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常见体重(79.4±14.5kg)及体质量指数(21kg/m20.05)。结论:双源CT可以对常见体重人群进行低辐射剂量、超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头颈联合CTA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联合低管电压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临床行主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根据对比剂碘浓度及管电压分为A、B两组(n=40),A组根据对比剂碘浓度及注射速率分A1组和A2组(n=20)。A1组,注射30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4 mL/s,管电压100 kV;A2组,注射30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管电压100 k V。B组,注射35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管电压120 k V。其他扫描参数,注射对比剂容量,重建方式,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一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T的辐射剂量、主观及客观评价图像质量等指标。结果:A组与B组比较,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图像质量上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NR优于A组均达到诊断要求,测量主动脉各段的CT值均>300 HU;A组与B组辐射剂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组有效辐射剂量(ED)降低了17.73%;在对比剂碘含量上A组比B组减少了14.29%。结论:注射300 mgI/mL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联合低管电压(100 kV)在主动脉CTA检查中取得了满意的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了精准诊断依据,不仅降低了辐射剂量,还降低了碘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支气管动脉(BA)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及双低剂量组(B组)各60例,采用64排CT行BA-CTA。两组均行增强动脉期扫描,A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浓度350 mgI/mL,B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I/mL,运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图像。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并分析两组BA的显示率、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成功完成检查115例(A组57例,B组58例)。B组BA的显示率高于A组(P<0.05);B组图像优良率及合格率、噪声、BA的CT值、SNR、C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ED、碘摄入量均低于A组(P<0.05)。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下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BA-CTA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既能提高图像质量,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10kVp)与低对比剂量(1.0mL/kg)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116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且BMI<25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进行研究,每组58例。A组:管电压11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0mL/kg),采用正弦迭代重建(SAFIRE)。B组:管电压13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2mL/kg),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测量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肝门脉期门静脉CT值及增强扫描3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肝右叶肝实质CT值;计算两组图像的肝动脉期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总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增强扫描3期测得肝右叶肝实质CT值及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脉期A组的门静脉CT值低于B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A组的3期总有效辐射剂量(ED)(9.88±3.56)mSv低于B组(13.91±4.71)mSv,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A组比B组的对比剂量减少17%。结论:128层MSCT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应用低管电压(110kVp)和低对比剂量(1.0mL/kg),联合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人体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 A、B、C 三组行 CTPA 检查(n =35)。A 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40mL(碘浓度350 mgI/m)、注射速率4 mL/s;B 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35 mL(碘浓度300 mgI/m)、注射速率3.5 mL/s;C 组: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注射速率3 m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 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 两组采用 ASIR 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 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相比,B 组和 C 组的 ED 分别降低了38.09%、51.99%;A 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 B 组25%和 C 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L)、注射速率3 mL/s 在肺动脉 CTA 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90例临床似诊为主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双低组(n=45)。常规组:120kVp、对比剂量1.5mL/kg(浓度350mgI/mL)。双低组: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两组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和Smart prep技术。读取CTA剂量报告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每位患者对比剂用量并计算碘含量。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靶血管和背景的CT值,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情况和血管锐利程度。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碘含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和碘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在主动脉主干及分支的CT值均>300HU,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CNR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组,噪声在诊断范围内。结论:应用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结合ATCM技术在主动脉CTA检查是可行的,优势是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量,同时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应用CARE Dose 4D技术联合低剂量对比剂优化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接受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双低剂量组(B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组)管电压120 kV,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参考管电流120 mA,对比剂用量65 mL;双低剂量组(B组)管电压80 kV,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参考管电流120 mA,对比剂用量45 mL。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噪声、信噪比(S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价。对比A组与B组间辐射剂量。结果:两名主治医师对动脉图像量质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82,P<0.05)。两组动脉图像质量评分、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剂量组各动脉强化CT值均高于对照组;双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MSCT头颈血管成像应用低kV及CARE Dose 4D技术联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不仅辐射剂量降低68%,同时造影剂用量降低30.7%,降低对比剂危害风险并节省费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良320排CT单次心动周期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与对比剂注射技术,以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剂量,并评价技术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之间拟行CTCA扫描的低心率、标准体型患者51例。所选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和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V和100 kV,均依据体质量指数设置管电流300~500 mA。两组依体质量注射速率分别采用5.0~7.0 mL/s和3.5~5.5 mL/s;对比剂剂量分别采用20~30 mL和35~55 mL。A组采用实时手动触发,B组采用追踪自动触发。评价并比较两组对比剂剂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对比剂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比剂剂量仅28.20±6.44 mL,较B组45.58±6.05 mL降低约30%(t=-9.935,P=0.000)。A组较B组降低约45%的辐射剂量(0.96 mSv±0.27 mSv vs 1.76 mSv±0.28 mSv,t=-10.412,P=0.000)。A组平均评分3.59±0.58,B组平均评分3.66±0.53,Z=-1.618,P=0.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NR较B组降低13%(20.26±7.34 vs 23.29±7.06,t=-3.350,P=0.001)。结论:低剂量方案可以大幅度减低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可评估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hilips Brilliance iCT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监测阈值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实验组)。分别行不同的注射扫描方案:A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40 m L,监测阈值150 HU;B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40 mL,监测阈值90 HU;两组注射速率均以5.0 mL/s,均监测主动脉弓。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目测法)和客观评价(分别测量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CT值)来进行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①主观评价A、B两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B组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对比剂残留;②A、B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A、B两组各部位测量的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40 m L对比剂配合主动脉弓90 HU的监测阈值的方法,虽然图像CT值比较有差异,但图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比剂用量,减少了上腔静脉对比剂的残留,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vol,对比剂碘含量及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腹主动脉CT值: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01.75±67.11)HU和(459.87±49.17)HU,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436.55±84.12)HU和(432.15±87.68)HU,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NR: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19.01±2.66)和(15.24±2.52),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12.42±2.68)和(10.24±2.2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M: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9.72±29.75)和(33.44±8.87),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20.08±8.05)和(15.21±10.1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TDIvol:实验1组、实验2组为(5.41±1.38)mGy和(6.98±1.49)mGy,对照1组、对照2组为(9.87±2.97)mGy和(12.02±5.21)mGy,实验1组较对照1组降低45.19%(4.46/9.87)、实验2组较对照2组降低41.93%(5.04/12.02)。实验组、对照组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mgI/mL和350mgI/mL,实验组降低22.86%(80/350)。肾动脉血管评分: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4.61±0.47)和(4.22±0.59),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3.73±0.72)和(3.93±0.66),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针对中小体质指数患者,双低扫描方案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含量,适于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常规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及对比剂用量方案,探讨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下,低k V、低对比剂用量、手动触发扫描方案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行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体重<65kg,45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用量分别为5.0 mL/s和20 mL (350 mg I/m L),行Flash扫描,管电压采用70 kV;B组:24例,体重<65 kg,48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剂量分别为5.0 mL/s和50 mL (350 mg I/m L),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管电压采用100k V。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CTDIVOL、DLP和ED,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管腔内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主动脉根部的对比噪声比。两组冠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及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主动脉根部对比噪声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DIVOL、DLP和ED方面两组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冠脉图像质量等级无显著性差异,冠脉可评价节段率均>96%。结论:双源CT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方案的放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正弦波迭代重建技术(SAFIRE)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接受CCTA检查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100kV,碘对比剂浓度为270mgI/mL,应用迭代重建技术(SAFIRE),重建卷积核I26f;B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为120kV,碘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重建卷积核B26f,比较两组患者CCT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的差异性。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心率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图像质量: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比较,A、B两组在左冠状动脉主干的SD和SNR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辐射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0.94±0.05)mSv,B组(4.31±1.21)mSv,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剂量较B组大幅减低,降幅约达78.2%。结论: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FLASH扫描模式和SAFIRE行CCTA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一般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相比,有效剂量降低约78.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体表面积(BSA)为指导评价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MSCT肝动脉增强效能中的作用对比。方法:以328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400mgI/mL对比剂,对照组使用370mgI/mL对比剂。对比剂用量按照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注射流率均为2.5mL/s。所有患者均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并对肝动脉进行重建。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值、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率及肝动脉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在肝门水平、腹腔干水平及肾动脉水平的强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率上,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肝动脉图像质量较对照组更加清晰且边缘更锐利。结论:按照BSA计算对比剂的用量实现了对比剂的个性化用药,400mgI/mL对比剂的使用,减少了对比剂的使用剂量,提高了腹主动脉强化效能,优化了肝动脉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