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详细取样分析显示,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砂岩具有如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绣峰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砂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但具变化平缓和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二十二站组虽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但变化平缓的特征,但没有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反映了砂岩形成时的物源有差别。(2)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源岩可能为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混合;但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时期还可能有来自下地壳或幔源的深部物质(基性岩)加入导致物源发生了变化。(3)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4)Ce/Ce*和Ceanom指数显示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的古环境为还原环境,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漠河盆地上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漠河盆地出露了较完整的上侏罗统 ,6条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及开库康组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分析和不同剖面间层序对比结果表明 ,漠河盆地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在垂向上发育了 36个三级层序 ,构成绣峰、二十二站、额木尔河和开库康 4个超层序。门都里东山绣峰组剖面和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了较完整的绣峰和二十二站超层序 ,瓦拉干—二十二站绣峰组剖面出露的是绣峰超层序中上部和二十二站超层序底部地层 ,二十二站北山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的是二十二站超层序中上部和额木尔河超层序下部地层 ,小丘古拉河额木尔河组剖面出露的是额木尔河超层序中上部和开库康超层序下部地层 ,开库康乡开库康组剖面出露的是开库康超层序的上部地层。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遗迹化石系笔者于1980年夏,随同长春地质学院的老师赴黑龙江省参加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专题研究时,在密山地区过关山附近上侏罗统云山组中所发现的。化石保存在一层巨厚的滨浅海相黑色泥岩里。经研究,确定它是一个新遗迹属。在研究过程中,承蒙门凤岐和杨式溥老师在百忙中给予了亲切的指导和帮助;我所照像室陈殿丰技师摄制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约 《贵州地质》1994,11(4):321-330
本文研究产自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大河口组、独山组宋家桥段)中的遗迹化石,并分析了这些遗迹化石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分属于Seilacher的Scoyenia遗迹相、Skolithos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其中,独山县巴年地区独山组宋家桥段下部发现的以Scoyenia为主的遗迹化石具陆相沉积环境特征。这一发现将促进我国Scoyenia遗迹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区的龙瓜沟群和鸡西群中部,由含有侏罗纪化石的海相与非海相岩层组成.龙爪沟群属中,上侏罗统,鸡西群可能全属上侏罗统,其中部的城子河组产有启末利阶的带化石细线雏蛤Buchia tenuistviata(Lahusen).非海相的热河动物化石群中的软体动物分子与上侏罗统启末利阶海相双壳类化石在城子河组中同组共存,进一步核实了热河动物化石群的侏罗纪年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漠河盆地北部中侏罗统漠河组糜棱岩化砂岩内顺层侵入的糜棱岩化微晶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获得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2.8±1.8 Ma,结合漠河组中的化石组合盛产Phoenicopsis属为特征,认为该组地层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这一成果对研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中生代漠河盆地成因与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安岳恐龙化石埋藏地上侏罗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中,发现了Scoyenia,Palaeophycus,Akolithos,Muensteria,Planolite,Cylindricum,Thalassinoides,Arenicolites等8个遗迹属,共10个遗迹种,归属为Scoyenia遗迹群落。遗迹群落与沉积构造特征表明遂宁组、蓬莱镇组沉积环境为泛滥平原,其中恐龙化石埋藏于泛滥平原上洪泛湖泊的滨湖砂岩之中。恐龙集中埋藏的原因可能是其死亡后被搬运于滨湖环境。  相似文献   

8.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含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化石,可划分为Sibireconcha─Cuneopsis,Margaritifera─Unio,Fergannoconcha3个生物组合;上部称马林组,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砾岩和粉砂质灰岩,含晚侏罗世中晚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化石,可称为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组合。  相似文献   

9.
滇中鱼坝村组的建立及陆相侏罗系底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滇中及相邻地区上三叠统舍资组含煤层与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红层之间,连续沉积了一套杂色细碎屑岩过渡层。其分布稳定,该层所含化石及磁性地层特征表明其时代属早侏罗世。因此建立下侏罗统鱼坝村组,并确定该组底界为陆相侏罗系的底界。  相似文献   

10.
云南楚雄盆地东南部侏罗纪地层中富含以基干蜥脚型类为代表的恐龙化石。基干蜥脚型类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在中侏罗世地层中被发现,而1∶20万地质图中该区域含上述化石的层位被划入中侏罗统。笔者在安龙堡一带恐龙化石调查中,发现之前对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划分有误。我们对冯家河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确定了该区域恐龙化石所在层位。厘定后该区域冯家河组为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中侏罗统张河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以及泥岩与紫红色-灰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韵律互层,中部和顶部富含恐龙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通过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与上下地层间未发现明显的沉积间断,笔者推测其为连续沉积。连续沉积的下侏罗统在滇中十分罕见,尤其是该区域下侏罗统中部和顶部富含大量恐龙化石,为研究恐龙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分别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时代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晚白垩世,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产自康马地区马拉雅拉轨岗日带晚三叠世捏如组,早中侏罗世田巴群,早白垩世加不拉组和晚白垩世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拉南带岗巴?定日晚白垩世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后(Post-turbidite)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流形成前(Pre-turbidite)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作迹(Agrichnia)Megagrapton,Rhabdoglyphus,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住兼觅食(Dwellingandfeedingstructures):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内地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它们相信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下石炭统石拐子组和乌图美仁庆华铁矿附近剖面的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中发现了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主要包括Chondrites fenxiangensis Yang,1984(分乡丛藻迹);Chondrites filifalx Volk,1964(细枝丛藻迹)和Chondrites maqianensis Yang,1988(玛沁丛藻迹)3个遗迹种。根据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特征,结合岩性特征和其他实体化石资料,认为石拐子地区早石炭世为台洼沉积环境,乌图美仁庆华铁矿地区晚石炭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另外,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两个地区储集层的改造作用。该研究对恢复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沉积环境和古生态以及评价研究区的储集层物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漠河盆地位于额尔古纳地块北缘,其北为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与紧邻的俄罗斯上阿穆尔盆地在中生代时期同属一个盆地。漠河盆地中侏罗统包括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根据盆地碎屑岩中的砾石、岩屑和重矿物的组合特征,确定母岩类型以变质岩和中酸性火成岩为主,少量沉积岩和基性火成岩;结合古水流方向,确定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南侧。沉积物源具有多源性:其一为陆块抬升基底,其二为切割的岩浆弧。与区域岩石对比分析表明,陆块抬升基底可能来自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和寒武系兴隆群,切割的岩浆弧与古生代同碰撞和后碰撞花岗质岩石及早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有关。根据母岩供给特点,认为中侏罗世沉积时期漠河盆地不是典型的前陆盆地,而应是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挤压挠曲盆地或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14.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直石针迹);进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和Taenidium satanassi(箱形条带迹)。根据研究区的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该地可划分出一个遗迹组合:Scoyenia-Taenidium-Skolithos遗迹组合, 代表了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当前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世遗迹化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江西新余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鹦鹉螺化石刘继钦(江西煤田地质局二二四队分宜336600)江西新余花鼓山矿区门口山向斜由下侏罗统至上三叠统地层组成。我们在该向斜找煤勘探时,有部分钻孔穿过该地层,在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连续沉积的这段海相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16.
赤布张错地区中侏罗统十分发育,最大沉积厚度达6311m,包括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等5个岩石地层单元。根据所含丰富的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等化石,将它们划归中侏罗统(巴柔阶至卡洛夫阶)。沉积盆地的性质、早期的地貌格局和同沉积断裂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地区中侏罗统厚度巨大、横向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主要由潮坪沉积组成。根据遗迹化石与沉积特征,固底控制的遗迹化石Gyrolithes常常与沉积性不连续面(海泛面)有关,潮控滨线中的准层序由三类岩相组成,其中含砾砂岩相(相A)为潮道沉积,未见遗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相B)为砂坪沉积,仅见少量的遗迹化石Skolithos;强生物扰动粉砂岩、泥岩相(相C)为砂、泥混合坪沉积,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代表Skolithos-Cruziana混合遗迹相。  相似文献   

18.
在漠河盆地西段黑龙江南岸洛古河地区新发现一套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长石砂岩、凝灰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发生糜棱岩化,发育同斜褶皱、a线理、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将其命名为洛古河泥岩。凝灰岩夹层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176.3±1.1 Ma,表明洛古河泥岩形成于早—中侏罗世,逆冲推覆于下伏地层上侏罗统漠河组之上,推覆方向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洛古河泥岩与上阿穆尔盆地下—中侏罗统具有可对比性,其可能来自于俄罗斯境内的上阿穆尔盆地。  相似文献   

19.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2010,12(5):577-588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 (砂质滩、坝) 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 括Zoohycos brianes,Zoo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es isp.,Chondri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v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ma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 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 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 Zoo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 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 Zoo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 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 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 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侏罗系地层根据其岩石组合、生物组合面貌等特征,可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和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J2x),并在此基础上对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其为大陆裂谷衰亡之后河湖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