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载体和生产要素,是国家重要而又可调控的资源。经济社会越发展,对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越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考虑其利用的集约性。通过规划,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真正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西平县是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县,全县20个乡(镇),总人口84.1万人,土地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5万亩,人均耕地仅有1.36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现。西平县大力挖掘存量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坚持集约用地,走集中建设发展的路子,不仅保证了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失地不失利问题,破解了土地供需难题,实现了三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于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当前,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削弱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为了缓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尖锐矛盾,寻求一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入开展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为拓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空间,揭示土地利用的内在规律和反馈机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少,能否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建立在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虽然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但传统的在已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然后上报数据,更新图件的调查方法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和调查精度低。  相似文献   

7.
刘长虹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4/3-2007/6/8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状况,对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菏泽市国土资源局为巩固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成果,进一步查清菏泽市土地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全市各类土地利用情况,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准确基础数据和资料,该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土地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代际和区际都达到公平的发展模式,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则是代际分配合理,部门配置得当,空间分布合理,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还存在尺度过大,行业差别大,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加入WTO将在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土地市场,经营规模等方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制定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下简称土地收储制度),对于强化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听了林厅长在报告中对今年土地重点工作的阐述,我们铁路土地管理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铁路土地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铁路用地管理工作,牢固树立铁路用地管理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土地资产价值意识。围绕铁路改革和跨越式发展,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价格与郊区土地一直处于分布上涨阶段。城市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逐步发展合理住房及商业规划建设,从而带动城市现代化发展。而郊区土地大部分则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空地较多,未能合理利用该土地资源而降低该土地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Google Earth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财富之源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以及农地非农化进一步加快,人地矛盾、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刻不容缓。土地资源管理融合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为一体,协调人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落后  相似文献   

13.
自中央实施严格的土地政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地保障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面前。各项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用地保障成了一个阶段性难题。而从绍兴市的农村用地情况来看,空关房、闲置房、废弃工矿地等粗放用地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为做到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又切实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新农村建设,绍兴市扎实开展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抓手来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14.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城市规划,对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确城市规划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强调编制城市规划必须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浙江国土资源》2008,(6):F0004
土地是经济开发区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近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合理有序开发、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开发与节约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路子,初步实现了从土地粗放利用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速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城市规模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却是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因此,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处理好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当前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之后阐述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策略,希望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科学发展的实物基础主要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系,也就是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开发利用。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命题,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有变革的勇气、创新的思路,共同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使我们有限的国土资源顺利地承载中华民族未来伟大的复兴和繁荣。” ——9月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中央党校“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表示,要共同努力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也使得城镇低效土地后备资源的稀缺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破解土地瓶颈难题,盘活低效建设用地?近年来,营口市主动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  相似文献   

19.
土地信息资源是与特定地块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土地管理工作处理的对象和结果。我国目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技术人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存在缺乏市场机制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采取一定措施来合理利用土地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0.
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6月25日是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邦立国的基本依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耕地只有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省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产能比较低,加之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粗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