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BAO)所致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BAO所致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MRI平扫及3D-TOF MRA资料。重点分析3D-TOF显示的BAO处的CT平扫征象、MRI T1WI、T2WI及T2FLAIR征象。结果:本组BAO均由MRA明确显示,责任供血区的急性梗死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CT平扫上18例显示BAO处高密度动脉征,6例显示BAO处较大范围钙化征。MRI T1WI显示BAO处高信号血管征20例,T2WI及FLAIR流空现象消失26例。结论:BAO及其所致的急性梗死可由MRA及MRI明确诊断,CT及MRI影像学上基底动脉血管征有较高的显示率,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2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6~72岁.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病人均见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9例颅内可见不同部位的出血灶.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增多的脑血管.VR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细小血管和侧支方面不如MIP和MPR.6例病人有DSA检查,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病理血管分布与CT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烟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与MR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研究28例超急性脑梗塞的CT征象和MR及DW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28位患者显示豆状核密度降低24例;局限性脑肿胀11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6例.MR T1WI显示脑肿胀18例;全部病例DWI均显示信号异常.结论常规CT平扫所示的豆状核密度降低,灰白质分界模糊和局部脑肿胀等征象对超急性梗塞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1月经临床证实的8例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于发病24 h内完成首次颅脑CT检查,5 d内完成首次颅脑MRI检查,3例有MRA检查资料。结果:首次CT检查病灶不明显3例,4例双侧中线旁丘脑可疑或小灶性低密度灶,1例双侧中线旁丘脑明确的较为对称性低密度灶。MRI均显示双侧中线旁丘脑较为对称性分布的蝶形T1WI低或略低、T2WI高或略高信号、FLAIR高或略高信号及DWI上为高信号、ADC低信号,其中以DWI高信号为特征。影像学随访中病灶进展4例。4例病程中可见中脑“V”字型梗死。3例MRA均可见单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结论:影像学检查手段尤其是MRI,对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颅脑损伤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35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CT颅脑扫描,记录CT图像计分,伤后24h检测血清MMP-9和NSE水平。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儿分为轻型组(56例),中型组(48例),重型组(31例)。追踪患儿临床结局,根据院内30d是否发生死亡患儿分为存活组(103例)和死亡组(32例)。观察不同组间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的差异;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与GCS评分的相关性;ROC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对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CT计分、MMP-9和NSE均随小儿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P<0.05);存活组患儿CT计分、MMP-9和NSE低于死亡组(P<0.05);CT评分、MMP-9和NSE均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84、0.462、0.310,P<0.05);CT评分与MMP-9和NSE也呈正相关(r=0.493、0.282,P<0.05)。CT评分、MMP-9和NSE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AUC分别为0.996、0.943和0.758。结论: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与小儿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均有关,可作为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CT多模态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谱CT平扫、CTA及CTP图像,观察多模态64排能谱CT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①能谱CT平扫患侧脑碘(水)值、水(碘)值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能谱曲线斜率及能谱CT值两个指标无明显差异;②能谱CT动态CTP显示58例患者中,55例(94.83%)患者存在灌注异常,患侧和对侧的 MTT、TTP及CBF等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CBV无明显差异;③利用CTP原始图像重建的CTA原始轴位图显示颅内血管4~5级分支血管清晰,三维重建图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能谱CT多模态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可快速发现梗死责任血管、分辨梗死及缺血区,检查速度快、参数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完成首次颅脑CT检查,3d内完成首次颅脑MRI检查,8例病程中有MRA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均伴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16例,恶心呕吐13例,耳鸣、听力下降7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3例,面瘫3例,Horner综合征3例,肢体瘫痪1例。首次CT检查阴性13例,随访CT可见桥臂低密度灶。头颅MRI均示桥臂T1WI低、T2WI、FLAIR及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其中单侧16例,双侧4例。MRI还显示10例伴发的其他后循环区域急性梗死。结论:急性桥臂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前庭神经和小脑损害的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及时的MRI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继发肺梗死(PI)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APE继发P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PI的数量、位置、形态、边缘、胸腔积液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PI的CT特征:①数量及位置:共79个PI病灶,18例患者为单发PI,23例患者为多发;所有PI病灶均位于胸膜下,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后的延迟扫描成像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及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结合组织病理学(光镜、电镜)结果,探讨CTPI后的延迟扫描成像在评价急性脑缺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可逆性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2h组(I2hR2h组),缺血2h再灌注24h组(I2hR24h组),缺血6h再灌注2h组(I6hR2h组),缺血6h再灌注24h组(I6hR24h组),每组各5只.各组分别于各自时间点行常规平扫、CTPI,并于延迟2min后行CT平扫(延迟扫描),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行组织病理学(光镜、电镜)检查.结果:A组延迟扫描两侧大脑半球密度无明显变化,B组、C组、D组、E组缺血再灌注后右侧大脑半球延迟扫描的CT值均较延迟扫描前有升高,其中E组延迟扫描后右侧纹状体出现斑片状强化,与其他各组比较其C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光镜、电镜)检查结果也显示E组病理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可见胞浆呈粉红色并可见核溶解改变,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基底膜断裂,管腔变形狭窄.结论:CTPI后的延迟扫描可以用来评价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ARS的X线影像诊断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对39例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胸部X线影像及部分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SARS的胸部X线影像表现为病变呈片状、条片状或磨玻璃样改变,病灶变化快,动态观察可呈游走性,而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像及肺实变影像等特点.结论 SARS患者X线胸片影像、CT影像表现需结合流行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和X线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方法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相似文献   

1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引起的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我们报告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和/或脑室内出血,无明显颅内血肿和挫裂伤;或CT仅提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伤后原发性持久昏迷,无脑缺氧情况。在386例急性脑外伤中,CT诊断DAI18例,对DAI的发病机理、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行高压氧(HBO)治疗前、中、后脑部CT所表现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IE新生儿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治疗前脑部CT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行HBO及常规辅助治疗于1、2、3个疗程后分别行脑部CT复查,对三型HIECT转归情况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5例患儿行HBO治疗前CT检查,其中轻度HIE20例,中度HIE42例,重度HIE合并脑出血23例;HBO及常规辅助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HIE中有9例转阴,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还有11例轻度的和中度的、重度的HIE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相比有好转,临床症状减轻,CT总转归率为11.12%(9/85);HBO及常规辅助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的20例HIE全部转阴,中度的HIE中有30例转阴,CT总转归率58.82%(50/85),其中中度的12例及重度的23例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HBO及常规辅助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CT,中度的HIE全部转阴,重度的HIE中有12例转阴,CT总转归率87.06%(74/85),其中重度的HIE合并脑内出血的11例患儿,CT示出血全部吸收,留下软化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应用CT显示新生儿脑部动态变化对HBO治疗HIE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影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是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为回顾分析30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资料。结果得到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发病;脑CT示:基底池渗出物(18/30),脑实质结核瘤和粟粒性结节(8/30),脑积水(20/30),脑梗塞(2/30).结论认为结核性脑膜炎的CT特征表观可以为其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CT扫描还有助于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期,病变范围,部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外部性脑积水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及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EH的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0例进行了临床与CT复查.结果:24例CT上均有不同程度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前纵裂增宽,并多伴有基底池扩大.复查显示,3个月全部为典型表现,6~12个月CT征象逐渐减轻,24个月大部分病例逐渐或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结论:EH是发生在婴儿早期的良性自愈性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3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测量脑室及颅腔横径(VT/ST)率。结果:EH的CT特征为:额顶区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增宽(≥5mm),前纵裂池增宽(≥6mm),可有脑沟增宽,额顶叶边缘呈"花瓣状",可伴有双侧侧裂池及鞍上池扩大,脑室轻度扩大或不扩大,VT/ST率小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MCTSI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值与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并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50例,记录入院后首日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并于第5~7日行CT增强扫描检查,根据MCTSI标准进行评分,将MCTSI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联合检测值,并将MCTSI评分、D-二聚体检测值、联合检测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轻、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及预后存在有明显差异(P <0.001),重度患者D-二聚体检测值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 <0.001)。MCTSI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联合检测值对于患者器官功能衰竭预测的效能优于单独使用MCTSI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预测的效能,且其与住院天数的相关系数也最高。结论: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参照MCTSI以及D-二聚体检测值进行联合评估,可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具备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损伤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脊柱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5例,女性7例.结果 CT诊断共计86节椎体骨折,累及T11~L2椎体依次为8节,30节,36节,12节.结论 CT能正确的评价脊髓损伤的类型,了解椎管内受损程度,判定脊柱稳定与否,是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