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建议将山地学的研究对象定为以地域自然-人文综合体存在的山地系统即山地人地系统.据此提出了山地学的研究内容应围绕山地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演变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中心论题展开.  相似文献   

2.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2,20(6):646-659
《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于1983年正式创刊。20年来,遵循办刊方针与宗旨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山地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山地事业和山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20年来我国在山地资源、山地环境、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灾害、山地开发和山地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领域为:山地资源综合研究,山地地域系统与山地学科的发展,全球变化与全球化格局下的山地环境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等.对于我国山地研究来说,核心科学问题是:我国山地环境系统是如何响应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支撑战略?对此核心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望使我国山地环境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并占据国际山地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山地环境大断面研究为抓手,以梯度格局、系统关联和区域差异等为研究切入点,在山地环境系统的格局、干扰、过程、响应和适应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促成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的形成,为世界山地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山地研究     
班6 2004042842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Advances of China mountainenvi~tmet~】。罗滴登义,邹捍…//大气科学一2003,27(4)一567一590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是研究中国山地与大气、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近数十年来,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迅速,1960年以来,大气物理研究所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山地综合科学考察,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促进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的研究,特别是在珠穆朗玛峰、天山托木尔峰和横断山脉山地环境气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环境气象研究等方面进展较快.为监测全球环境气象变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上设立…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8,26(1):2-11
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大陆地势变化三级阶梯为基础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宏观构架.遵循地形为主导因素,并结合水热因素的分异,对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进行了分区,共分出3个大区,40个区和66个亚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开展以亚区为单元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途径及其应着重研究的科学问题,同时,提出开展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及其保护与建设研究可以作为促进山地学科发展切人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山地占2/3的国度.山地因其垂直高差产生了自然与人文现象随高差变化梯变的高梯度效应,森林及其生物质能也呈现出梯变现象.以滇西北梅里雪山极高山地为实证点,尝试综合应用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地理信息技术、生物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山地森林生物质能资源高梯度效应研究模式,有助于正确认识山地三维地貌体产生的高梯度效应,更好认识山地生物质能分布规律并加以合理利用,创建优良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数字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百平 《山地学报》2008,26(1):12-14
垂直分带是山地环境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成功地构了山地垂直带数据模型,可以将我国及全世界山地垂直带谱进行数字集成;归纳出我国31个水平地带、32个垂直地带,奠定了中国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的地理学基础.研制了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信息系统并进行了升级;提出了山地垂直带分布的二次曲线模式,需要今后用更多的数据进一步验证;未来几年的工作包括提高山地垂直带的识别精度,并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工作扩展到欧亚大陆甚至全世界.  相似文献   

9.
山地研究     
山地地理K902005032099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Reviewandprospectonverticalhu manzonesinthemountainregions/邓祖涛,陆玉麒…∥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11~14回顾了国内关于山地垂直人文带在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模式、人口、聚落、民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山地垂直人文带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自然与人文跨学科研究,剖析山地聚落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加强文化等垂直人文现象研究等的建议;最后,论述了研究垂直人文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认为,此研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山地人文垂直结构的优化,有利…  相似文献   

10.
山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领域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不仅对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显著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明确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上山地生态学研究进展的全面综述,阐明了现阶段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前沿科学问题.对我国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讨论了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山地生态科学研究应得以重视和发展,以应对全球变化对我国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山区发展的严重滞后、山地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以及山地科学综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的背景,提出加强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在阐述山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山地人山关系地域系统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山关系除具有平原、城市人地关系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山地所特有的3个特点:1.人山关系动力系统复杂性和不稳定性;2.人山关系物流和能流循环系统的不完整性;3.人山关系利益公平分配的困难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对现代山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所包含的学科作了界定.最后,对山地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与现代山地科学学科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关键理论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人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近出版的《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一书,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著的学术专著。该书已于2000年6月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地学概论,依据国内外山地研究历史和现状,对山地属性、山地学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标进行了系统论述,勾划出山地学基本理论框架,指出加强山地研究、建立和发展山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下篇为中国山地研究,对中国山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山地地貌特征及其利用、山地气候与水文、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资源、山地土地与人口承载力、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城镇建设与规划,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其中既有反映中国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大量的翔实的资料,又有对中国山地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分析,并对现状同题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本书对中国山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促进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书50余万字,定价55.00元,适合从事地理、生态、环境、资源、国土等学科的科技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阅,欲订购的单位和个人请与《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 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9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人:冯海燕邮编:0041  相似文献   

14.
山地地理     
TU98 2003043048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Analysis on ehannel seouringand silti眼and self一adjusting in midstream and downstre翻reaehes of Changjiang River/徐坚//山地学报一2002,20(5)一526~530 从乡土建筑、地方文化、景观资源三方面,提出山地村落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分析中国山地村落环境空间、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的形成及布局特点.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山地村落的类型及境界进行分类;阐述中国传统的、系统的村落思想;对山地村落作多维空间的立体图象研究,寻求景观后深刻的文化影像;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15.
《山地学报》2001,19(3):236-236
由中国科学院一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出版特别基金资助出版的论著《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作者:吕儒仁、李德基、谭万沛等)一书2001年4月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8万字,含论文33篇(分为4篇,即环境泥石流、冰川水文与环境、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长篇报告(1981年、1982年横断山区泥石流考察报告)2篇作:勾附录收入书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多年来疏于捉笔,加之暮年转行,个中细节知之有限,为此,只能简略谈谈《山地学报》以及创办人、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对山地研究的作用,以贺《山地学报》创刊30年. 以"《山地研究》与山地研究"为题,期冀说明《山地研究》乃基于山地研究,而一旦《山地研究》诞生,则二者就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的《山地研究》指山地杂志,包括由它更名而来的《山地学报》及新创办的英文刊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而山地研究则指山地科研行为或活动.山地研究催生了《山地研究》,而《山地研究》又反过来为山地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传播、交流、借鉴平台和参考文献.无  相似文献   

17.
国际山地研究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山地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连续推出一系列山地研究计划,包括山地灾害研究计划,其研究的视野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都显现出非常明确的科学前瞻性,并与山区发展紧密关联,积极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同时,高度重视全球变化对山地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生态适应性和格局变化,也特别关注变化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对山地旅游休闲景观资源等的管理.在这些国际长期研究计划中,以阿尔卑斯山研究计划最具代表性,是最早开展山地研究、成果影响力最显著的,是山地研究的典范.面对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透视国际山地研究计划,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以中长期的山地研究计划不断推动山地研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价值的提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街道音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光宇  黄莉芸  陈娜 《山地学报》2005,23(1):101-107
街道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其街道的景观形象对整个城市形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山地城市道路形态特征意象、视觉特征意象及城市街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其景观特色,以及如何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吴良镛 《山地学报》2012,30(4):385-387
为告飨读者,本刊特将吴良镛先生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而作的报告精选刊出.报告通过吴院士对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研究的积淀,以及我国当前山地人居环境发展问题,指出,目前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在借鉴历史的前提下,顺应时代需要,做好科学理论上的储备,在大尺度上创造出新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为城市有机分散式的发展形态带来新的创造可能,以避免宝贵的山地资源遭到滥用和破坏.  相似文献   

20.
论山地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灾害链是具有灾变条件的山地环境,在致灾因素的作用下,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引起其他种类山地灾害也相继或滞后发生的灾变现象,通常由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堰塞湖和水土流失等灾种及其相关灾变现象构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根据山地灾害链的致灾因素不同将其划分成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人为作用致灾3种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划分成8个亚类和128种灾害链形式.分析了山地灾害链的成因,认为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传递和相互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山地害链的致灾因素、活动地域与结构特征分析和综合分析显示:山地灾害链的防治难度虽然很大,但除分布在高山和极高山区域、由冰雪崩塌和消融水引发的山地灾害链仅可预防,尚难治理外,其他山地灾害链都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