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科学事业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8,4(8):1-4
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1890—1974年),逝世已经4年多了。他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使我国广大科技界特别是我们气象工作者,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他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科学事业的名孚众望、为人称颂和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对中国气候、气候变迁和科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在他所著的《直隶地理环境和水灾》(竺可桢文集 )第 1 0 8~ 1 1 5页中指出 :“我国的涝灾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广大山岭与平原交界处是涝灾多发区 ,如河北平原的几条河流发源于山西、河南、河北西部的山区。在山区 ,坡陡流速大。  相似文献   

4.
<正>《竺可桢全集》第22~24卷收录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函稿藏件,史料价值很大。就我个人历事而言,可以解决中国现代气象学史上的不少悬疑问题。1931年5月,中德(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气象组主任德国人赫德博士(Dr.W.Haude)第二次来华携带了气象风筝及探空设备等。中国的气象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我国气象史研究是由竺可桢开创和奠基的。为了纪念他,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他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以拓展,以不辜负他创建我国气象史研究的苦心。一、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研究在竺可桢以前,并非没有有关气象史的文献。例如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修的《春秋》,首先将天气灾害作为史料内容。班固(公元32—92)对自春秋到西汉末的反常  相似文献   

6.
闪电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郄秀书  刘冬霞  孙竹玲 《气象学报》2014,72(5):1054-1068
闪电气象学是随着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也是大气电学和气象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闪电气象学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回顾:在闪电气象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闪电活动与雷暴的动力、微物理结构的关系,雷暴电荷结构探测和数值模拟,以及闪电资料同化方法及其在强对流天气中的预警预报作用和闪电的预报等,并指出了中国闪电气象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赵九章 《气象学报》1959,30(3):206-211
解放后的十年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向着社会主义建设英勇迈进的十年,也是中国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的十年。解放前,中国气象工作者在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惨淡经营,多方提倡,经二十多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一点微小的阵地,由于反动政府根本不重视科学,气象学科不能与广大人民生产相联系;因此,即使有一些科学家的努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一直到解放前夕,中国还没有一个象样的气象台站网,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气象服务系统。全国从事于气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80,(4):41-41
V.Bjerknes(皮叶克尼斯,1862—1951),是挪威地球物理学家;以他命名的大气环流定理,是现代动力气象学基础理论之一.他先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德国莱比锡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12年回国,任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和他的门生、助手Bergeron,Rossby,J.Bjerknes等人,一起创立气象学卑尔根学派(Bergen School).J.Bjerknes1897年生于斯德哥尔摩,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后,在贝卑尔根气象台他父亲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1919年发表"移动性低气压的机制"一文,这篇仅8页的论文,在锋面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见解.1937年因希特勒入侵挪威而亡命于美国,从此在美国  相似文献   

9.
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拒绝了国民党政府要他随迁台湾的要求,而到上海隐匿起来迎接解放。上海解放后,他即应邀北上先到北平,后到东北三省从事发展科学事业的考察活动。从此以后,他离开了大学校长的职位,开始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奔忙。他以近60岁的高龄,倾注了全部精力,开展了崭新事业的创建工作。 1949年10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布任命,以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由于李四光当时在国外尚未到职,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领导自然科学部分的实际责任便落在竺可桢肩上。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近代气象史上有一位大家,他就是竺可桢。笔者20世纪70年代上大学时有一门学科——航海气象,虽然不是主科,但却让我了解了气象学家竺可桢“滴水穿石”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竺先生毕生为我国气象学的发展作了不懈的努力。我国气象事业和研究有今天发展,竺先生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们今天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就是要缅怀他为我国近代气象学所作的贡献,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水利学会水文气象学委员会,为提高水文及气象部门动力统计分析及业务预报水平,加强水文与气象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水文气象学的发展,于1988年1月5—18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了现代若干动力统计分析预报方  相似文献   

13.
《气象》2021,(7)
顾震潮先生1920年出生于上海,1976年去世。早年师从赵九章教授,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47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C.G.罗斯贝。由于祖国气象事业的迫切需要,1950年5月提前回国。被任命为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后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工作,奉献了毕生精力。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对我国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青藏高原气象学、云和降水物理学、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主要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品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于2013年7月17-19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依托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的强大阵容,已连续32年成功举办,成为气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尽管所回顾的是王鹏飞先生多年前的工作,但对今天日益繁荣的气象史志研究仍然有具体指导作用。2020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王鹏飞先生作为学校早期主要建校骨干之一,为学校今日的双一流学科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也是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文也表达了对王鹏飞先生的诚挚纪念。  相似文献   

16.
医疗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目的是保护人们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现代意义上的医疗气象学虽近年来才刚刚兴  相似文献   

17.
<正>人生有许多选择,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令我深以为幸的是,在我的人生路上,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一路指导我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走过最光明的人生路。老师既是学识渊博、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又是眼界开阔、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他就是国际上知名的气象学理论研究专家之一,中国气象界的泰斗级人物,也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先生。  相似文献   

18.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19.
张萌 《气象知识》2019,(2):75-76
艾瑞克·伊迪(Eric Eady,1915-1966年)是英国气象学家,他提出的斜压不稳定“伊迪模式”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动力气象学的研究,使气象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伊迪1915年9月5日出生于伦敦,1933年他获得国家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数学,并于1936年毕业。  相似文献   

20.
徐近之(1908—1982年),名念庄,字希朗,男,汉族,著名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是我国地理文献学和历史气候学的开拓者之一. 1 机缘:竺可桢委派徐近之赴藏 1934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委派徐近之去拉萨开展气象观测和研究,采集当地的气象数据,用于全国的天气预报,开展季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