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工防雹     
一、冰雹 (一)冰雹的形成: 冰雹也叫“雹子”,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可以说雷雨云就是冰雹的“加工厂”。下冰雹的雷雨云(雹云)比一般的雷雨云发展得更旺盛,云中的对流更强。由于雹云内上升气流特别强,不但小云滴,而且大云滴也会被它带着上升。云滴在上升过程中,互相碰撞合并,逐渐变大,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冻结形成雹核,然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一提到伴随有活跃对流运动的中尺度现象,在日本立即会想到由台风和梅雨锋引起的大暴雨。而在美国则多指雷雨云。本文试就雷雨云的构造及其发展的机制等动力学问题进行讨论。美国的雷雨云有两种:一种是气团型,多发生在夏季的东南部海岸附近,无规律,寿命短,一般仅30分钟,是一种小型的雷雨云。另一种是强烈型的雷雨云,一般发生在春夏季节的内陆大平原上,它是在水平气流垂直切变强,且中层干燥的状况下发生的,其雷达回波强,寿命长,情况与气团型的雷雨云有所不同,这种强烈的雷雨云是美国特有的中尺度现象。  相似文献   

3.
汪法鉴 《贵州气象》1996,20(4):44-46
1雷雨云与冰雹云区别“SD型闪电计数仪”是识别雷雨云和冰彭云的专用仪器。它以5分钟为单位,用记录到的闪电次数多少,人为判定雷雨云或冰雹云。是防范作业的“好参谋”。何为雷雨云?天气系统有雷声、闪电、降水、无冰晶结构的云;在防灾减灾中,广义上讲,云体内部有冰晶、冰雹,但在降落过程中融化为大雨滴,或坠地冰雹直径小,降落稀疏,起止时间短,造不成灾害的云。何为冰彭云?一般天气系统顶部较高,云层厚度较厚,水平宽度,闪电雷声剧烈程度相对雷雨云大一量级或程度,其云体内冰晶、冰育所占比例大的云块,各粒坠地时直径10mn…  相似文献   

4.
冰雹过程中闪电演变和雷达回波特征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应用闪电定位网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降雹过程,详细讨论了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兰州皋兰的一次降雹雷雨云的闪电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特定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雷雨云的闪电机制和电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断。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雨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综合计算降雹时段云参数分析表明,云中降水率和含水量对产生闪电相对敏感,推断这次雷雨云的电结构可能属于上正下负的偶极子型。  相似文献   

5.
周秀骥 《气象学报》1963,33(3):408-408
本书共分20章,内容比较丰富,它介绍了雷电与闪电形成,雷雨云电结构的基本研究方法,雷雨云降水的电等一般观测方法和机制问题;偶极云的热力学与电能,雷雨云云泡形成的振动机制和龙捲风模拟实验等动力学问题;雷雨云中水滴碰撞、溅散、雪花、沙尘碰撞摩擦的微观起电机制以及强电埸与闪电作用下形成的天电,尖端放电,雷声,水滴变形等饒有趣味而又有实际意义的物理效应,最后作者还介绍了火山雷电、地域性雷电特征等观测事实以及很有实际价值的避雷问题。  相似文献   

6.
1 引言国内外应用雷达探测冰雹云和人工防雹试验中,曾观测到雷雨云RHI回波多是柱状,单体冰雹云回波也呈柱状,云体比雷雨云宽,砧状回波比较明显,强冰雹云有悬挂回波、穹窿、回波墙.这些已为人们所知和应用。 2 V形缺口(RHI)回波的观测我们于1989~1991年在辽宁省绥中县进行人工防雹过程中,应用雷达对冰雹云回波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1989年9月4日雷达探测李家乡附近冰雹云降雹时段的RHI回波,回波顶高为9.6km,宽为25km,强回波顶高为6km,观测到回波顶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V形缺口,见图1。  相似文献   

7.
冰雹云和雷雨云都是一种强烈的雷暴过程,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绝对的定量指标或结构特征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但是冰雹云和雷雨云因其降水物性质不同,它们之间应有其不同的特殊属性。本文根据永登试验区1973年、1974年、1976年20次冰雹云的雷达资料,从雷达回波结构、强度、高度、移向、移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1963年6—8月在甘肃省合作地区观测的雷雨云和降霰(或雹)云的地面电场特点。发现雷雨云电场随水平距离变化有明显的“翻号效应”,雷雨云在测站上方时电场为正,远些为负,更远时又变为正,降霰(或雹)云则没有这样有规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雷雨云式的积云降水特点和归纳观测及理论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阵雨形成机制,发现雷雨云式的积云结构类似于雹云,也存在着水平风“零域”和成雨“穴道”,大粒子群向这里集中并累积,然后再下泻成阵雨。据此提出了积云人工增雨的动力学根据和设计实施方案的要领,并给出了积云人工增雨作业部位、时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