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水口山矿田的东部,是矿田内最大的铅锌金银矿床,以铅锌为主,共伴生金银矿。通过硫、铅、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4.3‰~+2.1‰)主要变化范围为0~+3‰,说明本区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征(δ~(34)S=0‰);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变化于18.182~18.840、15.180~15.96、37.892~39.499之间,显示具有正常铅特点;在构造分配模式图解和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的投点均分布于上地壳演化线、造山带演化线和地幔演化线之间,暗示其铅同位素属于壳幔混合型铅;在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投点均分布于岩浆作用范围内,反映本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岩;而氢-氧同位素表明,康家湾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是多源的,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而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从而证明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岩浆侵入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应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那更康切尔银矿是东昆仑造山带的大型热液脉型独立银矿床,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以矿区地质特征为研究基础,开展硫化物硫-铅同位素、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铅同位素研究,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两类岩体与成矿的关系。矿区硫化物样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介于-6.1‰~3.9‰之间,主体δ34 S值介于-4‰~2.1‰之间,数值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中206 Pb/204 Pb、207 Pb/204 Pb、208 Pb/204 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8~18.62、15.6~15.73、38.38~39.1,矿石铅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矿区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9±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89~18.585、15.638~15.648、38.288~38.558;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2±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48~18.447、15.625~15.629、38.394~38.412,铅同位素组成投图显示成矿与2类岩浆岩关系较弱,与区域上鄂拉山组火山岩呈较明显的线性相关。那更康切尔银矿与邻区哈日扎铅锌银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硫源具有同一性,且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很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2个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源区或演化过程。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特征均表明两者属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综合本文及前人对那更康切尔银矿床的研究,构建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区域内同类型银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牛旭宁  郑有业  徐净  吴松 《矿床地质》2019,38(1):144-157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西段。综合研究围岩、岩体与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发现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1‰~6.2‰,δ~(34)S_(ΣS)值为2.16‰,总体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与石英闪长岩、板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相近,表明矿石的硫源可能部分由板岩与石英闪长岩提供。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7~18.842、15.653~15.899和38.793~39.703,与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矿床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具有上地壳铅源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铅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综合分析表明,加多捕勒铁铜矿床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拉组岩石,少量由石英闪长岩提供,它们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模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田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马山金硫矿床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侵入岩体为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文章通过对马山金硫矿床的氢、氧、碳、硫、硅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成矿溶液中水、碳、硅和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组成模式为右倾型,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类似于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认为形成该矿床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闪长质熔体。马山金硫矿床矿石中石英的δ18OH2OV-SMOW变化范围为6.9‰~10.7‰,平均为8.7‰,与岩体的δ18OV-SMOW值(9.3‰~11.1‰,平均为10.0‰)比较接近,而矿石中石英的δDV-SMOW变化范围为-69‰~-62‰,表明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矿区围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其δ13CV-PDB、δ18OV-SMOW值分别为-5.2‰~-3.6‰和12.2‰~12.9‰,与岩浆作用形成的CO2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来源于岩浆作用。硅和硫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液水来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哇了格铅银矿床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北东(5°)约150km处,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含矿层位为甲丕拉组灰岩段第2亚段(T3j^2-2)。矿区无岩浆岩出露,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行迹主要为北西向。共圈定7个工业矿体,Pb资源量(50.4×10^7 kg)以及伴生Ag资源量(580×10^3 kg)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和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以期为理解该矿床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该矿床明显受地层和构造控制;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30~180℃,盐度集中于6%~17%,具低温、中低盐度特征;3)赋矿沉积岩和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7‰~4.3‰和2.6‰~4.0‰)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当,暗示其来源于赋矿围岩,方铅矿的S同位素组成介于-3.8‰~1.6‰,与幔源硫(-3‰~3‰)颇为相似,但考虑到矿区无岩浆活动,而沉积地层的δ34S值为6.2‰~20.5‰,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很可能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硫化物Pb同位素具有壳源特征,绝大多数矿石样品与赋矿围岩相似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金属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综上,本文认为哇了格铅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赋矿地层本身,成因类型上应属于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景星组砂岩的铅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表明壳源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作ZartMan图解和△γ—△β图解表明,矿石铅属于壳幔混合来源。矿石铅μ值介于9.43—9.65之间,Th/U比值介于3.72—3.87之间,表明矿石铅为壳幔混合铅。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来源于深部地幔硫遭受地壳硫的混入。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开放体系之中,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幔源物质混合了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7.
铜厂沟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格咱岛弧成矿带南缘,是西南三江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硫、铅同位素的示踪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的来源。测试结果表明,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7‰~+3.8‰,平均为0.79‰,变化范围很小,表明硫同位素来源单一,显示岩浆源硫同位素组成的特征。矿石矿物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8.3325~18.694,207Pb/204Pb为15.588~15.663,208Pb/204Pb为38.454~39.008,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显示正常铅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与特征参数(△β与△γ、V1与V2)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依据铅构造模式判别和成因分类的综合分析,铜厂沟斑岩型铜钼矿床的铅主要来源于深部,并显示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侵入岩活动存在较密切的关系,但地层源的成矿物质对矿床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8.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的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主要来源为深部岩浆;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18.043;~(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38.438,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北侧的铅锌银矿化带是冈底斯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对冈底斯北侧铅锌银矿带的3个典型矿床进行的矿石矿物S、Pb同位素组成分析显示,各个矿床的金属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比较一致,δ34S为-3.9‰~-1.1‰,均值-2.42‰,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床的S同位素组成接近。3个矿床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范围为18.51523~19.76144,207Pb/204Pb变化于15.56129~15.85036之间,208Pb/204P介于38.50412~40.29409之间。3个铅锌银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可能指示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多偏离造山带Pb演化曲线而靠近上地壳Pb演化线。3个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部地壳,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福建闽中地区是我国又一个新的、重要的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为查明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本文对其中5个主要矿床进行了矿石矿物和围岩的硫、铅同位素测试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矿床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且平均值接近于零,δ34S介于-3.5‰~ 5.6‰,平均 2.0‰,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火山直接喷发和从容矿火山岩中淋取皆是可能的机制。大部分矿床矿石铅以放射性成因为特征(206Pb/204Pb>18.140、207Pb/204Pb>15.584、208Pb/204Pb>38.569),且矿石铅同位素值均大于围岩,指示铅可能主要是由容矿火山岩淋滤而来。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厘定出两次重要的铅锌成矿作用,即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同生成矿(赋矿围岩单颗粒锆石U-Pb法、Sm-Nd等时线法和40Ar-39Ar法年龄介于933~1788Ma)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侵入岩锆石SHRIMPU-Pb和Rb-Sr等时线年龄为127~154Ma)。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鸡冠山钼矿床位于中亚-蒙古巨型造山带东段,是西拉沐沦钼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床产于燕山晚期火山侵入杂岩中,矿体与岩体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斑岩型矿化为主。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辉钼矿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矿床围岩全岩及黄铁矿单矿物进行了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钼矿石δ~(34)S变化范围为4. 617‰~7. 072‰,平均值为5. 653‰,离散度小,硫化物δ~(34)S值全为正值,表明矿石中S源是均一的。辉钼矿δ~(34)S变化范围为4. 617‰~5. 351‰,平均值为4. 875‰。硫同位素比值5. 653‰具花岗质岩浆硫特征,推测其硫可能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岩浆源,并有一定量的地幔物质混入。全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7. 876~19. 618、15. 519~15. 609和38. 111~40. 408,表明鸡冠山钼矿床围岩的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均变化较大。矿石矿物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 4)Pb分别为17. 781~17. 830、15. 523~15. 526和38. 084~38. 102,表明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围岩全岩和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投影点均落在造山带演化线的下方,表明铅很可能源于地幔或者下地壳。  相似文献   

12.
绿纱铜钴矿床位于世界著名的中非铜成矿带内,矿体赋存于新元古代加丹加岩系下部的罗安群中。选择绿纱矿床中黄铜矿、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针对硫、铅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矿床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且较分散(-9.8‰~23.1‰),反应了沉积型矿床的特点。矿石中的硫值分别集中于-9.8‰~-4.2‰和4.6‰~23.1‰两个区间,研究认为矿床主要的硫源为海相硫酸盐,并在海浸事件中遭受还原作用,还原机制包括热化学及生物作用两种方式。研究区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值变化于17.885~20.869,207Pb/204Pb值变化于15.557~15.788,~(208)Pb/204Pb值变化于37.564~39.311,铅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反映铅来源具壳幔混合特点,且与岩浆活动有关,矿石中含有过剩的放射性成因的J型铅,且构成了铅二次等时线,计算获得的铅源区年龄(735 Ma)与罗安群的形成年龄一致,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罗安群地层。综合硫、铅同位素特征及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绿纱铜钴矿床为受D2阶段热液活动改造的沉积变质-叠加改造层状铜矿床,具有成矿多期、多阶段和成矿物质多来源的"3多"特征。  相似文献   

13.
滇西羊拉铜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滇西羊拉铜矿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铜矿床。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S、Pb、C、O、Si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矿床不同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一致,其平均值靠近零值且具有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硫来源于上地幔或岩浆作用;该矿床矿石中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与矿区大理岩的C、O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其δ^13C(PDB)为-3.27‰~-4.89‰,与土地幔射气及岩浆作用形成的CO2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矿石中方解石中碳亦来源于土地幔射气或岩浆作用;铜同位素特征表明早期热水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而中晚期形成的夕卡岩型矿石及蚀变破碎带型矿石的铅具有土地幔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雄村矿区位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通过对雄村矿区新发现的Ⅲ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研究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在-1.3‰~1.4‰之间,平均值为-0.85‰,分布范围较窄,成矿热液的δ34SΣS值为-0.04‰,均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变化于18.204~18.468之间(平均值为18.359),207Pb/204Pb比值变化于15.549~15.593之间(平均值为15.567),208Pb/204Pb比值变化于38.213~38.441之间(平均值为38.351),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值μ变化于9.37~9.45之间(平均值为9.40);在铅同位素判别图解上位于造山带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显示出地幔物质与俯冲沉积物的混合特征,暗示金属硫化物中的铅源自地幔,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岔路口和大黑山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2个斑岩型钼矿床。文章通过对这2个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岔路口矿区硫化物的δ34S值为1.8‰~2.9‰,平均2.4‰;大黑山矿区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4‰~2.3‰,平均1.53‰,均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硫特征。岔路口矿区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变化于18.311~18.356、15.536~15.573和38.115~38.229,大黑山矿区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则分别变化于18.341~18.719、15.529~15.637和38.033~38.363。铅同位素进一步指示铅的来源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中,矿石铅主要投点于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表明铅来自于壳幔物质的混合。大兴安岭北段在晚侏罗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产生了大量含钼岩浆,为该区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矿物岩石》2022,(1):23-32
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床(以下简称那更银矿)是东昆仑造山带乃至青海省内唯一的独立银矿,该矿床的勘查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业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次研究在较为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对那更康切尔沟独立银矿进行了黄铁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硫同位素以及鄂拉山组流纹岩的铅同位素研究。PyⅠ世代黄铁矿自形程度较好,微量元素组成以富Co,Ni,Cu,贫As,Sb,Ag为特征,PyⅡ世代黄铁矿自形程度差,与毒砂共生,为低温热液的产物,As和Ag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其处于主要成矿阶段,该世代黄铁矿Co/Ni平均值为1.20,暗示其类型为热液脉型。硫同位素分析显示,矿区内硫化物总体δ^(34)S值变化范围为-6.1‰~3.9‰,平均-1.79‰,表明还原硫主要来自岩浆作用;鄂拉山组流纹岩全岩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30,15.63和38.52,与矿石铅三者平均值(18.34,15.65和38.60)非常相似,表明那更银矿铅源可能来自鄂拉山组火山岩。结合那更银矿床整体表现出构造控矿、脉状矿化、中低温流体的成矿特点,说明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脉型。  相似文献   

17.
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田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毗邻赣东北深断裂;该矿田由富家坞、铜厂及朱砂红矿床组成,属世界超大型斑岩铜矿。本文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H、O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矿石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值范围为8.4‰~11.2‰,与之平衡的δ~(18)O_(H_2O)值范围分别为0.44‰~3.14‰,含矿石英脉中石英的δD值范围为-73.2‰~56.9‰,成矿流体以岩浆分异热液及天水热液为主。矿石中硫化物δ~(34)S组成变化范围较窄,为-4.3‰~-0.9‰,多数集中在0值左右且在S同位素直方图上呈塔式分布特点,表明具有岩浆硫(0±3‰)的特征。矿石硫化物中Pb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079~18.643、15.545~15.578和38.058~38.595。朱砂红矿床硫化物中Pb同位素组成与德兴含矿斑岩大致相同,明显区别于源自双桥山群地层的矿石中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矿斑岩,并非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朱砂红矿床的流体来源为岩浆分异热液及天水热液的混合,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矿床发育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德兴矿区三个矿床对比研究表明,朱砂红斑岩型矿床H、O同位素特征与铜厂斑岩铜矿床大体一致,成矿流体来源基本相似;三个矿床中S同位素表现为从东南的富家坞矿床向西北的朱砂红矿床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但变化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朱砂红矿床可能比铜厂矿床及富家坞矿床受更多围岩物质混染;三个矿床Pb同位素总体显示出壳幔混合铅的特征。三个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矿床的差异可能源自岩浆与围岩混染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床是滇东南地区的重要矿床类型、矿床中硫的δ^34S值分布于-6.9‰-+7.3‰之间,并且呈波浪式分布;铅同位素组成以正常铅为主,并受异常铅的混染。硫,铅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些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可能具有多种来源,除了直接来自玄武岩外,还有来自古海水硫酸盐和地层的贡献;该矿床的成因与玄武岩海底中心喷发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山岩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刘山岩铜锌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石的REE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多数具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硫同位素组成平均3.32‰,主要来源为火山岩中的硫与海水硫混合产物,铅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属正常铅的混合,矿山铅模式年龄为613-334Ma,可能包括了同生沉积年龄(613Ma)和热变质事件的平均年龄(377Ma),因此,铅的物质来源也为火山-沉积地层,该矿床属于海底火山-喷气喷流成因,并叠加后期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堤铅锌矿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境内,紧邻湖南花垣铅锌矿,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平井组碳酸盐岩中。本文对该矿床矿石进行了系统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石堤铅锌矿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10.8‰~15.6‰,平均13.52‰,主要为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产物,硫酸盐的还原机制为热化学还原作用。矿石铅206Pb/204Pb为18.319~18.422,207Pb/204Pb为15.740~15.784,208Pb/204Pb为38.355~38.511,铅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显示正常铅的组成特征,在Zartman铅同位素图解中,主要位于上地壳演化线之上,在Δβ-Δγ图解中,总体落入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和上地壳铅的过渡范围内,因此认为石堤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物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可能是石堤铅锌矿床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