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卫星遥感、测深、浅地层剖面及钻孔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及近海海洋灾害地质,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灾害地质图。黄河三角洲海岸灾害地质以海岸侵蚀为主,根据1976—2001年海岸的变化速率,可将海岸分为快速侵蚀海岸、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四类,快速侵蚀海岸和中等程度侵蚀海岸长期以来遭受侵蚀。灾害地质因素有浅层气、灾害地貌、活动断层、海底滑坡、底辟、隆起脊、埋藏冲沟一古河道。浅层气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口附近渤海海底,近岸少见。浅层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扰动区。扰动区位置在整个三角洲上变动明显,有向岸移动的趋势,斜坡坡度减小,扰动强度减弱。底辟除了发生在废弃三角洲侵蚀区外,还发生在三角洲外的渤海海底下部。隆起脊位于黄河口东部渤海海底,沿NE—SW方向发育,顺隆起脊发育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东部晚第四纪海面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辽东半岛东部海岸堆积地貌分布、晚第四纪沉积层序与时代,以及沉积物中所含贝类、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化石等资料,分析了晚第四纪海水进退对沉积环境演变及海岸形成与发育的影响,以及现代海岸的淤长趋势,指出全新世海侵前本区海岸曾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7000—6000年前海侵时海岸沿河谷平原内伸5—15km,并形成了沿岸丘陵低地上高8—10m的贝壳堤和海成阶地岸线,近5000年来又形成了三道贝壳堤岸线。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苏北海岸发育过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1,25(2):24-25
河口、海岸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地区。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径流丰沛 ,悬沙的年输沙量仅次于黄河。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 ,亦是典型的潮汐河口 ,潮差大 ,潮流强。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与全新世海侵密切相关。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亦即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长江河口北岸的发育与苏北海岸南段的发育密切相关。长江河口南岸的发育与钱塘江河口湾(杭州湾是其一部分)的发育密切相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其高含沙量世界有名。苏北海岸的发育过程与长江、黄河的供沙历史密切相关 ,尤其是黄河在历史时期的改道对苏北海岸的发育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东岸的地貌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地球发展史的最新一页——全新世里,最大的地质事件不过于全球性的最后一次冰期已进入结束阶段,海平面上升到达目前的高度、海侵达到最盛时期。根据渤海海底钻探揭示,在最后一次海侵到达这里之前,它是一个内陆洼地,发育了淡水沼泽泥炭沉积层。渤海海侵在距今八千年左右发生,海水自渤海海峡进入。在渤海中部、3—5米厚的海相砂质软泥直接覆盖在陆相洼地和沼泽相之上。海侵引起了海岸线的巨大变迁,发育了一系列新的侵蚀和堆积地貌。  相似文献   

5.
凡以潮汐作用为主而没有强烈的波浪作用、地形表面平坦而宽阔的海陆共同作用的海岸地带,人们称为潮坪。潮坪上由于潮间水位的变化,水流运移的差异和非潮汐因素(如风、生物等)的不同,使潮汐沉积有明显的规律性。 随着渤海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沿海城市规划、港湾建设和水利资源等方面的需要,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的潮坪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于1983年3月和6月两次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资料整理。现将该  相似文献   

6.
从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向东至顺江沟为蜿蜒120 km的粉沙淤泥质海岸。作者先后于1987、1992和2000年对该海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来的航空和卫星遥感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公元11~1128年,黄河尾闾在此摆动入海,形成河口滩型海岸。1128年以后,黄河自此迁走,在海洋动力作用下,由河口滩型海岸逐渐演变成为典型的潮滩型海岸。该岸段海岸发育了广阔平坦的、相带十分明显的潮滩地带。在潮滩上同时发育了岛链状贝壳堤、残留冲积岛和巨大的多级分叉贯通性的潮水沟网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环境体系,即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中的古代黄河三角洲海岸。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为大含沙输沙之尾闾地上分流河道频繁决口摆动而形成的迅速淤进型洲体。近代黄河三角洲自陆向海由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中部冲积-海积平原和下部潮间带平原三大环境带组成,各环境带都有自身地貌组合体系。黄河三角洲与世界各大河三角洲比较,其总体应处在三角洲三元谱系的河控域,但各不同时期形成的二级叶瓣的海岸确兼具谱系中的三元域。各时期行水河口滩型海岸处在三元谱系的河控端域;具有宽大的相带分明并发育着密集潮水沟的岸段(占该三角洲海岸的大部分)则处于三元谱系中潮控端域;还有少部分岸段,如三有洲东北角(5号桩西北岸段)地处渤海南部M2分潮无潮点正迎区域强风浪部位,为三元谱系中浪控端域。其他岸段为过渡型。黄河三角洲河潮波三元控域各有其特点,同时它们又是尾闾河道摆动出口将其时空串联起来,展现出相当丰富而具有特色的三角洲海岸发育的时空谱系。  相似文献   

8.
开发黄河三角洲滩涂养殖渔业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淑珍  陈静 《海洋信息》1998,(12):19-20
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岸,包括山东省的滨州地区、东营市和潍坊市的一部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十分重视,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周密的综合性调查。调查范围西起冀、鲁交界的漳卫新河河口,东南至胶莱河河口以东的土山。大陆岸线长607.9公里,沙洲岛屿岸线222公里。调查表明,黄河三角洲滩  相似文献   

9.
盐城市境内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申 《海洋学研究》1989,7(3):12-19
盐城市地处黄海之滨,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这一海陆演变过程。早全新世,本区受到海侵影响,但仍以陆地为主。中全新世,海侵达到高峰,本区为浅海环境,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岸外沙堤。晚全新世,河流堆积作用增强,境内东部海岸东迁,形成了滨海平原及废黄河三角洲;西部泻湖区则淤积为里下河平原。  相似文献   

10.
救救贝壳沙     
贝壳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母亲河”在给渤海南岸带来大片冲积平原的同时,也携入了利于多种贝类及其它水产生物栖息繁衍和生长的丰富饵料。众所周知,渤海南岸不仅是中国对虾的生栖繁衍地,而且还盛产文蛤、牡蛎、螠蛏、青蛤、玉螺等多种贝类。过去因贝类资源量大,需求量小及开采手段落后,天长日久便在这片冲积海岸区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贝壳沙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包括海百合纲和总结。研究材料和以前一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西沙群岛珊瑚礁海百合种类不多,数量也很贫乏。共采56个标本,通过研究鉴定,仅包括3种海羊齿(Comatulids),其中有一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含湍流粘性的β平面正压海洋线性扰动方程组和刚盖近似,针对大陆架上为指数剖面、深海大洋为平坦的海底地形以及任意走向的直线海岸线,研究得到了流函数的图象和相应的波频散关系以及波的约束条件,讨论了摩擦、β效应、海岸线的走向和陆架宽度对波动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冲绳海槽北部Y127孔16个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进行了分析。根据AMS14C测年结果,Y127孔记录了冲绳海槽约15kaB.P.以来的沉积历史。约11.1kaB.P.以来,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由表层102.4μg/g向下增加到136.1μg/g,平均为123.3μg/g。15—11.1ka,ΣREE在149.1—169.2μg/g之间,平均为158.6μg/g,总体趋势由上向下逐渐增加。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在上述两个时间段中分别为8.16和9.42,其变化趋势与∑REE的完全相同。La/Sm在两个时段分别为6.70和7.15。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结果表明,15k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具有相同的配分模式,表现为LREE富集,HREE弱亏损。δEu的值在0.69—0.76之间,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δCe在0.85—0.95之间,为弱的负Ce异常。经页岩标准化(NASC)后,REE配分模式曲线平坦,弱的正Eu异常和弱的负Ce异常。通过Y127孔沉积物REE特征与长江、黄河沉积物的对比研究,在15—11.1kaB.P.沉积物的REE组成基本反映了源区的物质组成特征,沉积物主要以长江物质为主,影响沉积物REE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海平面变化和源区的物质特征。11.1kaB.P.以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仅有少量黄河来源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北部,源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组织,加上火山物质和生源组分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一时期沉积物的REE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北赤道流延伸而来的黑潮,起源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南海域。当黑潮沿着台湾岛东岸北上时,它的主轴通过苏澳-与那国岛断面,自北太平洋进入我国东海,成为我国东、黄海海流系统的“大动脉”。显然,黑潮的流速结构及其变化,对东、黄海水文特征的分布、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别是旱涝现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而欲研究黑潮的上述问题,取苏澳-与那国岛断面作为探讨的核心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个断面不仅离黑潮源地较近,而且位于黑潮进入东海首当其冲的关键性区域。 关于黑潮在这一断面上海洋水文状态的变化情况,日本学者须田晥次(K.Suda,1937-1938)曾作过广泛的研究,他主要分析了黑潮源地区域标量场(温、盐、密度等)的逐月变化特征。本文拟引用须田当年所列举的温、盐度资料,来研究黑潮的流速结构(主要是流速分布和输送量)及其季节变化,并结合现有的海面风应力资料,试图对黑潮输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黑潮变动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角藻是甲藻门、甲藻纲、多甲藻目、角藻科的一个大属,在世界上已记录约120种,除个别种外,都是海产,主要分布在热带大洋及其附属海域。它们中的大多数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其区系分布和生态特点在海洋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世界大洋的角藻分类和生态报告,除印度洋调査外,其余大都未涉及其边缘海域。在国内,曾报道渤海、厦门和海南岛水域的角藻32种,其调査区或在内海或距岸较近。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则尚未见记载。 随着我国海洋调査范围向东部和南部外海发展,我们采到许多角藻标本。本文根据1974年5-6月和1975年3-4月,在西沙、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15°28''-17°30′N,111°10′-114°50′E)42个测站上,用网目为68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表垂直拖网所获得的材料,先报告角藻31种,其中有20种和4変种是我国初次记录(包括新订正的一个变种),其余种类以后陆续报道。 在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中,除极少数可见于温带外,绝大多数都是热带海域的习见种;还有圆头形角藻(Ceratium gravidum Gourrct)、剑锋角藻(C. incisum (Karst.)(?rg)、曲肘角藻(C. geniculatum(Lemm.)Cleve)等世界罕见的狭热带性种,锥形角藻(C. schroeteri Schr?der)、梭角藻针状变种(C. fusus var.seta(Ehr.)J?rg)、偏转角藻(C.deflexum(Kof.)J?rg.)、毕氏角藻(C. bigelowii Kofoid)等热带印度-西太平洋特有种,以及深水产的嗜阴性物种,如脑形角藻(C.cephalotum (Lemm.)J?rg.)、长头形角藻(C. praelongum (Lemm.) Kofoid ex J?rg)等。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本属有些种的形态变化很大,无论在文献或我们的标本中都出现许多这种现象。因此在本文中对一些多型种标本进行了详细测量,以便与其近缘种比较。J?rgensen曾提出本属的分类演化系统, Sournia对此也进行过讨论。目前我们对本属全部种类的形态和生态变异认识还不全面,故本文对每亚属内的物种暂按种名字母顺序排列描述,以后再进一步讨论其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16.
米草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王蔚  张凯  汝少国 《海洋科学》2003,27(7):38-42
20世纪初,许多国家先后引种了米草,用以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但随着米草的蔓延,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的海滨环境,米草的积极作用也日渐被负面影响所取代,成了全球性的“害草”,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已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米草入侵的防治研究,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19.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甲壳动物十足类精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十足类甲壳动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很多,国内许多学者如林勤武等1991年,堵南山等1987年、1988年、1992年、1995年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和形态学方面,而对精荚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仅见王群1996年、王兰1996年、邱高峰1997年的报道。精荚又称精包,它由输精管上皮细胞分泌物包被精子而形成,在交配时通过阴茎或交接器输送到雌体纳精囊内或腹部的腹板或刚毛上。精荚在精子被转移到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十足目精荚形成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