该文研究成果可为县(区)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借鉴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耕地中北方大干等于2米、南方大于等于1米的地坎(含耕地中的田埂、地埂)称为田坎。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规定,耕地坡度(地面坡度)大于2°时,可测算耕地田坎系数,用系数扣除田坎面积。田坎系数测算是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准确获取耕地面积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做好田坎系数测算工作,对于准确把握全省耕地面积,进一步有效利用和保护耕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先后历时3年,积累的数据成果能为相应专题地图编制提供数据基础。采用人工综合与计算机自动提取土地利用图斑,多种计算机自动综合相结合缩编基本农田要素,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耕地图斑坡度分级等关键技术,在多种专业制图软件相互配合下,将大比例尺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坡度数据编绘成1∶80万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湖南省基本农田分布图和湖南省耕地坡度分级图,能宏观、直观展示湖南省土地利用情况、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和耕地坡度分级情况,更好为国土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潜力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耕地中北方大于等于2米、南方大于等于1米的地坎(含耕地中的田埂、地埂)称为田坎。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规定,耕地坡度(地面坡度)大于2o时,可测算耕地田坎系数,用系数扣除田坎面积。田坎系数测算是河南省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耕地保护,我国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本文基于占补耕地统计分布直方图,研究一套多指标耕地占补平衡评估方法,采用GlobeLand 30的最新两期数据,在空间格局、自然条件、区位条件3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在省级尺度评价我国近10年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在数量上,我国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东南减小、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在质量上,我国较好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25个省的耕地质量提升,但存在耕地坡度增大、面积破碎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坡度分析统计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是决定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地提供坡耕地的分布情况,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规划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ARC/INFO软件为例,着重就如何在地理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地形地表分析,解决土地坡度、坡向的分布统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浅析辽西北土地沙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辽宁省国土规划》,提出了"将处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500毫米地区,坡度大于15°的耕地还草,提高地表蓄水能力,同时仍将其作为耕地管理,作为生态与耕地双重性质用地加以保护。"笔者认为,这是防治辽西北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山东省基础测绘最新的高精度DEM、坡度图、第三次国土调查0.5m数字正射影像及第二次土地调查田坎系数测算资料,重新选取样方测算了山东省的田坎系数。结果表明:耕地田坎系数与耕地类型、地貌类型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鲁东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区同坡度级坡地田坎系数均高于梯田田坎系数,鲁东丘陵区梯田和坡地的田坎系数均高于鲁中南山区的田坎系数。较第二次土地调查田坎系数、第三次国土调查田坎系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统计,山东省田坎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依然有较大的挖潜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国土调查、耕地保护、粮食面积估算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寿阳县为研究区域,以寿阳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及与坡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寿阳县农用地和自然保留地比重过大,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1.81%和42.95%;(2)各乡镇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3)坡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表明,耕地、园地、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坡度小于6.的区域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林地和自然保留地呈增加趋势.根据寿阳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建设用地整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等对策,以保护耕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萝北县湿地农田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获取三江平原萝北县自1954年以来的六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过去50余年湿地农田化过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湿地农田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2005年,三江平原萝北县耕地面积净增21.85×104hm2,湿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空间上,湿地斑块越来越分散,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剧,而耕地斑块则趋于集中分布;目前,耕地已成为三江平原萝北县的基质景观,地势低平、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地貌条件良好的平原区是湿地农田化的首选区域。随着可开垦湿地资源的减少,人类的开垦对象开始转向地势、土壤、地貌等条件相对较差的湿地景观单元。气候变暖加速了湿地农田化进程,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 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分布于〈15°的宜耕区;(2)在〈1200 m高程范围内,〈15°的宜耕区内,耕地类型多样,斑块数最多,内部的斑块组合最复杂;在1200~1300 m高程范围内,15~25°坡度区内斑块的连通性好;〉1300 m高程范围内,〉25°坡度地带内,斑块间的干扰性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略高;(3)耕地利用的破碎化现状,深刻影响着农户水保行为、种植行为及兼业行为,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化、区域化明显。因此,流域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调整农业经营模式,为耕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多,该文主要利用RS技术快速获取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PS技术获取动态监测数据,利用GIS的可视化技术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整合建立全省整治项目数据库,依托于省国土资源内网,遵循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实施方案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耕地保护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网上运行和全程监管机制,构建全省统一的耕地保护动态监管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耕地保护的动态监管,为耕地的"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计算耕地田坎系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测算耕地的田坎系数是一项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的重要工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丰富的地物信息,使得直接通过影像获取田坎系数成为可能。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SPOT-5影像上选取若干代表较强的农田区域为实验样方,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精细地提取了耕地与田坎,得到了来自遥感影像的田坎系数。经与原实地测算的田坎系数比较,整体符合度为94.74%。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要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融水苗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确定永乐乡北高村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今后征用耕地补偿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北高村,距永乐乡集镇13公里,东与毛潭村接界,南、西接北高村辖土地,北接公路、木王水库边。项目区内土地类型为荒草地,地势平坦,坡度在5度以下,土地层深厚而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养分供应及保水保肥能力都较好,呈弱酸性,经改土培肥后,…  相似文献   

16.
耕地地块作为精准农业的重要支撑,现有地块边界大多依靠人工勾绘。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基于遥感影像自动提取耕地地块成为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检测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场景的局限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检测方法仍存在问题,基于深度卷积模型直接识别耕地区域会丢失内部边界、而基于边缘检测模型识别耕地边界时则会同时得到大量无关边界;此外,现有的基于阈值提取地块的策略所提取的地块不够规整,存在内陷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网络和分水岭分割的耕地地块提取方法,从信息检测和地块提取两方面进行改进:① 将耕地边界视作一种地物类别,在深度卷积网络中进行类别概率检测,帮助实现对耕地边界的语义识别。② 基于改进后的D-LinknetXt网络进行检测,其网络架构适合于对耕地边界这类线性目标的提取,同时更换原始D-Linknet网络的残差单元,帮助提高了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③ 基于分水岭分割对耕地地块进行提取,利用了区域分割方法获取边界的封闭性,并且这种以区域为单元进行分割并合并的方式,解决了原有方法在像元尺度上基于阈值提取所遇到的提取地块存在内陷的问题,使地块更规整准确。在一景高分二号影像上进行检验,并设计两类精度指标,从全局边界精度和地块几何精度两方面进行方法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精度优于3种对比方法,在代表边界精度的F1分数上达到了0.933,地块几何精度为0.829。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耕地地块进行提取,并适用于实际应用中。  相似文献   

17.
InSAR相位解缠是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提取数字高程模型,进行精确差分干涉测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缠绕的差分相位信息在地形陡峭或者坡度变化较大区域的解缠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传递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将干涉图中的地形坡度表示为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局部相位频率,利用局部相位频率估计地形坡度和推导缠绕相位梯度概率密度函数(PG-PDF)参数模型,并将参数模型作为非线性最小二乘相位解缠模型约束条件,平滑不满足要求的缠绕相位梯度,经过迭代求解得到的解缠结果可以在消除噪声的同时减少地形因素的欠采样对相位解缠结果的影响,提高相位解缠的精度。最后,利用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获取的干涉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算法在解缠精度和对地形的适应性方面优于直接加权的相位解缠算法,在频域下顾及地形的方法能有效克服LS对于相位坡度欠估计的缺点,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考虑地形坡度的影响,抑制误差传递。  相似文献   

18.
从DEM中可获取众多地形因子。其中,坡度作为基本的地形因子,其精度对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评估等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DEM只能是真实地表形态的近似表达。如何模拟坡度误差的规律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黄土高原地区选取代表不同地貌类型的神木、绥德、延川、富县和宜君5个研究样区,以1:1万地形图为基本数据源,建立不同分辨率的DEM,用以分析坡度信息损失量随DEM分辨率变化的规律。故此,提出了基于单个栅格方式的坡度信息量损失指标,并在每一样区随机选取的20个子实验样区得到了其与DEM分辨率的函数关系,以及相关的经验公式,据此求得所需的最适宜DEM分辨率,并在每一样区随机地选取16个子样区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短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永嘉县是全国的缩影,区域面积不小,有2674平方公里。但坡度在25度以上的高山陡坡占1977平方公里,河流水域占1129方公里,这两类土地主要是保护其生态功能,一般情况下既不能开发为耕地,又不能搞非农业建设。全县真正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仅588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2%,其中平原和河谷盆地253平方公里,坡度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335平方公里。无论是农业开发还是非农建设,其空间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20.
区域尺度风化层厚度是制约民用和军事地质工程施工、陆域军事交通能力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方法通常都需要大量的野外踏勘和实地采样,效率较低,在人迹罕至、人不能至的地区无法完成。因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开展区域尺度风化层厚度制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国产高分二号卫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研究区岩性、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图,并基于ASTER GDEM数据获取地形地貌图像;然后,以坡度、岩性、土地覆盖类型为影响因子,基于云模型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获取研究区的风化层厚度图,制图结果与野外验证数据吻合度较好,精度可达81.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