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改则地区木嘎岗日岩群的沉积时代,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裂解拉张和挤压会聚阶段,沉积时代跨度较大,但其沉积时代上限尚无定论。为探讨木嘎岗日岩群沉积时代上限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时限的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在木嘎岗日岩群中发现了早白垩世早期典型花粉分子Dicheiropollis。这一发现表明: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改则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在早白垩世早期还持续沉积,对探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中生代时期海域的古地理特征、沉积环境及其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安波  范建军  王明  曾孝文 《地球科学》2019,44(7):2426-2440
木嘎岗日岩群是班公湖?怒江洋的洋盆沉积记录,它的时代归属对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命名以来,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一直争议较大.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改则县亚多村一带的木嘎岗日岩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方面的研究.该区木嘎岗日岩群以薄层砂岩和页岩互层为主,具复理石沉积特征.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最小碎屑锆石为149 Ma,最小年龄峰值为156 Ma,指示该地区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此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内不同地区木嘎岗日岩群的年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结果显示,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跨度至少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表明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内可能是连续演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恐弄拉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其西弄岩组中发现早白垩世早期Dicheiropollis sp(.双手粉)和Cicatricosisporites sp(.无突肋纹孢)孢粉组合。明确了木嘎岗日岩群的沉积上限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为从生物年代学角度厘定木嘎岗日岩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今后进-步分析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生代盆地演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地学前缘》2017,(5):207-217
木嘎岗日岩群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标志性单元,其内部构造变形复杂,很难作为连续的沉积层序进行分析,因而其板块构造背景有待进一步解释。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对西藏改则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地质特征取得了如下认识:(1)木嘎岗日岩群由有序地层和混杂岩组成,有序地层可以分解为4个非正式地层分段,各自具有不同的沉积学、岩性和物源特征,且具有较为稳定的走向延伸,有作为填图地质单元的可能,这为解体和细分木嘎岗日岩群提供一种可行方案;(2)混杂岩以构造接触关系伏于有序地层之下,且混杂岩内部物质成分具有分层特征,上部富"原地"砂岩块体,下部富"外来"洋壳块体,这表明在混杂岩形成过程中洋壳位于混杂岩之下;(3)木嘎岗日岩群内部发育北倾南冲的逆冲推覆体系,叠瓦式发育的逆断层可能在深部汇入由构造混杂岩组成的主滑脱断层。组合的地质特征表明木嘎岗日岩群是羌塘南缘增生楔杂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背景下的羌塘南缘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物玛北部布孜村地区,新发现里阿斯假砂园虫Pseudocylammina liasica Hottinger,时代为早侏罗世(Lias期)。据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时代,本次暂且归属该套地层为下侏罗统布孜村组。里阿斯假砂园虫的首现及其地层的厘定不仅丰富了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古生物学大有孔虫类的研究,而且为区域地层对比和格架建立增添了新资料及新认识;同时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提供了地质学证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亭贡拉地区亭贡错组中首次发现了早白垩世早期典型分子Dicheiropollis花粉。这一孢粉组合同时还含有大量的Classopollis和较多的Ephedripites,指示当前孢粉组合和亭贡错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区域发育以掌鳞杉科为主、在林下或林间生长有麻黄科的植被群落,指示干旱炎热的气候环境,也为该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封闭时限提供了年代资料约束。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白垩系下统亭贡错组一套粗碎屑沉积物的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其沉积环境。该组以厚层至块状砾岩、中至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与岩屑砂岩及中层状粉砂岩沉积交替产出为特点,指示具陆相冲积扇沉积环境。并受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碰撞、俯冲消减作用的控制,各岩系的交替沉积构成了多个沉积旋回,对重建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中生代晚期构造-古地理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西藏改则县1∶5万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改则县日玛村一带的晚侏罗—早白垩世沙木罗组的上部层位中发现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夹层开展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年龄数据(72.3±0.3)Ma,时代属晚白垩世,其代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时间的上限。该火山岩夹层及锆石定年对研究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出露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是一套复理石碎屑沉积组合,代表了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本文通过详细的地层剖面研究,依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及古地理、古生物面貌特征,将原木嘎岗日群进行了重新划分。重新厘定的木嘎岗日群可划分为一、二两个组。在1∶〖KG-*2〗25万区调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重新厘定的木嘎岗日群的沉积层序、沉积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2002,26(1):62-67,79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 ,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 ,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 ,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 ,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 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 ,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 ,为中生代羌塘盆地关闭后的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1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洞错混杂岩物质组成、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混杂岩保存了完整的与大洋演化相关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岩块、洋岛残片,以及复理石岩片、大陆边缘沉积等沉积岩块体,是恢复和反演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理想地区。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洞错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时代,初步阐述洞错混杂岩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洞错混杂岩中无论是蛇绿岩残块、洋岛残片还是次深海-深海复理石岩片等,均是不同时代多期次构造混杂的混杂体。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晚二叠世末期,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中晚期,是班公湖-怒江洋晚二叠世末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连续演化的记录。洞错混杂岩早白垩世中晚期大陆边缘沉积与蛇绿岩等的不整合仅是弧前楔顶盆地沉积的产物,不能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2.
笔者依据班公湖地区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羌多幅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班公湖带的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厘定为3条蛇绿混杂岩亚带。该3条亚带为盆地所隔,从北而南依次为班公湖带北亚带、班摩掌侏罗纪弧间盆地、班公湖带中亚带、日土-巴尔穷侏罗纪—早白垩世复合弧后盆地和班公湖带南亚带等。初步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经历了晚三叠—早侏罗世往北俯冲、中晚侏罗世早期向北、往南双向俯冲、早白垩世往南俯冲等3次俯冲消亡阶段;同时,讨论了在班公湖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反演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构造演化和在找矿方面的意义,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1成矿地质背景尕尔穷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西段,狮泉河晚燕山期结合带与冈底斯岩浆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向北约50km即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西延伸逾2000km,为西起班公湖,向东经过改则、东巧、丁青、碧土的一条横贯青藏高原中部的重要结合带。该缝合带西段北侧为羌唐—三江复合  相似文献   

14.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相似文献   

15.
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西藏改则地区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该区岩金的找矿和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找矿方向不明确。文章从金的成矿背景、成矿特征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入手,探讨了该缝合带演化过程中金的成矿作用,试图为该区金找矿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金矿主要分布在羌塘板片南缘铁格山一带的侏罗系雁石坪群和缝合带内木嘎岗日地体达查一带的侏罗系木嘎岗日群浅变质火-沉积建造中。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反映出雁石坪群和木嘎岗日群是大陆裂谷一边缘海环境中形成的亚稳定的复理石沉积,其形成伴随有较大规模的蛇绿岩和基性火山喷发,同时有较明显的海底热水活动,地层中集中了较丰富的Au、Cu等幔源物质而成为Au的初始矿源层。早白垩世晚期,在冈底斯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拼贴过程中,富含Au、Cu等幔源组分的Ⅰ型中酸性岩浆上侵,并加热下渗的海水,使之与岩浆混合成为汲取初始矿源层、蛇绿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中Au的有效介质,进而携带Au在各种岩石裂隙中运移沉淀,形成蚀变岩一石英脉过渡型金矿体。在晚白垩世海盆关闭且发生差异隆升造山过程中,原有矿床的顶部被剥蚀,并以砂矿的形式开始了金矿的再生。  相似文献   

16.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早白垩世流纹岩夹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伟  李才  范建军  吴浩  许伟 《地质通报》2016,35(8):1255-1262
继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之后,新近探明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区——多龙矿集区地处西藏改则县西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不扎地区。早先西藏1∶25万物玛幅区调工作对多龙矿集区做过详细调查,填补了该缝合带北部研究的空白。近来区域地质调查发现,该区原先厘定的下侏罗统曲色组内出露早白垩世流纹岩夹层。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8.8±1.4Ma,表明该套夹火山岩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发现补充了南羌塘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为研究多龙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和班公湖-怒江洋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初步研究认为,在中生代增生杂岩广泛出露的多龙矿集区,该套地层很可能代表一套早白垩世增生杂岩,同时也可能是同时期区域伸展环境下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1:25万邦多区幅、措麦区幅填图成果基础上,运用多岛弧造山模式分析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认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伴随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消亡,其南侧形成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格局;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沉积、闭合消亡及其随后的碰撞造山,完成了班公湖—怒江带南侧弧-盆系时空演化史。  相似文献   

18.
改则地区的嘎布扎花岗闪长岩侵入于南羌塘地体南缘的侏罗系色哇组,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浆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43.8±0.5)Ma,显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交。花岗闪长岩具有准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存在弱的Eu负异常;明显富集Rb、Ba、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陆壳物质、俯冲沉积物与幔源楔等不同性质的岩浆混合,并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改则嘎布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北俯冲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的岩浆作用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在辉绿岩中获得138.7±1.0Ma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在流纹岩中获得了110.4±0.4Ma的谐和年龄,表明区内岩浆作用具有2期成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辉绿岩是地幔熔融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岩石圈地幔熔融的产物,而流纹岩显示2类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低Sr流纹岩为古老岩石圈地幔熔体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高Sr流纹岩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为增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综合已有的研究,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在缝合带两侧均有展布,其中早期岩浆岩为班公湖-怒江洋双向俯冲的产物,末期岩浆岩是碰撞后俯冲洋壳前缘断离形成的。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经历了双向俯冲到大洋闭合的演化过程,并在早白垩世末期发生了俯冲洋壳的断离事件。同时,高Sr流纹岩的发现表明,早白垩世末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地壳增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