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目的是探讨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提高肝内结节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20例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平扫及增强图象的分析。结果: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圆形为主,直径在5mm-55mm之间,平扫多数呈高密度,结节的分布据结节的分型而定。结论:明确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诊断依据及与肝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癌肉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MRI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子宫体积增大,宫腔内肿块。病灶体积较大(6例最大径大于5 c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晰。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平扫T1WI呈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部分合并出血。病灶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1.105±0.136)×10-3mm2/s。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内部出血、囊变坏死区无强化。部分肿瘤侵犯宫颈,并向颈管内脱出。部分病灶合并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病灶的大小形态、DWI高信号、较高的ADC值、早期及持续强化有助于子宫癌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MRI对肿瘤浸润的深度和范围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检查应用价值。方法:取纳入标准的7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分为三组:<2年、2~10年、>10年。同时选取25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测量患者胰腺的扩散系数(ADC),观察糖尿病患者胰腺的MRI及DWI信号表现特征。结果:DWI检查测量健康对照组、糖尿病<2年、2~10年、>10年三组患者胰腺体部的ADC值,取b值500 mm2/s时,分别测量每组的ADC均值为(2.00±0.17)×10-3 mm2/s,(1.94±0.09)×10-3 mm2/s,(1.86±0.13)×10-3mm2/s,(1.77±0.25)×10-3 mm2/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0.023、0.010、0.00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糖尿病患者MRI检查胰腺,1例追踪确诊为胰腺癌。结论:糖尿病患者胰腺DWI信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变化,能反应胰腺细胞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具有对早期单纯表现为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进行筛查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检查及其各种强化参数对肺内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期间行MR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55例,所有患者MRI检查包括常规MRI、DCE-MR。DCE-MR检查的主要测量参数包括,SIep、SImax...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62例经病理证实直肠癌患者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DWI,测量淋巴结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MRI检出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两组,将盆腔淋巴结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组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测量225个淋巴结ADC值,b值为800s/mm2,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76±0.15)×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16±0.14)×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以1.0×10×10^-3mm2/s为阈值,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53%、91.62%和93.4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CT 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比较2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共取出甲状腺结节35枚,其中甲状腺腺瘤18枚,结节性甲状腺肿17枚。腺瘤组平扫 CT 值30~60 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平扫 CT 值25~55 HU,两者差别不明显。腺瘤组增强扫描 CT 值120~160 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增强扫描 CT 值60~100 HU,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甲状腺 CT 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状甲状腺肿在鉴别诊断上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研究MRI减影技术结合DW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经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直肠癌患者53例。MRI序列包括常规TSE-T1WI、-T2WI、弥散成像(DWI)及反转恢复频率饱和成像(SPIR)序列。全部患者均行多方位增强扫描,而且保证有一个方位必须垂直肿块所在平面的肠管长轴,将增强扫描前后同方位图像进行减影处理,由两名高年资专家读片,并作术前TN分期。病理参考标准以Dukes分期为标准,并用Kappa方法检验MRI减影技术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 19.0。结果:53例直肠癌患者中,MRI减影技术结合DWI对直肠癌检出率为100%,正确T分期49例,过低分期1例,过高分期3例,准确率为92.5%(49/5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按照MRI术前提示,手术切除淋巴结283枚,53例患者术后病检伴有淋巴结转移者36例,转移性淋巴结184枚,DWI结合常规序列术前评价淋巴结转移可靠性大。结论:MRI减影技术结合DWI方便、快捷,对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TN分期准确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UESL 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单发,4例位于肝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CT/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囊实性肿块,囊壁见结节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信号影,内见厚壁不均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内见大片状液化、坏死,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CT/MRI增强扫描壁结节、软组织成分及囊内分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成人UESL影像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判多层螺旋CT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肿瘤外科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记录腹部可疑淋巴结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各项参数,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ROC曲线绘制,并分析上述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结肠癌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与非转移淋巴结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所绘制ROC曲线AUC分别为0.649、0.725、0.713、0.723、0.696和0.793,灵敏度分别为63.30%、76.70%、73.30%、60.00%、76.72%和73.30%,特异度分别为75.00%、70.00%、60.00%、75.00%、65.00%和90.00%;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ROC曲线AUC为0.908,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85.00%,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系数为0.787,提示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可为临床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多参数成像(gemstone spectral CT multi-parameter imaging)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2例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S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CD)、肝动脉碘分数(AIF),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ROC分析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值对肝癌的鉴别价值。Kappa一致性检验GSI对肝癌术前分期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组肝癌54例(恶性组),肝脏良性病变38例(良性组),恶性组s-SHC[(1.93±0.62)VS(0.85±0.36)]、动脉期NIC[(0.13±0.05)VS(0.06±0.02)]、门静脉期NIC[(0.47±0.14)VS(0.40±0.13)]、AIF[(0.65±0.19)VS(0.31±0.12)]高于良性组(P<0.05),ICD[(7.15±2.39)×102μg/cm3VS(11.82±3.56)×102μg/cm3]低于良性组(P<0.05)。s-SHC、动脉期NIC诊断肝癌的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30和0.719,AIF无诊断价值。GSI诊断肝癌术前分期准确率77.7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2,P<0.05))。结论:GSI参数s-SHC、动脉期NIC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GSI技术可准确对肝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分析其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征象进行术前评估,并对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进行统计。结果:CT平扫能清楚显示原发灶情况,结合增强扫描及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和转移情况;本组病例60.3%病灶为不规则形,46.7%患者可见微钙化,87.0%患者呈明显强化,87.0%患者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平扫缩小;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有统计意义(P=0.023),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在原发灶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CT平扫和增强的特征性征象分析,如病灶形态、微钙化、强化方式以及增强前后病灶范围变化等,可明显提高PTC的诊断率;同时对原发灶、周边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此外统计发现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纤维板层型肝癌的CT/MRI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通过RIS/PACS系统获取病理诊断为纤维板层型肝癌的患者7例,对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描述,并探讨其特异性征象。结果:纤维板层型肝癌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CT/MRI表现:一般直径>10cm的单体肿瘤,边界清晰。无肝硬化背景。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混杂强化为主、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趋于均匀。肿瘤内部见星状低密度影,增强可能延迟强化。结论: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肝脓肿及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模糊或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呈小环状、蜂窝状及不均匀强化,部分形如"花瓣状"改变,类似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不典型肝脓肿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血管肉瘤(PHA)和肝脏血管瘤(CH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例有明确病理结果的PHA患者及30例经病理证实为CHH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CT平扫及增强扫描(MSCT),分析肝血管肉瘤、血管瘤影像学特点及CT鉴别价值。结果:PHA结节CT平扫密度不均匀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PHA结节强化位置非周边率高于CHH (P<0.05);PHA结节伴瘤周静脉短路比例高于CHH,其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但两者强化形态、延迟期强化特点及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以中心斑片状逐渐强化为特点,呈非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率高;CHH则以周边强化常见,动静脉短路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BAO)所致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BAO所致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MRI平扫及3D-TOF MRA资料。重点分析3D-TOF显示的BAO处的CT平扫征象、MRI T1WI、T2WI及T2FLAIR征象。结果:本组BAO均由MRA明确显示,责任供血区的急性梗死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CT平扫上18例显示BAO处高密度动脉征,6例显示BAO处较大范围钙化征。MRI T1WI显示BAO处高信号血管征20例,T2WI及FLAIR流空现象消失26例。结论:BAO及其所致的急性梗死可由MRA及MRI明确诊断,CT及MRI影像学上基底动脉血管征有较高的显示率,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