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形,气候与湖面波动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松辽盆地北部东区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下降,气候干旱,地形平缓,河流入湖发育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了宽层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平面上,三角洲平原和宽层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平缓相接,不存在Gilbert型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褶结构。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太原组是在北隆南倾的古地形背景下形成的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充填沉积。携带沉积物的河流进入海水后,由于河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密度差异、侧向扩散较少,其三角洲前缘沿着海底继续向前快速推进,使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研究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浅,三角洲平原向前推进并进一步降低了地形坡度,从而减弱了携带沉积物的流体的动能,使得大部分沉积物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中沉积下来。同时因水体浅,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物常遭受进积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冲刷和侵蚀而难以保存。研究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极为发育,前三角洲相对不发育,三角洲前缘也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常对下伏沉积物强烈冲刷,切割先期的沉积物乃至包括海相沉积物在内的深水沉积物。在三角洲废弃期,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常被潮汐作用改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带状分布,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3.
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从军  赵逸  贾鹏  颜佩丽 《地质科学》2013,48(4):1234-1245
针对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的不足,在考察鄱阳湖现代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和解剖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古代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卫星照片、岩心、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浅水湖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湖盆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上部曲流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下部顺直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3种砂体类型,曲流型分流河道主要为侧积的点砂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心滩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分流砂坝沉积构型模式。同时从沉积亚相、砂体几何形态、夹层倾向及倾角、废弃河道、决口扇、粒度分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判别标志,为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构型及地质建模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是近年来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国内外学者基于地下储层、露头、现代沉积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不同学者往往持不同观点,在缺乏沉积过程与演化特征观察、分析的现状下,很难统一认识。基于此,本文选取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这一典型的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根据其水动力、水深、沉积物供给等数据,采用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软件(Delft3D)再现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生长与演化过程,并与现代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对比验证,建立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在浅水环境下,曲流河三角洲快速向湖生长,三角洲前缘持续向前延伸并快速平原化,具有典型的宽平原-窄前缘的特征。三角洲垂向沉积厚度较小,但底积-前积-顶积三层结构完整。(2)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数条同期活跃的高弯度分流河道,在平原近端,分流河道存在频繁的侧向迁移现象,可对先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侵蚀改造,形成串珠状点坝,经长期侧向迁移可形成大规模的长条宽带状分流河道复合体,分流河道对先期沉积体的长期改造使得大部分厚层砂体呈正韵律,导致先期河口坝保存程度较低;在前缘远端,由于堤岸不稳定,分流河道往往存在决口改道现象,废弃的水道缺乏砂质沉积物供给而成为高泥质充填水道,多条废弃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平原远端形成高泥质充填河网系统。(3)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分流河道在水体中的短程延伸,水道长约300m,由于水体较浅,河口处水流冲刷能力较强,水携沉积物多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堆积形成指状坝。由于分流河道建设性极强,水下分流河道往往频繁发生决口或侧向摆动,经多期复合,可形成多分叉复合体指状坝,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在废弃后往往被泥质充填。(4)受三角洲平原远端水道决口改道的控制,前缘多分叉指状复合坝沿岸线迁移,可形成大面积近等厚砂体。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大量的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与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和三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的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砂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本文基于12 口探井岩心与
2268 口钻井资料,通过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
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以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平原分流河道和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沉积微相。在
扶三段(F Ⅲ)早期,研究区主要为浅水三角洲内前缘亚相,物源只来自北部 ;其后,三角洲向南进积,全区变为平原亚
相 ;F Ⅲ 3 小层沉积时期,南部物源进入,并与北部物源交汇,一直持续至扶一段(F Ⅰ)末期;在 F Ⅰ 3 小层沉积末期,湖
平面快速上升,南北两个三角洲退积,研究区中部依次出现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  相似文献   


8.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根据沉积特征将其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洪泛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据其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特征,建立了沉积模式.从岩性特征看,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分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期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仲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1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2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11.
何艺玮  房元龙  冯文杰  刘远航  范洋  郭华粘  张佩  贾风娟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2-2023020002
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①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② 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接近并可同时将沉积物输送到三角洲前缘多个部位发生沉积,在同一时期形成多个孤立的小规模的前缘朵体。③ 在整个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三角洲规模的逐渐增大,分流河道的宽度逐步减小、流程变长、分流河道数量逐步增加,三角洲前缘沉积由少量弧形的连续分布朵体转变为多个孤立分布的小规模朵体。④ 在第二、三阶段,分流河道表现为多个侵蚀—回填的自旋回演化过程,形成了多套自旋回沉积复合体。⑤ 辫状河三角洲前积层存在自下而上、由近向远表现为沉积连续性逐步减小、叠切规律逐渐复杂的特性。通过水槽实验揭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可为露头解剖与地下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缓坡三角洲形成了不少大油田。关于缓坡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前人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针对古代地层。由于古代地层精细对比和沉积环境解释常常因人而异,因此总结出来的沉积模式五花八门,可靠性较低。鉴于此,本文从现代实例入手,选择了鄱阳湖赣江三角洲,采用野外实地测量、探槽、浅钻孔、探地雷达、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认识:①在三角洲平原上发现了两种新的砂体类型,即汊口滩和并口滩,分别位于分流河道分汊处和合并处,这意味着分流河道的分汊、合并部位也是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②在分流河道砂体中存在连片披覆型、孤立充填型、孤立残留型三种类型的落淤层,并提出了其形成机制;③统计了分流河道的定量参数,提出了分流河道宽度的变化规律,即从上三角洲平原到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逐渐变窄,分一次分汊其宽度平均降低1/2,而且分汊频率增高,数量变多,弯度降低,沉积物变细变薄,砂体间连通性变差;④三角洲前缘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而是发育河口坝和席状滩;⑤由于坡度平缓,湖平面小幅度变化会引起湖岸线大规模进退,可导致水下与水上沉积频繁交互,因此缓坡三角洲沉积在地震上不会有叠瓦状或反S形前积反射,而是呈平行或亚平行反射。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广泛发育潮坪、三角洲、湖泊沉积。中上石炭统本溪组和太原组以潮坪相为主,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初期以全盆地范围广布三角洲平原沉积为特征,山西组沉积后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南北差异特征明显,北部发育三角洲平原,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上二叠统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发育湖泊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盆地内最为发育,是该区的主体储集砂体。潮坪砂坝和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也是较有利的储集体。其纵向发育和横向展布是今后气田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天山山前带克孜勒努尔沟与依奇克里克野外露头沉积相的精细研究,结合山前带大量地震剖面分析与迪那201井、东秋5井等多口钻井测井相和岩心精细描述,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2低位域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自湖侵体系域始,研究区广泛发育退积与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库姆格列木群层序2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平原砂体以正韵律沉积为主,砂砾岩占地层厚度的(68.4~87)%;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有分布,砂砾岩占地层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为(55.2~77)%。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以反韵律砂体为主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古近系苏维依组只发育一个层序,其低位体系域的砂体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发育,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反韵律砂体为主,正韵律砂体相对较少。对比苏维依组不同体系域内砂体储集性,湖侵域内砂体优于高位域内砂体。扇三角洲沉积体中有利储集砂体首选为湖侵体系域内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为低位域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最后是高位域内的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砂体。特别要指出:低位体系域或者湖侵体系域底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底砂砾岩)被快速湖侵的较厚的暗色泥岩所覆盖,可形成较好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内,发育了世界上罕见的、最典型的大型扇三角洲。在岩芯沉积特征观察、岩石粒度与成分分析等基础上,结合测、钻井资料等,对该大型湖相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开展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沉积与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百口泉组沉积时期,玛西斜坡区发育了两个大型扇三角洲,其延伸距离可大于40 km;该扇三角洲相包含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以及泥石流、扇面河道、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前扇三角洲泥等9个微相;该扇三角洲富含砾质,总体上以重力流沉积(泥石流和碎屑流微相)的砾岩与牵引流沉积(扇面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砾岩、含砾砂岩交替叠置为特点;前缘环境的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近二十千米,且一直保持以砾质为主;纵向上,自百一段到百三段,该扇三角洲表现为典型的连续退积式,沉积演化规律十分清楚,其中,百一段沉积时期,该扇三角洲以扇三角洲平原占据主导地位,至百三段沉积时期,该扇三角洲则演化为以扇三角洲前缘为主,得益于水下分流河道的长距离延伸,使其依然保持为大型的扇三角洲。  相似文献   

16.
李莹  张东阳 《地下水》2013,(1):152-153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盒8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2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2种微相。在研究基础上,绘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盒8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西山窑组中段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湖退过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期发育近百千米长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形态和展布既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湖岸线的控制,又与典型三角洲形态不符,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沉积动力学角度,应用流体力学上的射流理论分析了三角洲前缘特别是河口地区水动力特征及沉积作用;运用河床底面形态控制原理分析了长8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长8期不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的水动力条件,湖泊不可能长期大范围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水下分流河道可能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湖退河流进积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别是湖盆底形和水体深度的差异是延长组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砂砾岩复杂储层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实验分析等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玛北斜坡区百口泉组属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砂质碎屑流、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五种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发育牵引流、重力流两种搬运机制。主要发育夏子街扇、黄羊泉扇二大主扇体,夏子街扇细分为风南10、夏72、玛7三条支扇,西部的风南10支扇、东部的玛7支扇发育重力流(砂质碎屑流)沉积。夏72支扇位于玛北鼻状凸起上,鼻状凸起背景下发育的低缓沟槽控制着牵引流水系的展布。储层的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强度与沉积作用(泥杂基含量、粒度)关系密切,泥杂基含量、粒度为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有利储集相带受沉积机制、沉积微相双重控制,重力流(砂质碎屑流)沉积整体物性最差;牵引流沉积视不同沉积相带,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扇三角洲前缘远岸水下分流河道物性较差;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最优,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相带内。  相似文献   

20.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