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阶段的生长和摄食特性。结果表明:1~29日龄间,全长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函数相关:y=3.6922e0.0995x(R=0.9913);体重与日龄间呈指数函数相关:y=0.0002e0.276x(R=0.9830);体重与全长之间为幂函数相关:y=5×10-6x2.786(R=0.9957);口径与日龄的关系为直线函数关系:y=0.1034x-0.0044(R=0.9939)。鱼苗早期阶段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军曹鱼早期鱼苗在3~6日龄时主要摄食原生动物、单轮幼虫和轮虫;7~12日龄时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13日龄以后主要摄食桡足类成体。仔、稚鱼阶段,军曹鱼的摄食活动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其饱满度指数均在12时前后出现最高峰,日摄食率分别为57.36%和14.78%。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长5.8—6.4mm 具卵黄和油球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和无节幼体。稚鱼选择枝角类为主。幼鱼对桡足类的选择明显地高于枝角类,对轮虫和无节幼体则无选择性。早期幼鱼还摄食摇蚊幼虫,虾,草鱼苗和本种小鱼。26日龄幼鱼平均日增长1.18mm,日增重22.31mg。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全长对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期为7~8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日龄左右。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用酶学分析法研究太平洋鳕仔鱼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酶的比活力均在初孵时即可检出,但比活力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初期较高,随后显著降低;酸性蛋白酶比活力在早期仔鱼阶段比较低,且较为稳定,从14日龄开始显著升高;淀粉酶比活力在3日龄即达到最大值,之后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脂肪酶的比活力一直较低,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比活力大幅度下降。仔鱼发育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太平洋鳕在仔鱼期已经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黑脊倒刺鲃仔稚鱼摄食的习性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养殖条件下黑脊倒刺仔稚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全长9.0~9.99mm;仔稚鱼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稚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为y=0.064 4X+1.433 1,全长与日龄的关系为L=8.861 4×exp(0.042 9T),体重与日龄的关系为W=3.736×exp(0.151 3T),全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7×10-3×L3.531 4。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军曹鱼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军曹鱼的几种组织(脑,心肌,肾,肌肉,性腺,肝,血液,胰,脾)的5种同工酶(LDH,MDH,ME,POD和EST)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同工酶在军曹鱼中都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这些特异性与其组织特定生理功能相关,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军曹鱼的酶谱简单得多,这可能与其种属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仔、稚鱼的生长特性及摄食节律。【方法】采用生长测量和摄食节律评估方法,在水温25.5~31.0℃条件下,研究人工培育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0~42日龄大刺鳅仔、稚鱼平均全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分别为6.23%和10.08%;全长(L_t/mm)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L_t=0.022 t~2+0.510 t+5.113(R~2=0.991,P<0.01);体质量(m_t/g)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M_t=4.464×10~(-4)t~2-0.007 t+0.027(R~2=0.993,P<0.01);体质量(m_t/g)与全长(L_t/mm)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M_t=3.993×10~(-5)L_t~(2.294)(R~2=1.000,P<0.01),幂指数b<3。在实验条件下,大刺鳅仔、稚鱼摄食强度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强度高峰期分别为8:00-20:00和8:00-18:00,最高峰均出现在16:00;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消化时间分别为12.0~12.5 h和14.0 h。【结论】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属于非均匀生长类型,有较明显的白昼摄食习性。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 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军曹鱼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军曹鱼的几种组织 (脑、心肌、肾、肌肉、性腺、肝、血液、胰、脾 )的 5种同工酶 (LDH、MDH、ME、POD和EST)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5种同工酶在军曹鱼中都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这些特异性与其组织特定生理功能相关。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 ,军曹鱼的酶谱简单得多 ,这可能与其种属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8.
军曹鱼骨骼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军曹鱼骨骼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军曹鱼有发达的额骨、鼻骨和上耳骨,犁骨、腭骨具齿,左右顶骨被上枕骨分开,具背肋和腹肋,无眶蝶骨,头部有些骨骼左右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幼鱼的摄食特性。结果表明:在幼鱼阶段,云斑尖塘鳢的摄食方式为主动掠食;个体全长10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11.66%,40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51.04%,69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55.30%;日摄食量与幼鱼全长呈正相关关系:A=11.3577+0.7664L(r=0.876);云斑尖塘鳢幼鱼的适口饵料鱼全长为其全长的25%~50%,幼鱼摄食15~17h后可完全消化饵料鱼;云斑尖塘鳢幼鱼昼夜摄食节律明显,一昼夜出现一个摄食高峰,高峰时段为19:00-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