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新港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引起强潮频率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津沿海地区可造成灾害的强潮发生的频率,较历史上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天津为滨海松软沉积地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使工程设施标高减小,抵御强潮能力下降。 1985年8月19日8509号台风,时逢农历七月初四天文大潮(潮高4.22m)。在天文潮最高潮位与台风最大增水还不完全叠加的情况下(台风增水最高水位稍迟2小时左右),塘沽新港实测最高水位5.41m,增水极值1.38m,淹泡码头0.2~0.45m;东大沽受淹,水深达0.5~2m。直接经济损失约7000万元。 1992年9月1日,16号台风侵袭塘沽、汉沽、大港及天津新港码头货场。根据国家海洋局塘沽  相似文献   

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发育与留存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起浩 《海洋科学》2002,26(4):58-6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以牡蛎原生、分布面积大 ,年龄主要在25800±2490aB P~15460±420aB P之间为其主要特征 ,在牡蛎生长期间 ,深沪湾地壳抬升速率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 ,深沪湾海水深度稳定 ,海岸环境稳定 ,古牡蛎繁盛生长 ,其后深沪湾地壳抬升成陆 ,古牡蛎滩脱离海水成为牡蛎滩台地 ,距今7000a和距今2000a的两次强古地震 ,使古牡蛎滩快速下沉到潮下带和潮间带海底 ,这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三月廿日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正式宣布成立,在天津市塘沽区科学宫举行了成立大会。国家海洋局付局长钱志宏,天津市科委领导李树夫、塘沽区刘付区长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该所地址建在天津市区内,实验厂和实验基地设置在塘沽区,充分利用了临海有利条件。该所将专门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和防腐研究,同时还将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的专业活  相似文献   

4.
塘沽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世界著名的港口。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地下水的开采,一些人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塘沽地区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组织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塘沽东临渤海,海岸线75公里,渔业历史悠久,是国家和天津市的重点渔区之一。塘沽现有海水养殖面积2.84万亩,占全市海水精养面积的一半。做为沿海大都市的特色产业,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也有过惨痛的灾难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李培泉 《海洋科学》1981,5(2):38-38
1980年9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放化组和水文组,在有关单位的积极协助下,联合在渤海塘沽海区用罗丹明-B作示踪剂进行了海水的稀释扩散实验的首次尝试,取得一定成效。 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或以离子状态存在,或以颗粒和胶体状态存在。以后两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可能在较近的海区聚胶和下沉下来。而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质可能随水体运动而扩散到很远的地方。用罗丹明-B作示踪体可以很好的代表离子状态污染物质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莱州市平原区近二十年来大量水质、水位调查资料,对海水入侵和地下水位负值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二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Ⅰ(1970~1975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无负值区,季节性、零星海水入侵;Ⅱ(1975~1979年)小型园形负值小漏斗,多个孤立海水入侵小区;Ⅲ(1980—1985年),椭圆形负值漏斗,顺岸连片海水入侵;Ⅳ(1986—1989年),宽带状负值大漏斗,海水入侵区移入漏斗区近海侧,海水入侵速度最大;Ⅴ(1990~1995年),负值区整体向陆移动,海水入侵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水温、盐度年、日较差及年、日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冬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水中的悬浮体是海底沉积物的前身,也是形成海底沉积物的过渡形态。对于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海洋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1983—1985年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南黄海沉积动力学的调查研究,海水中的悬浮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中的月平均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现代气象统计方法,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年平均海温增暖不均匀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9个海洋模式集合的平均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下,3个热带大洋的海温增暖均表现出不均匀性,且增暖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热带太平洋赤道及其以北地区以海洋动力作用为主,赤道以南地区则以大气热力作用为主,而且海水上翻/下沉运动对海温增暖的作用在东、西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热带印度洋大面积海域的海温变化难以通过海气热通量交换来解释,海水上翻/下沉运动与温度平流对海温增暖的作用比较一致(二者同时利于海温增暖);热带大西洋赤道附近地区的海温增暖是表层温度平流和上翻/下沉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赤道以北的大西洋海温变化则以温度平流的作用为主,而赤道以南的大西洋海温的变化主要是海水上翻/下沉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1977年——1978年,我们在渤海采油平台腐蚀试验架上做海水间浸腐蚀试验时发现,HPb5—1黄铜有白色附着物。挂片50天,黄铜板的表面出现密集的小白点,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该白色点也明显增大。挂片一年,白色附着物布满试片。为了进一步验证,1976年——我们又在塘沽新港的海湾海水中和在实验室的3.5%的NaCl溶液中做了该试片的全浸试验,结果均发现有白色附着物产生。附着物较坚固须用小刀片才可铲除。把它放入酸中猛烈反应,放出气泡。经天  相似文献   

12.
海岸是海陆之间的交界地带。海岸经常在变化,有的地方在向陆地逼进。有的地方在向海洋退缩。海水运动、地壳升降、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都会引起海岸变化。意大利第勒尼安海滨的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着三根古建筑大理石柱,提供了海岸变动的历史证据。从建成到公元15世纪期间,那里的地面下沉了6.3米,从地基到大理石柱高6.3米这一段因沉沦海下,被海洋运动腐蚀成千疮百孔。以后到18世纪的300年间,那里的地壳又上升了6米多,曾经沉入水下的石柱重新露出地面。18世纪以来到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3.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间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 000 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 000 a开始海浸)—距今约25 000~15 000 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 000~11 000 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 000~7 000 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 000 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潟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 400 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间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1月—1987年5月,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期间,收集了58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法分析了Al,V,Mn,I,Br,Mg,Na,Cl等元素。应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对气溶胶中元素进行分类、定量评估和来源判别,讨论不同来源元素的特征,计算各主要来源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海洋气溶胶中Al的99.99%是来自陆源地壳风化物,Na的99.2%。和Cl的99.99%是来自海水,V的91.4%。来自陆源污染物。因此,Al可作为海洋气溶胶中陆源地壳风化物的示踪元素,Na和Cl可作为海水源示踪元素,非地壳源的V则可选择为陆源污染物的示踪元素。  相似文献   

15.
肖余生 《海洋科学》1987,11(5):62-62
由农牧渔业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海水养殖会议于1987年3月20日—2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县召开。这是继1982年福州、1985年唐山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海水养殖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沿海各省、市的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和大连、青岛、上海、天津等地。参加这次会议的除农牧渔业部外,还有国务院海洋办公室、国家计委、国家科  相似文献   

16.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定量调查。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28g/m~2,平均密度为557inds/m~2。棘皮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7.2%,软体动物占34.2%,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别占7.5%和6.2%。莱州湾的生物量为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的3.5倍。河口输入的营养盐在与高密度低营养盐海水混合过程中,逐渐下沉在莱州湾北部,这是控制该海域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1986—1988年调查研究莱州湾沿岸平原地下浓缩海水中的铀浓度时,发现该地区铀的浓缩倍数与海水浓缩倍数不成正比,有的要比后者高出几十倍。这种异常现象不仅是铀,其它微量元素也存在。研究地下浓缩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行为,对研究地下浓缩海水形成的原因及扩大地下浓缩海水和化学资源的来源、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洋中脊地壳板块之间的海底边界是形成新地壳的地方。在地壳形成期间,上涌的岩浆从大约1200℃的温度冷却到周围的环境温度值,把热量释放到上覆大洋中。能量守恒表明和后来的研究已证实,大部分热量是在透水的新地壳内通过海水循环来传播,从化学成分看,这种热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地壳结构反演及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龙  邢健 《海洋与湖沼》2020,51(2):265-273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三条横跨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剖面,并进一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3—38km。菲尼克斯板块俯冲消减下沉至南设得兰岛弧之下,导致南设得兰海沟的俯冲带后撤,产生3—4km厚的岩浆混染地壳,密度为2.9g/cm~3。分析认为受板块运动和弧后扩张影响,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扩张脊分布的海底火山裂隙式喷发,并进一步导致盆地的持续性扩张。  相似文献   

20.
海水中的黄金第一个测定海水中黄金含量的科学家,是德国化学家埃·卓恩施塔特。还在1872年,卓恩斯塔特在爱尔兰海曼岛附近采集水样,并用当时普通的方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的黄金数量,结果是67毫克/吨,以后测定时所得出的数值更低。30年后,瑞典著名的化学家斯万塔·阿尔列尼乌斯于1902年分析了当时所获得的结果,将大洋水中黄金的平均含量确定为6毫克/吨,与地壳岩石中的平均含量近似。但即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