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郊区房山县琉璃河乡李庄大队。地处平原。近年来,连续干旱,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利用机井水源,灌溉小麦、玉米,由于土地起伏不平,采取常规地面畦灌方法,浪费水,灌溉质量差。用水定额偏高,灌溉效率偏低。为了节约用水,扩大单井灌溉效益,1980年利用原有的二眼机井。由畦灌改成半固定管道式喷灌,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灌溉面积由原来260亩扩大到757亩。改成喷灌后,节约了用水,小麦喷灌灌水定额21米~3/亩,比畦灌80米/~3亩省水73.8%;喷灌灌溉定额168米~3/  相似文献   

2.
黄河冲积平原面积广大,农田灌溉频繁,灌水量大,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对灌溉入渗系数取值困难。本文在现场灌溉入渗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包气带岩性及结构、水位埋深、灌溉水量对灌溉入渗系数的影响,总结提出了多种条件下灌溉入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单位灌水量40~60m3/亩和水位埋深小于4m、4~8m、大于8m的井灌区中,当包气带岩性为粉土、粉砂时,灌溉入渗系数可分别取值0.21~O.10、0.10—0.05、0.05~0;当包气带岩性夹有粉质粘土层时,灌溉入渗系数可分别取值0.15~0.09、0.09—0.05、0.05~0。在单位灌水量较大的渠灌区,灌溉入渗系数可按单位灌水量的增大倍数而增加,由此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中灌溉入渗系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发  张学文 《地下水》2008,30(6):129-130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的需要,按时、按需对作物进行灌溉,产量高、品质好、节水明显。近几年,随着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较快,采取了很多节水灌溉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深入介绍和探讨了设施农业畦灌技术、设施农业蔬菜沟灌技术、设施农业地膜覆盖灌水技术等11个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4.
黄少英  胡芳杰  张科  田浩男  赵青 《地质学报》2022,96(11):3955-3966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是我国的大型油气聚集带。本文借助9口钻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86口钻井的试油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的0~6000 m地温梯度、大地热流、超深层温度(6000~8000 m和奥陶系—寒武〖JP2〗系烃源岩底界面)分布特征。中央隆起区0~6000 m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4. 1~27. 8 ℃/km,平均值为20. 6 ℃/km;〖JP〗大地热流介于34. 4~60. 6 mW/m2,平均值为46. 7 mW/m2;6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98. 1~180. 2℃,平均值为137. 4℃;7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07. 4~198. 9℃,平均值为150. 0℃;8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17. 4~217. 5℃,平均值为162℃,受基底起伏、岩石热物性和构造作用等影响,整体上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奥陶系—寒武系烃源岩底界面温度介于81. 6~228. 2℃和91. 0~248. 6℃,受到埋藏深度的影响,表现出巴楚凸起温度最低,塔中凸起温度次之,古城低凸起温度最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的性质和保存。本研究不仅明确了中央隆起超深层温度场分布特征,而且为今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瑞航 《地下水》2019,(3):72-75
间歇涌流灌溉是一种地面节水型农业大田灌溉枝术。基于大田环境的间歇涌流灌溉实验分析,结合大田灌水实验,就大田应用间歇涌流节水灌溉的放水时间、灌水流量、间歇周期、循环率等技术课题开展专题分析研究,实验证明其具有水使用效率好、灌水均匀、降低无效渗漏、保肥、节水节能等优点。以期为同类灌溉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6,(2)
地方性氟中毒病在安徽省阜阳市分布较广,部分县、市、区发病率较高,对居民身心健康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危害。本文阐述区内地氟病的分布状况、氟化物在平原区松散层不同层位(埋深小于20 m,20~50 m。大于50 m)地下水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就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氟化物成因概括了氟富集因素.探索性提出了区域地氟病区两种环境地质成病因素。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从供水角度提出了防病改水方向。  相似文献   

7.
绿洲灌区春灌效应及定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春灌是干旱绿洲灌区内一种常规的水盐管理措施,具有储水降盐等多种作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定额常较大,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采用合适的定额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在新疆库尔勒灌溉试验站开展的不同春灌定额的试验,得出了不同春灌定额适合于不同土壤盐渍化程度。1 350 m3/ha的定额适合于轻度盐渍化土壤,灌溉水量的87.3%可保持在1.0 m的深度内,表层盐分可被淋洗至10~50 cm;1 800 m3/ha的定额适合于中度盐渍化土壤,灌水量的53.7%将渗漏至1.0 m以下,可将表层盐分淋洗至30~60 cm;2 250 m3/ha的定额适合于重度盐渍化土壤,灌水量的48.9%可将表层盐分淋洗至40~80 cm。同时,这三种定额均会对表层30 cm土层的硝态氮产生较强的淋洗作用,定额越大,下移的深度也越大,从而造成氮素的流失。从保持土壤肥力的角度看,对于非盐渍化或轻度盐渍化的土壤,可以考虑采用替代常规春灌的一些新方法,如干播湿出、滴水春灌等近年来兴起的播种方式,是常规春灌定额的50%左右,作物出苗率较常规春灌并未降低甚至还有所提高,有利于绿洲地下水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将更新对春灌作用的传统认识与观念。  相似文献   

8.
马千雅 《地下水》2019,(1):76-78
灌水器是影响滴灌投资高低的重要参数。本文探讨了密植作物小麦滴灌灌水器参数—滴头流量、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的多种组合,并用轮灌组数、亩用毛管长度及亩平均流量三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灌水器参数最优组合为滴头流量2. 4 L/h、滴头间距0. 6 m、毛管间距0. 72 m。采用"一管六行"方式布置毛管,既能保证滴灌小麦湿润比要求,又能节省造价、便于管理、节水增产,为新疆小麦滴灌灌水器设计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环节灌溉用水效率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漳河灌区为例,在对灌区渠系进行等效概化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不同工况下不同环节灌溉用水效率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总干及干渠环节和分、斗、农渠环节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较大,而支干、分干和支渠环节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偏小,渠道断面大小、长度及防渗率是导致渠道水利用系数差异的主要原因.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灌溉用水效率阈值,达到相应阈值时的投资,以及净节水量和节水率,分析了投资与灌溉用水效率阈值及节水率的关系.表明随投资的增加灌溉用水效率及节水率均提高,但其过程符合报酬递减规律,且节水率的报酬递减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歇灌溉进行土壤盐分淋洗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一次性灌溉和间歇灌溉在盐分淋洗效率方面的优劣,采用HYDRUS-1D两区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频次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存在一个间歇灌溉具有更高淋洗效率的最大深度,并将其称为临界深度。对砂土的模拟显示在灌水总量为20 cm时,随着潜在蒸发强度从0 mm/d升高至6 mm/d,临界深度从60 cm以上降为0 cm;而在潜在蒸发强度为2 mm/d时,随着灌水总量从10 cm增加至40 cm,临界深度相应从20 cm增加至接近80 cm。比较而言,透水性好、不动水体占比高、两部分孔隙之间水分和溶质交换能力差的土壤,临界深度更大;对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壤土和砂土分别进行模拟显示偏砂性土壤具有更大的临界深度,在灌水总量和潜在蒸发强度分别为30 cm和2 mm/d时,黏土和砂土的临界深度分别为56 cm和大于100 cm。总的来看,对于间歇灌溉是否能提高盐分淋洗效率不能一概而论,引入临界深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研究者们对于间歇灌溉是否能提高盐分淋洗效率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试长江口沉积物及间隙水中Fe、Mn、U及Mo的含量,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间隙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U及Mo)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Fe、Mn、U及Mo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Fe、Mn、U及Mo的含量分别介于0.8~106μmol/L、14.8~258μmol/L、1.9~14.4nmol/L及60~546nmol/L之间.在垂直剖面上,间隙水Fe、Mn峰值分别出现在约5cm或10cm的深度.早期成岩过程是影响长江口沉积物间隙水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吸附系数对间隙水Fe、Mn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吸附系数越高,间隙水Fe、Mn浓度越低.影响间隙水U分布的主要因素为Fe,而Mo与Fe、Mn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通量计算结果显示Fe、Mn、U及Mo的扩散通量分别介于3.0~10.5μmol·(m2·d)-1、35.7~439.5μmol·(m2·d)-1、-2.3~0.2nmol·(m2·d)-1及-36.0~94.6nmol·(m2·d)-1之间.沉积物中自生铀组分约占总铀的6%~67%.   相似文献   

12.
灌水定额对玉米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俊  费良军  脱云飞 《地下水》2009,31(4):99-102
通过玉米膜孔灌测坑试验,分析了灌水定额条件下的膜孔灌农田土壤垂直剖面水氮分布规律。经研究表明:灌水定额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分布范围越广,土壤80~100 cm层的含水量越高;灌水定额越大,土壤表层(0~20.0 cm)含水量变化越大,硝态氮含量越小,变化越大,对深层80~100 cm硝态氮含量影响越大;随灌水定额的增加,硝态氮累积峰越靠下,低、中、高灌水定额的硝态氮累积峰分别出现在30 cm4、0 cm5、0 cm左右,高灌水定额时,增加了硝态氮的淋失,不利于作物对水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0,(2)
由于受条件限制和制约,人们对雨水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水资源的利用既不形成规模,也没有产生规模经济,造成水资源浪费。在阐述雨水屋面、路面收集及雨水收集管渠的基础上,选取400 m2的屋顶集雨面积计算得出:在雨水收集效率80%,采用节水灌溉措施,灌水效率90%的情况下,选取蓄水池容积40 m3,能够得到较少弃流的条件下,获得最经济的蓄水池容积,可以满足1 000 m2绿地的节水灌溉要求。  相似文献   

14.
牛宏  梁杏  李静  马斌  葛勤 《地球科学》2016,41(3):499-507
衡水地区的咸水层特征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探讨咸水层分布区的沉积环境与咸水形成期的古气候特征,利用钻孔(深度130 m)采集了衡水地区咸水层沉积物,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和粘性土孔隙水氘氧同位素测试.沉积物粒度标准偏差显示,剖面上由深至浅,沉积时期水动力呈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趋势,其中水动力强段为90~65 m,为厚层砂砾层.孔隙水TDS和δ18O特征显示在6 m以上受到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主要是以淡水灌溉影响为主.剖面上粘性土孔隙水的δ18O在130~90 m平均值为-11.5‰,65~29 m平均值为-12.1‰,23~0 m为-10.6‰,而下部淡水含水层地下水δ18O为-9.8‰,上部咸水含水层地下水δ18O为-8.2‰,粘性土孔隙水δ18O明显偏负于含水层的地下水,反映保存记录了古气候信息.130~90 m,δ18O先增大后减小反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65~29 m,δ18O反映温度偏低的气候特征;23~0 m,δ18O相对比较稳定,总体偏正,反映了全新世为一个相对较为稳定但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亮蓝FCF染色示踪剂,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的水盐运移规律; 分别在灌溉前、灌溉中和灌溉后等不同时间段共开挖13个时刻的剖面, 观察膜下滴灌湿润面的运移情况; 以10 cm间隔的网格, 用MP406土壤水分探测器原位测定3 120个点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同时取1 430份土样, 利用1∶5土水比浸提法测定土壤盐分; 并利用WATCHDOG气象站监测研究区气象要素.结果表明: 染色示踪能直观表征土壤水盐运动轨迹; 膜下滴灌条件下, 垂直滴灌带方向土壤水流呈点源入渗特征、沿滴灌带方向近似呈线源入渗特征; 现行灌溉模式下, 壤质砂土湿润锋横向运移速率约为8 cm/h; 滴灌对滴头附近土体有一定洗盐效果, 未覆膜区域地表土体出现盐分积累; 灌水时间越长, 湿润锋越深, 横向扩展速率接近无作物小区(8 cm/h); 从土壤水合理利用角度考虑, 满足研究区一膜一带四行的种植模式和土质的单次合理灌水量应为29.4~69.8 mm.   相似文献   

16.
以乍得Bongor盆地Baobab North油田P组为例,探讨重力流水道砂体的沉积机理及构型特征。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确定了P组的沉积背景,明确了单一水道的类型及其形态结构,探讨了单一水道内部的泥质夹层的构型特征及沉积机理。通过上述研究,认为Baobab North油田P组主要发育三类单一水道沉积,Ⅰ类水道垂向上粒度呈典型正韵律,测井曲线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以钟形为主;Ⅱ类水道在垂向上粒度以均质韵律为主,测井曲线自然伽马与自然电位多表现为箱形;Ⅲ类水道在垂向上粒度呈反韵律,测井曲线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在水道下部幅度较低,呈齿化钟形;单一水道内部主要发育三类近水平分布的泥质夹层,连续型泥质夹层由于保存程度较好,测井曲线多呈半回返和全回返,平面上泥质夹层顺水流方向较长(100~450 m),垂直水流方向较宽(70~300 m),且厚度较大(0.3~0.8 m);垂向上夹层频率较高(0.13~0.7)、夹层密度较大(0.04~0.25)。间断型泥质夹层在水道中心部位被完全冲刷或只有很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测井曲线为半回返或弱回返,平面上泥质夹层顺水流方向较短(50~250 m),垂直水流方向较窄(40~200 m),厚度较薄(0.15~0.5 m);垂向上夹层频率较低(0.12~0.4)、夹层密度较小(0.04~0.14)。复杂型泥质夹层是指连续型泥质夹层和间断型泥质夹层在单一水道砂体中同时发育,该类泥质夹层的规模与频率居中,顺水流方向长度介于80~320 m,垂直水流方向宽度介于55~240 m,厚度介于0.25~0.6 m,夹层频率介于0.12~0.45、夹层密度介于0.04~0.18。  相似文献   

17.
王春泽  张新龙  乔光建 《水文》2013,33(1):51-57
咸水与淡水混合灌溉技术,将两种矿化度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或改变其盐分组成.咸淡水混合灌溉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使用的高盐渍度的咸水得以利用.通过对邢台市平原区咸水灌溉条件的实验研究、咸淡水混合灌溉技术分析,邢台市咸淡水混合后矿化度应控制在3g/L以下.结合近年来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实践,在咸水区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充分利用咸水资源,既减少了淡水的开采量,又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文岭  靳孟贵  朱永惠  王在敏 《地球科学》2015,40(11):1887-1895
微咸水在西北干旱区广泛分布,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灌溉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等作物.微咸水中NaCl和微量元素含量比淡水高, 有关NaCl和微量元素各自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 而他们对棉花生长的相互作用研究比较缺乏.选取对棉花生长作用敏感的NaCl和微量元素Zn, 开展不同NaCl和Zn浓度灌溉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缺Zn环境下, 在灌溉水电导率为2.90~3.95 dS/m的范围内, 随着电导率增大, NaCl促进棉花根和地上部生长及皮棉产量增加.富Zn环境下, 灌溉水电导率大于5.04 dS/m时, 随着电导率增大皮棉产量明显下降.在灌溉水中Zn浓度为0.192 0~3.068 0 μmol/L的范围内, Zn浓度越大棉花营养生长越快; 大于0.767 6 μmol/L时, 随着Zn浓度增大皮棉产量下降.灌溉水中NaCl和Zn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用, 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关系.棉花叶的Ca、K、Mg、B和Fe含量以及铃的Cu和Zn含量高于其他组织, Na和Mn不易迁移, 易富集在棉花根部.Zn在盐胁迫条件下影响棉花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使棉花体内相关营养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棉花生长及产量.   相似文献   

19.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20.
大气0 ℃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冻圈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 ℃层高度时空变化,发现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 ℃层高度介于4 423~5 972 m之间,以高原中南部(30°~32° N,83.5°~88.5° E)为高值中心,呈纬向分带状向四周逐渐降低。过去41 a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 ℃层高度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原北部上升趋势大于南部,祁连山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为60 m?(10a)-1,而在高原西南部略呈下降趋势。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温度每升高1 ℃,大气0 ℃层高度升高122 m。利用CMIP6模式数据,预估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社会共享路径情景下,2020—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 ℃层高度都呈现升高趋势,但不同情景下升高趋势在空间上差别较大。相对于1979—2014年参考时段,在四种情景下,到2081—2100年青藏高原夏季平均大气0 ℃层高度将分别升高265 m、394 m、576 m 和729 m;相对应的是到2081—2100年,在高原上处于夏季大气0 ℃层高度以下的冰川面积分别为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的79%、86%、94%和98%。仅从夏季大气0 ℃层高度变化角度看,在SSP5-8.5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期,预估除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西北部地区外,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冰川在夏季将不存在积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