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书海拾贝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的长江口海域环境翟世奎,孟伟,于志刚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口地区形成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效益。然而,三峡水库蓄水所可能引起的河  相似文献   

2.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口潮波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0,24(5):34-36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一巨大河口湾,研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特性,并与现今长江口的进行对比,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过程。根据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35个计算站一个半日潮周期的潮位、潮流过程曲线得知,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 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为驻波以及驻波-前进波混合型。此后,丰古长江河口被充填、长江口东进南移,长江口的潮波也逐渐转 变  相似文献   

3.
嵊山水域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嵊山位于我国长江口、杭州湾的长江三角洲浅海大陆边缘,系长江口赤潮多发区[1]的东北部(30°45'27"N,122°48'15"E),是我国最东侧的一个居民岛.该岛地处中纬度,周围海域北面受制于黄海冷水团,东南接纳外海暖水,西面濒临长江径流的季节影响,生态环境复杂多变,时常有赤潮发生[1-3].  相似文献   

4.
第三章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区的重金属元素1长江河口区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1.1引言长江以世界第三大河闻名于世,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重要经济区,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的腾飞给长江口海区的使用功能及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研究长...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入海口门,又是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门户,长江流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而东南沿海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地带,长江口正处于这两大区域的交叉点,地位十分重要。在长江口,由于长江径流与口外潮流这两股强大的动力互相作用,使得沙洲多变航道不稳,对交通运输和整个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六省一市汇入东海,涨潮时潮流可以沿江上溯到江苏省江阴附近,因此把江阴以下河段称为长江口。20世纪60年代以来,江苏省太仓县徐  相似文献   

6.
虞志英  楼飞 《海洋学报》2004,26(3):47-53
长江口南汇嘴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南翼向海延伸部分,是长江入海径流和泥沙进入杭州湾和东南沿海的主要输沙通道.在丰富的长江入海泥沙供应下,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向海伸展,南汇嘴近岸海床不断淤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长江流域下泄泥沙的减少,引起南汇嘴近岸海床由淤积过程转向冲刷过程.此外,沿岸滩地的大规模的促淤造地工程,亦拦截了长江口入海的过境泥沙,从而加速近岸海床的冲刷.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库的不断兴建,长江入海泥沙量将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海床冲刷将不可逆转地持续下去,这应引起海洋工程建设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部位,由于区域高强度的城市化,对水运工程及沿岸工程在长江口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江口属典型的沙岛型中等潮汐多级分汉河口,入海汊道冲淤多变,洲滩迁移频繁,泥沙运动复杂,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及盐水洪水交汇引起流场、河势变化及河床冲淤部位极不稳定。从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河口河床演变规律阐明长江口治理开发的迫切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祖国母亲河长江,始于雪域高原,绵延6300余公里,由涓涓细流,汇聚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径流,成磅礴之势东入大海,赓续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交汇区,长江口承载了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长江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时空汇集点,承载并记录了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信息.近4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历程,更是造就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问题呈现出压缩性、叠加性、复合性的特点,探索、甄别和揭示该海域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规律已成为不同学科研究者共同的追求目标.其中,长江口-浙江近海区域时空多尺度作用强烈.时间尺度上,全球变暖的长时间尺度背景下,夏、秋季台风短时间强烈扰动;空间尺度上,长江冲淡水与海洋潮波交互作用,东亚季风与黑潮暖流协同影响,陆-海-气多途径物质共同汇入.如何揭示其营养物质、溶解氧、酸化、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环境与生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极富挑战.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为我国典型潮汐河口。长江流经九省,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9450亿立方米的水体和4.86亿吨的泥沙输向河口,从而奠定了长江水下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在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下,塑造了巨大的现代长江三角洲。 我们于1978—1979年间在长江口进行了590多个表层取样和十几个10米以内的浅钻取样。由于河口地区迳流、潮汐、风浪等动力条件复杂及河口盐水楔等因素的作用,造成了长江口外沉积物分布的复杂性。 一、长江口外沉积物水平分布特征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以西北高,东南低的舌状堆积体向南东方向倾斜。其东、东北,东南分别以-35米、-42米、-50米水深接近玉木冰期时的近岸残留砂沉积。长江口的水动力作用对沉积物的分布和底部形态起着决定的作用。根据地形和沉积物特征可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 ,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 ,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 ,前人所称之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 .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11.
刘秋兴  李铖 《海洋通报》2017,36(2):135-142
河口地区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集中交汇区,也是上游洪水、天文潮和风暴潮等各种动力要素的综合作用区,该区域的水动力研究尤为复杂。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上游洪水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尤其明显,特别是天文高潮、风暴潮与洪峰效应相叠加时(俗称"三碰头"),往往会对沿岸造成严重的海洋灾害。以长江大通水文站为上边界建立了一个适合于长江口地区的精细化天文潮、风暴潮和洪水耦合模型,通过对近年来影响长江口的典型台风风暴潮过程的模拟发现,耦合洪水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更为吻合。通过理想数值实验,充分考虑天文潮、风暴潮和洪水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了不同径流量对长江口不同区域的影响,并给出了在不同上游洪水流量和不同台风强度组合情景下,洪水对长江口地区水位的影响以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出现的高水位。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外海区DZS2孔第四纪磁性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河口区外海域是陆源物质沉积以及向外海输送的重要地带。DZS2孔采自长江河口外海域(东海陆架西北部),是我国现今最深,年代最久远的大陆架海底全取心钻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古地磁研究,结合岩心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AMS14 C测年等的分析,建立了可靠的长江河口外海区年代地层框架序列。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了清晰的M/B极性转换界线,且沉积地层中出现了多个可与标准极性柱对比的反极性漂移事件,这其中包括Gothenburg、Blake、Emperor、Jaramillo和Olduvai事件,这为钻孔年代约束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钻孔DZS2沉积物岩性特征较为简单,相对来说泥质层位较多,与长江三角洲陆上典型第四纪钻孔的岩性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旋回存在一定差别。这可能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下覆基岩的起伏有关,根据单道地震剖面的资料,长江河口区西南部有一系列岛屿分布,海底明显存在较高隆起的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较薄,这很可能阻挡了部分长江物质,特别是粗颗粒沉积物向外海的输送。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余流和盐度的二维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长江口是中国第一大河入海处,其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因为长江入海径流而产生长江冲淡水、长江入海泥沙、入海营养盐和有机物等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由于长江入海年径流量约为9千亿m~3。这祥,长江口外的余流和盐-淡水混合是引人注目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对于这方面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其中长江口外关于夏季流轴和盐舌转向东北的原因,迄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利用Liu和Leendertse的二维非线性运动方  相似文献   

14.
末次水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前人所称这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15.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口区内接长江,外连东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咸水体系。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水在此交汇、混合,加上气候变化、潮汐涨落、波浪运动,使其理化条件瞬息万变,给生物提供了一个混合、过渡与复杂多变的非生物环境,它与生物群落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形态多变、功能独特的河口区生态系统。充满生机的生物群落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断地改变其数量、大小、组成、结构和形态,整个生态系統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鱼类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在复杂的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是主要的消费者。长江口区生物生产力高,饵料丰富,栖息着种类繁多、数量丰盛的鱼类,不仅是重要的河口渔场,而且是多种鱼类觅食、繁殖,幼体育肥、庇护的场所,又是数种洄游鱼类进出的通道,因此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及对邻近水域其他渔场(舟山、吕四等渔场)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河口是长江的终端,是整个长江流域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建设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河口及近海水域,影响河口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种影响可以在鱼类群聚的数量和结构上很快地反应出来;同时,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向内、向外影响长江和近海。因此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聚的数量、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将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为该水域的环境评价,监测和预估,为鱼类资源的管理等提供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河口鱼类群聚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它已成为河口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特别注重应用于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 Hillman et al.,1977; McErlean et al.,1973)。我国对河口鱼类群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正日益受到重视。费鸿年等(1981)和杨纪明等曾分别对珠江口及邻近水域和黄河口的鱼类群聚特性进行了研究。王幼槐(1984)、李星颉(1985)、郁尧山(1986)、赵利华和张国祥(1985)等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聚进行过研究。本文对长江口区最主要、最敏感的部分——半咸水区的鱼类群聚的数量、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和探讨,力求反映长江河口区鱼类的基本特征和概貌,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美于1980年开始进行的“长江口—东海陆架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外业工作于1981年12月正式结束.我们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前后共有4名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再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我们有下面几点初步认识:一、长江南京河段、长江口、东海陆架的沉积物,其粘土矿物是以伊利石为主的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矿物组合为其共同特征.重矿物也具有闪石-帘石-金属矿物-榍石-柘榴石的相似组合.以及在东海陆架上发现有不同时期新老长江三角洲的叠置现象和古河道的遗迹,都充分说明,长江输出物质(4.86亿吨/年)对长江口门地段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说明,长江水下新老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和东海陆架的形成、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1979~199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时钟 《海洋科学》2001,25(6):54-57
长江口是长江注入东海的入海口 ,自徐六泾以下经过3次分汊 ,共形成4个入海通道。长江口为中潮河口,口外潮汐为正规半日潮 ,口内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长江河口水动力的研究主要起因于:(1)海洋科学海陆相互作用中河口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维持(整治、疏浚);(3)长江河口水环境、污染物处理的日益恶化;(4)长江河口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口水动力过程主要研究径流、潮流、波浪、柯氏力及沿岸流相互作用。长江口水动力情况复杂 ,径流、潮汐、波浪、柯氏力及沿岸流作用都较强烈 ,赵保仁1993年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无脊椎动物资源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大量径流给其河口及邻近海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了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的巨大生产力,并使之成为多种重要经济鱼虾类的索饵和产卵场。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最大、最重要的浙江舟山渔场和江苏吕四渔场的渔业资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使长江入海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很大改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河口和近海的海洋环境、经济动物的组成及资源状况。为研究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其分布特征,以及预测三峡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进行了无脊椎动物资源底拖网试捕调查。本文系统整理调查所得资料,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面现场调查、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及历次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长江盐度场及盐度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口门至外海纵向上存在着三级锋面现象:内侧锋面即长江河口锋为长江河口水与长江冲淡水的界面;羽状锋是长江口羽状流水与口外混合水的界面,它是长江口最主要的盐度锋面,也是长江口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带,对河口沉积过程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外侧锋面即海洋锋,是长江冲淡水的最外边缘。  相似文献   

20.
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TSM、POC和PN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C、PN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并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说明了长江悬浮颗粒物入海后主要沿东南方向输运。POC、PN质量分数与POC、PN的质量浓度不同,它们与TSM质量浓度对数有负相关关系。由于河口区底质再悬浮作用显著,TSM和POC、PN质量浓度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长江口悬浮体主要来自长江径流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与三峡截流前数据的对比表明,截流对目前长江口区的TSM和POC尚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