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运用单片机技术,设计了无线遥控的家电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发送部分由无线发送电路、无线发送控制电路组成;接收部分由无线接收电路、继电器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和可控硅调光电路组成。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完全准确实现家电的无线控制。另外,可以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设计相应的电路,对家中所有家用电器实现多功能的控制,让家居生活更优质、高效、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基于ZigBee的LED节能街灯控制系统,利用ZigBee无线技术将街灯组合成无线网络,然后通过网络协调器对路灯进行控制,这样可以灵活、方便地实现对各个街灯或各组街灯的关闭、开启和亮度的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报告各个灯的好坏与运行状况,维护简单方便.系统网络包括协调器、路由器和精简功能节点,还有一个基于PC机服务器的后台控制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同时采用最新技术的LED灯具有亮度高、低功耗的特点,能极大地节约电能.  相似文献   

3.
以岩体结构为最基本的控制因素,同时结合考虑岩性、结构面形态及边坡结构参数等因素实现了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识别系统。系统将模式识别技术与专家系统有机结合,针对五种岩体类型边坡分别进行模式判断;具有与工程结合紧密、能获得定量结果、层次清晰及使用方便等优点。由本系统判断识别的破坏模式与实际破坏模式相符合,说明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GSM数据传输方式,此研究集成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对无线自动监测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并将其应用于达渝高速K5+160~K5+830右侧的徐家坝滑坡处治工程监测.监测结果与传统人工监测数据对比,证实该应用技术可靠.  相似文献   

5.
针对分布式电法勘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新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的ARM处理器AT91SAM9G45为核心的分布式电法采集站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包括128 MB的DDR2SDRAM内存系统、256 MB Nand Flash存储块以及CF Card接口,同时支持ZigBee模块、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用于无线控制和数据传输。通过移植内核和驱动程序,并由SSC接口成功地接收到来自DSP的采集数据,进而验证控制系统功能的可信性,从而为分布式电法采集站的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杨红 《新疆地质》2001,19(4):315-316
岩心数字成像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其中包括岩心数字扫描仪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岩心图文信息和其它地质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以及对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应用软件。 1 岩心数字扫描仪工作原理 采集岩心图像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机电一体化的图像控制系统控制线性数字相机和岩心录入机械装置对岩心实物进行连续扫描,经图像转换系统将岩心模拟图像转换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图像并存储到计算机中。 岩心图像扫描控制系统和带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彩色线性数字扫描相机及图像转换系统是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图像扫描控制系统安装在计算机…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模拟与调控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系统识别全球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耦合作用机制及演变规律,并通过综合生态水文调控,构建健康水循环和生态安全格局,是干旱区流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传统的基于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分离模拟与调控,尚不能满足上述实践需求;需结合原型观测与实验,对大气模式、水文模型、生态模式(包括天然生态模拟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式)进行耦合开发,构建具有统一物理机制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以此为支撑,对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规律及阈值特征进行系统识别;并结合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提出流域生态安全修复及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方案;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进行动态调控。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过程中,通过综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建立了调查、取样、测试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发了系列取样技术,攻克敏感性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解决了送样周期问题;借助遥感技术与卫图解读土地利用与污染源分布信息,解析历史污染源分布;集成水土污染快速调查系统,实现现场快速查明污染现状、识别污染源;建立了数据库建设与质量保障技术体系;构建了有机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技术平台。提升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水平,先后组织了千余人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岩溶交互带是连接岩溶含水层与地表河流的重要通道,对河流和地下水水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选取左江中游岩溶峰林区河流交互带为研究对象,在丰水期(8月下旬)和平水期(10月下旬)对交互带内机井的水化学进行现场测试分析,并结合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探讨左江两侧岩溶交互带空间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左江水的电导率(EC)较小、Ca^2+、HCO3^-浓度较低,两岸机井中增高;pH、温度、DO的变化则相反,呈现出左江高,两岸机井中降低;交互带内形成了具有DO、pH值梯度、温度梯度、Ca^2+和HCO3^-梯度的混合区。左岸岩溶区补给径流面积大,地下水流动系统范围大,流线密集,岩溶十分发育,形成岩溶管道系统;右岸为左江包围的河间地块,地下水流动系统范围小,补给面积有限,流线稀疏,岩溶发育深度和强度受到限制。左江两岸不同规模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导致两岸岩溶发育强度明显不同,造成河流交互带范围的巨大差异,左岸的范围大于1000m,而右岸的范围在200m以内,左岸是右岸的5倍以上。本研究有助于左江沿岸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10.
罗光强  周策  李扬  陈文俊 《探矿工程》2019,46(11):60-64
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是钻井工程的发展方向。为实时、安全、准确、高效地获取钻井现场实时数据,研究了一套由3种无线传输模式组成的深孔智能化钻井参数无线实时传输系统。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编程,完成由无线发送接收模块、远程网络传输模块、数据库模块、复杂钻进工况识别模块、事故诊断模块等5大模块组成的无线实时传输系统。通过室内仿真测试与现场应用,说明其满足现场应用要求,可应用于复杂、深孔、智能化钻井现场,满足深部资源探矿工程的需要,支持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勘探工程。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三江县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三江县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土壤样2 751件和土壤垂向剖面样180件,测定了土壤中硒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土壤硒的含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63 mg/kg,变化范围为0.10~14.41 mg/kg。研究区土壤硒资源丰富,足硒和富硒土壤面积为95.87%。土壤硒含量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背景的控制,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寒武系以黑色岩系为母质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2.58 mg/kg,变化范围为0.31~14.41 mg/kg。不同土壤类型中,黄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0.75 mg/kg,变化范围为0.24~2.07 mg/kg,水稻土硒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0.51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除水田为基本自然状态以外,其余地类均呈现富集。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总体上受控于深层土壤硒含量,成土过程中表层土壤硒含量发生了次生富集。同时土壤pH、Corg、P、S、Al2O3、TFe2O3含量和CIA等对土壤硒含量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地区富硒土壤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新平县者竜—戛洒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该地区富硒土壤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38 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平均含量0.29 mg/kg,按0.4 mg/kg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平原区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平原土壤硒含量调查和研究,发现北京平原分布有高硒土壤,其特征为沿平原区西部山前断续出现,在北京市区零星分布。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4~5.26 mg/kg,平均值为0.20 mg/kg,深层土壤硒含量为0.043~0.22mg/kg,平均值为0.081 mg/kg,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层土壤富集;各类岩石中以炭质页岩中含硒量最高,北京西部富硒炭质页岩的风化可能为平原区土壤硒的来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Se与有机质呈正相关性,有机质对表层土壤Se具有强烈的吸附与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寿宁县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俊 《中国地质》2018,45(6):1167-1176
通过福建省寿宁县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土壤硒分布和富集特征,研究了土壤硒与pH值及其他元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13~0.92 mg/kg,平均值为0.35 mg/kg,深层土壤硒含量为0.14~0.54mg/kg,平均值为0.29 mg/kg,燕山晚期正常花岗岩(ξγK1)发育的土壤中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39mg/kg,其次为南园组四段(J3n4)和小溪组上段(K1x2)发育的土壤,不同土壤类型硒平均含量呈现出黄壤 > 红壤 > 水稻土的特点。表层土壤总体上属于富硒、足硒土壤,富硒土壤面积为405.04 km2,占28.24%,表层土壤硒含量相对于深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强烈富集区域与富硒土壤区域基本吻合,具有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TOC、Al2O3、TFe2O3、Mn等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理化性质、铁锰氧化物等对硒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硒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以北地区,而雅江以南存在土壤全硒含量较高且面积较大区域。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雅江流域,为雅鲁藏布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区,也是西藏粮仓之一。本文以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等方法测定了研究区1022件表层土壤、30组青稞籽实样及根系土壤样品中的硒等元素含量;同时对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江两侧农用地及周边牧草地、林地表层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江北侧土壤硒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14mg/kg,接近西藏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15mg/kg;雅江南侧土壤硒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30mg/kg,高于西藏土壤硒含量平均值的一倍,略高于中国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mg/kg。乃东调查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为:耕地(0.24mg/kg)>牧草地(0.22mg/kg)>林地(0.19mg/kg)。研究结果显示乃东调查区雅江两侧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硒元素含量除了受地质背景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秋  卫永华  温金奎  娄皓  王浩 《贵州地质》2020,37(3):329-333, 297
在贵阳市南明区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二期工程施工中,针对软土地基砂袋围堰易变形失稳、承载能力差等问题,开展了软土地基砂袋围堰施工技术及变形失稳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实际施工工况条件,在考虑最不利荷载作用下,采用有限元法对软地基砂袋围堰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以围堰倾角和围堰宽度作为影响因素,获得了相同水位条件下围堰变形情况,提出了最优的砂袋围堰堆砌方案,通过研究提高了砂袋围堰受力性能,降低了变形失稳破坏的风险,并将其理论模拟优化结果应用于实际挡水围堰施工承载力中,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可为后续类似围堰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普宁市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广东省普宁市区域土壤硒调查研究,采集了413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和103个深层土壤样品(> 15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含量,据此研究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普宁市土壤全硒含量变化于0. 16~2. 01 mg/kg,平均值为0. 63 mg/kg,总体上处于中硒及高硒水平,不存在缺硒和硒过剩土壤。砂页岩风化形成的赤红壤全硒含量较高,平均值达0. 86 mg/kg,以侏罗系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全硒含量最高,平均值达0. 89 mg/kg;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稻土全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 41 mg/kg。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铁铝含量、有机碳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与p H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普宁市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p H、有机碳和铁铝含量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硒含量分布与富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获取和补充硒元素的主要途径,调查区域硒地球化学特征是有效地利用富硒土地资源以及开发富硒农副产品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四川省昭觉县域内较为重要的农耕乡镇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等方法测定1328件土壤、19件玉米及20件土豆中硒等地球化学指标含量,利用相关分析与统计学等方法,结合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探讨研究区硒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土壤与作物的富硒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4~1.50mg/kg,平均值为0.33mg/kg,划定富硒土壤面积为7.23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0.31%,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4mg/kg,表明区内地质背景与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区内富硒土壤主要受含玄武岩夹苦橄岩、凝灰质砂泥岩的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控制;(2)不同的用地类型和土壤类型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人为农业活动导致土壤对硒的吸附能力下降,黄棕壤土层中黏粒或铁氧化物等易与硒结合富集;酸性土壤中硒含量与pH值成反比;土壤...  相似文献   

19.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普定县耕地土壤硒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当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本文通过对研究区3613件表层土壤样品中全硒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硒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明显富集于表层土,表层土壤硒含量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的特征为:紫色土>黄壤>石灰土>水稻土,而在不同成土母岩的土壤中表现为:岩浆岩>白云岩>碎屑岩>灰岩;土壤硒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硒在土壤中的分布则受到土壤性质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pH值、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磷的含量;本文调查发现研究区富硒(0430 mg/kg)耕地面积为457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505%。  相似文献   

20.
沈云飞 《贵州地质》2020,37(4):526-531
针对多阅读器竞争共享介质和覆盖区域重叠造成射频信号干扰和碰撞的问题,依据阅读器在识别范围内受干扰的程度,将其设定为稀疏或稠密阅读器,给出双层规划阅读器避碰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双层规划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将鱼群算法的拥挤度和追尾行为引入免疫优化算法中,增强群体的局部勘探能力,获得免疫鱼群优化算法;进而,将此算法作为算子模块嵌入到遗传算法中,得到求解此避碰模型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比较性的数值实验显示,该算法的搜索效果稳定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