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河口是化学环境和化学物质急剧变化的地区,是迁移到海洋中去的河流物质的控制中心。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由东江、西江和北江三大支流汇合而成,流域面积广大,沿途排入大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是怎样经由珠江口而迁移到海洋中去的?在珠江口的分布如何?对珠江口的影响如何?等等,既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Cu、Pb、Zn是目前世界上研究较多的海洋微量化学成分。这些元素含量大时,是海洋污染物质。且这些元素的化合物不易分解,还能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变成更有害的物质。在珠江口海区,这三种元素的含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营养盐的化学自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是河流污染物质的集散地。为了揭示营养盐(氮、磷)在河口区复杂的化学自净过程,深入了解其微妙变化,首次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采集的水和沉积物,在香港浸会学院进行自净试验,探索其自净过程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氯度、盐度、电导和碱度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  王肇鼎 《海洋学报》1983,5(6):728-734
近海天然资源日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污染等涉及到一系列的海洋学问题,致使近年来不少海洋化学家已开始将注意力从开阔的大洋海区转向沿海近岸海区及河口滨海区.珠江口是我国的一大河流,其河口宽阔,河水的径流量大,然而,珠江口的水化学问题至今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对珠江口的一些水化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水的化学组成、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水中发生的许多化学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开展研究,以了解其水化学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对1980年4月从珠江口采集的水样所进行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河口区的氯度、盐度、电导及碱度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将以此为起点,对珠江口的水化学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口诸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把陆源物质带入海洋,是补充海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河口滨海区是海洋中成分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河水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伴随着水体的水文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发生了一系列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溶解-沉淀作用以及吸附-脱附作用,这些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同时,河口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对水体的化学成分影响甚大。因此,河口滨海区诸化学成分的化学特性是异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氮在河口区、海湾、大洋中的分布,氮的迁移,以及氮的地球化学,国内外己作过大量研究(Cooper, 1937; Brand, 1937-42 ;顾宏堪等,1981, 1982 )。本文主要从环境化学的角度了解渤海湾海河口区氮的分布规律,探讨各态氮从河口区入海后的变化、迁移和转化过程,为研究海洋中氮的迁移提供依据,也为氮的含量变化以及富营养化程度对河口区生物及水产资源的影响提供必要数据。  相似文献   

6.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陆地物质不断地随河流等载体输入海洋 ,经过海洋几千万种的生物吸收后 ,一起随海洋生物沉降到海底 ,展现了物质从陆地到海底的迁移过程。为了研究这个动态过程 ,本文通过海洋中硅藻的特性和迁移 ,阐述了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与氮、磷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了海洋中营养盐的限制和水华产生的原因 ,并认为海洋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着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平衡。1海洋中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浮游植物是水生环境中从无机到有机物质转换的主要承担者 ,即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食物链中其他各环节的变化。因此 ,研究浮游植物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海域是河水与海水交汇区域,环境非常复杂,要进行重金属的河口化学研究,首先必须了解其在河口区的化学形态及变化规律,才能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和理论计算。这对河口海域的环境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对海水中微量金属的化学形态研究颇为活跃,大体可分二大类。其研究方法见表1。  相似文献   

8.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其上游有作为淡水补给的地表河流,下游有与之相联系的海水,中间则是由低海拔湿地区和地表水系所组成,在季节性的河水水位和海洋之间的咸淡水界面一定有水位和盐度梯度动态变化,在湿地动态监测过程中要关注水位和盐度梯度变化及水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9.
珠江河流悬浮体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水中的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吸附、络合、离子交换等作用,将部分进入河流悬浮体中。当水环境理化条件变化时,部分金属离子又可通过扩散、解吸、溶解、氧化还原和络合等作用从悬浮体中重返水相;或通过絮凝、共沉淀等作用进入河流沉积物中。这些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河水理化条件的变化和悬浮体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结合类型。过去,在测定河水中各种元素时,往往没有将水相与悬浮相分开。然而,只知道其在每相中总浓度是不够的,测定和研究其赋存的化学形态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唐荣  冯秀丽  冯利  肖晓  刘爽 《海洋学报》2021,43(8):54-65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岩芯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黏土矿物组合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19 ka (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物质来源、输运机制及物源变化特征。物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河流是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源区,其中台湾西部河流较东部河流贡献更大,珠江也为研究区输送了部分沉积物。由于各源区物质主要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推测研究区沉积物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台湾河流提供,高岭石主要由珠江提供,含量较少的蒙脱石由东南部的吕宋岛提供。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量受控于海平面变化而逐渐减少,黏土矿物组合反映的物源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和洋流变化,还可能叠加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