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英德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自然环境脆弱,在降雨条件下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属地质灾害高发市。本文在对英德市近10年来已发地质灾害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英德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英德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面塌陷等,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控制条件和外部诱发因素两个方面,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明显,规律性较强,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产生时间基本同步,空间上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英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科学认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御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强度研究表明,虽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耦合作用之结果,但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和强度分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 2)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 3)断裂构造突发活动,即地震活动是诱发大规模区域滑坡群和崩塌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不应孤立地探讨其中单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它们放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统一认识,尤其是应把区域断裂格架、断裂带结构和断裂活动性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秦岭中部太白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吴树仁  石菊松  李滨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76-1983
以陕西省太白县为例,分析了秦岭中部山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重点指出在植被茂密山区,异常强降雨及农耕、建房、修路和矿山开采4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关键诱发作用。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典型地质灾害进行了亚类细分和发育特征分析,并总结指出了地质灾害区域宏观分布特征。筛选了9种关键的地质灾害影响和诱发因素,基于将集中调查区指示的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外推应用于全区地质灾害评估的思路,利用信息量模型对太白县全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北部人口聚居的盆地区,以及南部河流与公路沿线地段。定量检验显示,危险性评估结果与地质灾害的实际分布十分吻合,表明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秦岭腹地山区。  相似文献   

4.
邵武市地质灾害主要为土质滑坡,受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邵武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为基础,系统地对邵武市的滑坡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邵武市防灾减灾提供了防治对策及决策依据,对福建省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旭 《吉林地质》2020,39(1):87-91
浑江区水系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地层发育较齐全。区内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降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上看,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中北部明显多于西南部。在地质灾害成因上,大部分地质灾害点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区内的所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基本上是由人为修路切坡及采石、开采煤炭资源、修建住宅等工程引发的;泥石流的形成与人为耕种、毁林开荒等工程活动有较密切关系。纵观全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特征,不难发现,在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灾害点就越多。本文重点在说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阐述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对远安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资料数据统计,梳理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数量、类型、规模等发育特征,同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爆发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地灾灾害分布发育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滑坡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东部的低山丘陵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西部的中低山区,县域中部的冲积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雨季。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外在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文家滑坡位于巴东县内龙船河国家旅游区入口处,神龙溪大桥南侧.论文在研究了三峡水库区文家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从滑坡形成条件、诱发变形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及诱发滑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境况,对滑坡治理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三峡地区相同类型的滑坡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气候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7·21后,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掌握新时期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借助全区突发地质灾害新一轮的详细调查数据,对全区的突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再研究。研究表明,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仍是形成本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基础条件,而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强化及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少杰 《安徽地质》2007,17(2):145-147,150
滑坡是池州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滑坡的形成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通过分析大量的滑坡资料和气象(雨量)数据,研究和探讨了滑坡的发生与降水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滑坡的发生与近3天内的降水强度、过程降水总雨量、降水的持续时间等关系十分密切.结合国内邻近省区的分析结论,建立了一个用日综合雨量预测滑坡的数学统计模型,并对池州1995、1998、1999年3次滑坡等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过程进行了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特大型滑坡的产生多与特定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四川省地形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四川省目前有76个特大型滑坡。频繁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灾害因其突发性与隐蔽性,常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事件;堵江特大型滑坡溃坝事件常形成“灾害链“,危害巨大。作者在充分收集四川省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四川省特大型滑坡调查。基本查明四川省特大型滑坡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危害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研究特大型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和稳定性,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为防御特大型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危害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3)
昌吉市庙尔沟村位于天山北麓的中低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目前调查共发现滑坡2处。通过对庙尔沟村HP1滑坡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与测绘,对滑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P1滑坡为新滑坡,滑动部位总体形态为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滑坡体厚度在4~18 m左右;滑动面为土岩界面,滑坡体由风积粉土、坡积砂卵砾石组成,两侧以粉土为主,中部则以砂砾石为主;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是研究区滑坡形成的主要成灾因素,为后续滑坡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把握乌鲁木齐市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该地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4类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及发育规律,并对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分布较广、危害性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新罗区是福建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六种。其中滑坡、岩溶地面塌陷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稳定性差的特点。野外调查表明,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因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宁夏盐池县是全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通过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点共计426处,其中滑坡295处、崩塌92处、泥石流19处、不稳定斜坡17处、地面塌陷3处,主要分布在南部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的麻黄山乡、大水坑镇东南部以及惠安堡镇南部,具有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典型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结构、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昌吉市某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于2015年6月19日,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在对该滑坡地质灾害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和形成原因,同时对其稳定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堆积层(土质)的中层,推移式、自然、中型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陡地形条件、地下水浸泡、抗剪强度低和人类活动及地震共同作用的结果,定性分析为稳定性差、在自重+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在自重+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研究结果为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滑坡形成机理及诱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市滑坡地质灾害屡有发生,通过对已发生的土质、岩质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从中找出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了滑坡的诱发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王攀  王强  邹显利 《山东地质》2013,(10):57-61
云龙县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地势险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该文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成果,总结了灾害的危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对新疆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善村滑坡地质灾害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和形成原因,同时对阿拉善村滑坡稳定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滑坡定性分析稳定性较差,在自重工况下稳定,在自重+暴雨工况下不稳定,在自重+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研究结果为当地政府后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威信县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破坏严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调查显示,威信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时多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威信县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得出: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等因素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基本条件;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形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的主导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用以群测群防为基本手段,与搬迁避让、工程防治、生物防治、清除危岩(土)体及排水为主的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