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2.
李林森 《天文学报》2001,42(4):428-435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双星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变化的后牛顿效应,给出自转对轨道产生的长期摄动效应和周期摄动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星点角和平近点经度均产生周期摄动效应,但对前两个轨道根数不产生长期摄动效,人对后两个轨道根数产生长期摄动效应,并利用理论结果对6颗双星系:EK Cep、GT Cep、NY Cep、V448 Cyg和V451 Oph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产生周期和长期摄动效应做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显示: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双星系,由此产生的后牛顿铲应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解摄动方程的平均值法求得在PPN框架中二体自转对轨道要素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长期变化影响.利用这一理论对CWCep和DRVul两颗双星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近星点和平近点角的长期摄动的后牛顿效应做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子星,由此所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摄动量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天体力学中的摄动理论和天体物理学中的气体星多方模型理论研究了太阳多方模型对行星轨道要素变化的长期摄动影响。文中给出了太阳日多方指数n=3的模型由于自转、扁度和内部密度分布等因素对行星轨道要素变化的长期摄动效应的理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行星轨道要素除长轴、偏心率和轨道倾角不受长期摄动外升交点经度、近日点经度以及平近点角均受长期摄动的影响。最后利用理论结果对行星轨道要素的长期投动效应做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在表1中给出。  相似文献   

5.
中心体自转对天体轨道要素变化的后牛顿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林森 《天文学报》1990,31(1):108-111
本文给出了在三种引力理论为中心自转对天体轨道要素变化产生的后牛顿摄动效应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六个轨道要素除长钾不受摄动影响外其它五个要素均有周期摄动,特别升交点经度和近星点经度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最后将文中的理论结论同前人的工作做了比较还应用于行星自转对卫星轨道要素变化的摄动效应计算上。作者在文[1]中研究了天体轨道要素变化的后牛顿效应,但在该文中并没有考虑中心体自转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三种引力理论(Einstein,Brans-Dick和Nordtvedt)中的这方面效应,并给出理论和数值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前文(Ⅰ)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为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7.
从计及J2项的地球重力场度规出发,我们导出在这样的度规场中人造卫星的摄动加速度及在径向、横向和轨道面法向等方面的摄动函数,进而计算了轨道一阶导数的平均值,讨论了在这种重力场中卫星的轨道特性。其主要结论是:1、球形地球的广义相对论摄动仅对近地点角距ω和平近点角τ产生长期项,而地球J2项的广义相对论效应不仅对这两个根数有长期摄动,而且对升效点角距Ω出有长期摄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广义相对论效应对半长轴a,偏心率e及倾角i都没有长期摄动;2、球形地球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对倾角i和升交点角距Ω仅有短周期摄动,但地球J2项的广义相对论效应除了对它们有短周期摄动外,还有长周期摄动,对Ω甚至还有长期摄动。  相似文献   

8.
地球磁场对带电人造卫星轨道根数的摄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地球磁场对带电的非赤道卫星的轨道根数的摄动影响,理论结果表明,地球磁场对带电卫星的轨道半长轴没有摄动影响,既无周期摄动,也无长期摄动,但对轨道偏心率、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近地点经度和历元平近点角均有周期摄动,且对升交点和近地点经度还有长期摄动效应,通过算例表明,当卫星带有大量电菏时,地球磁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III)同步性的统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前(I)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的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对食双星轨道演变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以线性形式随时间缩减,但无周期变化、圆形轨道的形状只有周期和混合长期项(Poisson项)。对5颗密近食双星的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的长期演变的上下限做了数值估计,并具体讨论了理论结果和其他效应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在电离中电感应阻力对带电卫星轨道根数的摄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高空电离层中运动的带电荷的卫星受电感应阻力后对轨道根数产生的摄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感应阻力对带电卫星的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地点赤经、历元平赤经均有周期摄动影响,但除对半生长轴有长期摄动效应外对其它轨道根数均无长期摄动。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不受摄动影响。文中以飞行在高度1500km的电离层中的导体卫星作为算例。计算结果显示:带电导体卫星在高空电离层中带有一定电量时电感应阻力对轨道半长轴的缩短产生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文(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了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期的同步时标则偏小,大约平均偏小3个量级。因此,我们认为,在早型密近双星中,动力学潮汐是子星同步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具体讨论了密近双星系统动力演化中洛希(Roche)临界等位面(即过第二直线秤动点的零速度面)所涉及到的零速度面的变化问题。考虑两子星相互绕转轨道偏心率e_1的影响时,在一定条件下,零速度面的变化并无长期项和周期特别长的共振项,而仅有一般周期项,其主周期即两子星相互绕转周期,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所得结果可说明洛希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有可能更好地解释轨道偏心率e_1较大的密近双星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地球磁场对带电的非赤道卫星的轨道根数的摄动影响。理论结果表明,地球磁场对带电卫星的轨道半长轴没有摄动影响,既无周期摄动,也无长期摄动,但对轨道偏心率、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近地点经度和历元平近点角均有周期摄动,且对升交点和近地点经度还有长期摄动效应。通过算例表明,当卫星带有大量电荷时,地球磁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本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  相似文献   

16.
太阳质量损失对高阶行星轨道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1]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太阳质量损失对三阶行星轨道的影响解,并计算了二、三阶解的长期效应的数值结果。理论结果表明,在三阶解中对于质量变化模型κ=3的情形,太阳质量损失对轨道半长轴继续产生长期项、混合项和周期项,但对轨道偏心率和近点角距只产生周期项,三阶解的效应值虽小,但有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功能转换原理和摄动理论的两种方法重点研究了导体卫星在地球磁场和有电导率介质空间飞行时磁感应阻力对圆形轨道半径的摄动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导体卫星在圆形轨道上受磁感应阻力后轨道半径有随时间变化的长期摄动效应外还有周期性变化。此外,文中还讨论了磁感应阻力对圆形轨道的其它要素的摄动影响概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高空电离层中运动的带电荷的卫星受电感应阻力后对轨道根数产生的摄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电感应阻力对带电卫星的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地点赤经、历元平赤经均有周期摄动影响 ,但除对半长轴有长期摄动效应外对其它轨道根数均无长期摄动。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不受摄动影响。文中以飞行在高度 1 50 0km的电离层中的导体卫星作为算例。计算结果显示 :带电导体卫星在高空电离层中带有一定电量时电感应阻力对轨道半长轴的缩短产生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文[1]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太阳质量损失对三阶行星轨道的影响解,并计算了二、三阶解的长期效应的数值结果。理论结果表明,在三阶解中对于质量变化模型k=3的情形,太阳质量损失对轨道半长轴继续产生长期项、混合项和周期项,但对轨道偏心率和近点角距只产生周期项,三阶解的效应值虽小,但有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理论所预期的轨道圆化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文(IV)的结果相比,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对轨道圆化过程的预期不如它对自转同步问题的预期那样准确.本文认为,动力学潮汐和气体沾滞是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圆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但决不是唯一的机制.在主序前和AGB后两演化阶段,纯流体动力学机制可能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