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辖七旗一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主要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肯氏动物群化石、恐龙化石、恐龙遗迹化石、龟化石、鱼类化石等)和无脊椎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珊瑚化石、角石类化石等)。其中,中生代恐龙足迹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古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都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地区广布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在快尔玛等六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于下部变质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及变质英安岩中分别获得736±8Ma和740±14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时代归属新元古代早南华世,为南祁连地区首次发现的前寒武纪地层,并将其创建为天峻组。天峻组的建立对南祁连地层分区地层系统的完善,及探讨南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崇文 《西部资源》2012,(2):100-101
交叉沟金矿床属石英脉型,赋存于早元古界北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该套地层金背景值较高,已发现的金矿床(点)较多且较集中,是内蒙古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本文重点对交叉沟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角羊沟铅锌多金属矿床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对四角羊沟铅锌多金属矿床的产状、矿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查明了铅锌矿体主要分布于上石炭系四角羊沟组下段与印支期中酸性花岗闪长岩接触带的透辉石阳起石矽卡岩中,且受控于北东向断裂,矿化体呈似层状。矿床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其次为黄铜矿、磁铁矿、镜铁矿。通过对岩体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化学分析,显示矿区西北侧的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相似文献   

5.
正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大高峰如三清(即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列坐其巅而得名。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条件分不开的,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几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侵,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侵,曾使三清山地区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和分布规律,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确定矿床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露天开采矿床开采边坡稳定性,以广东省恩平市某钼矿为例,通过矿区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岩(土)体力学实验等方法,确定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确定开采边坡稳定角不大于43°。  相似文献   

7.
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湿地的潮间带中,设置了9处采样地,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次采样在潮间带采样地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74种,隶属于6门7纲24目;2018年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托氏䗉螺(Umbonium thomasi)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2019年5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多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hinumensi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和托氏䗉螺(Umbonium thomasi);总体上,盐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黄山剖面孢粉组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北郊的黄山(又名荒山),由于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引起第四纪工作者的普遍注意,成为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但是,对黄山第四纪地层划分、时代、成因及其沉积环境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1974年曾与有关单位协作,对哈尔滨黄山和肇源三站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考察和初步总结。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1978年于该剖面下部进行加密取样和补充分析,并结合植物残体分析和C~(14)年龄测定结果的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5万巴润布拉格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昌德敖包一带重新填绘了大磨拐河组并测制了剖面,层序特征显示该组在盆地边缘为一套山间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建造,向盆地内(钻孔中)逐渐过渡为深——半深湖相泥岩夹细碎屑岩沉积建造;在本地区该套地层中采集到了大量具有鉴定意义的植物、鱼、叶肢介、介形虫等化石,为其层位归属及时代确立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老东山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地质找煤成果的分析,对老东山地区地质概况和煤层及煤质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老东山地区总体分为F1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盘构造总体为一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形态,区内断层和褶皱发育,断层对煤层的赋存具有一定的切割破坏作用。下盘为总体为一南倾的单斜构造,被断层切割为不同深度的断块区。研究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和大煤沟组(J2d),其中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含可采煤层2层,属低灰、中硫、中高热量的长焰煤,大煤沟组含可采煤层1层,属低灰、中高硫、中高热量的不粘煤。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小佑山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格日楚鲁西南巴音宝力格苏木一带,位于1∶20万佘太幅(K-49-26),1∶5万西圪堵幅(K49E017005)。工作区具有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地层古老的相关特点。应加强地质物化探异常综合研究,力争进一步有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2.
安徽枞阳陈庄铜(银)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中偏南部。该区火山岩较为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蚀变与矿化作用强烈,从而保证了陈庄一带良好的成矿条件。文章通过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特征与矿体(石)特征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特征和控矿因素;铜矿体的规模、形态、赋存部位、产状、厚度及其变化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与主要有益组分以及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时代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广泛出露含古风成砂的第四纪地层剖面。根据含古风成砂地层剖面的野外调查与地层年代的室内分析结果,并与已有的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库姆塔格沙漠形成至少始于早更新世初,到中更新世晚期285.9±42.9 ka BP沙漠已大面积扩展形成,奠定了现代沙漠环境格局。沙漠最初从西南部开始形成,之后向北和东北扩展。依据梭梭沟地层剖面,沙漠在第四纪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9个沙漠正、逆过程旋回,平均周期约为110 ka。新构造运动对沙漠的形成演化和地貌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构造了山间断陷盆地并使其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形成沙漠,受四周断裂控制沙漠整体形态呈"扫帚状"。分布在沙漠北部的独特砾石体地貌形成于晚更新世末(285.9±42.9)ka BP之后。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地处江南古陆北东端,区域性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交接处。区域地层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的江南地层分区。本文通过对旌德县乔亭地区地质特征、1∶10000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旨在对旌德县乔亭地区进行找矿远景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Au、As、Sb等元素具有浓集中心明显、离差大、偏度高的特征,指示区内金元素富集的趋势较为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Au-As-Ag、W-Mo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该区Au与As的共生关系较好,Au异常晕与Ag异常晕套合较好。土壤地球化学圈定了Ⅰ(Au-As)、Ⅱ(Au-As)、Ⅲ(Au-As-Ag)、Ⅳ(Au-Ag)四个综合异常区,其中Ⅰ号Au、As组合异常区可能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因此,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区存在深部隐伏矿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官亭盆地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民和县喇家遗址北部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中期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粒度、磁化率等指标测定,从剖面中初步鉴别出两组红粘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分别记录了发生在3850 a B.P.至3600 a B.P.期间的两场大型泥流事件。该研究主要对剖面中两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与古土壤层以及岗沟源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层红粘土层均为喇家遗址后山沟源区域的暴雨山洪泥流堆积物,粘土质细粉沙质地,层次混乱,随古地面地形起伏变化,含沙石、黄土团块、陶片和木炭屑等。(2)单个泥流堆积层中,元素含量变化剧烈且有极值出现,这是多次暴雨泥流间歇性发生的有力证据。(3)两层红色粘土层与岗沟源区第三纪红粘土的理化特征都极为相近,据此,可推断出该剖面中两层红粘土层均源自北侧谷坡大红山(第三纪红色粘土)地区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黄河上游地区史前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河发源于东昆仑山脉,末端注入盆地中东部的察尔汗盐湖,是该盐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极大地影响着该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格尔木河的主要支流——昆仑河和雪水河都是由冰川融水形成,因此,该流域内的冰川进退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和谷地填充地层物源有着重要影响。该河流域内主要的填充地层为昆仑河砾岩(河流相)、纳赤台沟组(冲洪积相)和三岔河组(河湖相)。在三岔河组之上,发育了四/五级阶地,除最高的T5之外,其他均为以三岔河组为基底的内叠基座阶地。根据前人的研究,昆仑河砾岩沉积的年代为1269至1042 ka(ESR年龄);纳赤台沟组堆积于482至642 ka之间(ESR和TL年龄);三岔河组形成于355-95 ka(ESR和U系年龄)、90-16 ka(OSL年龄),T5-T1阶地基本形成于16- 4.6 ka之间。由于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不同学者对三岔河组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对阶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四级或五级阶地)。但是对T5-T1阶地形成时代有较一致的观点,即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对于格尔木河河流地貌过程的驱动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驱动了该区域河流地貌的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大型底栖动物是重要的滨海渔业资源和迁徙水鸟的食物来源,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是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迫切需求。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对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入海口北侧的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软体动物和腕足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它们生存的潮间带的环境差异;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软体动物和腕足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启东市潮间带共分布着16种软体动物和1种腕足动物,优势物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其中,四角蛤蜊的密度最大,为95.90 ind./m~2;在空间分布上,距离海堤500 m的断面的软体动物的物种数量最多,其显著多于距离海堤1 000 m和1 250 m的断面的物种数量;距离海堤750 m的断面的物种密度最大,其显著大于距离海堤1 250 m的断面的物种密度;距离海堤500 m的断面的软体动物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最大,距离海堤750 m的断面的软体动物群落的Simpon多样性指数最大;研究区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由粒径125~250 mm的细砂[占总砂砾量的(38±16)%]和粒径250~500 mm的中砂组成[占总砂砾量的(36±23)%],除了距离海堤1 000 m的断面的黏土含量显著高于距离海堤500 m的断面外,其余各断面间沙砾的组成都无显著差异;粒径50~125 mm的特细砂含量和与海堤的距离是显著影响启东市潮间带软体动物和腕足动物群落密度的主要因素;优势物种四角蛤蜊的密度与其距海堤的距离显著正相关,托氏昌螺的密度与其距海堤的距离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河发源于东昆仑山脉,末端注入盆地中东部的察尔汗盐湖,是该盐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极大地影响着该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格尔木河的主要支流—昆仑河和雪水河都是由冰川融水形成,因此该流域内的冰川进退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和谷地填充地层的物源有着重要影响。该流域内主要的填充地层为昆仑河砾岩(河流相)、纳赤台沟组(冲洪积相)和三岔河组(河湖相)。在三岔河组之上,发育了4~5级阶地,除最高的T5之外,其它均为以三岔河组为基座的内叠阶地(少部分河段以昆仑河砾岩为基座)。根据前人的研究,昆仑河砾岩沉积的年代为1 269~1 042 ka(ESR年龄);纳赤台沟组堆积于482~642 ka之间(ESR和TL年龄);三岔河组形成于355~95 ka(ESR和U系年龄)、90~16 ka(OSL年龄),T5~T1阶地基本形成于16~4.6 ka之间。由于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不同学者对三岔河组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对阶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4级或5级阶地)。但是,对T5~T1阶地形成时代有较一致的观点,即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对于格尔木河河流地貌过程的驱动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驱动了该区域河流地貌的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次1:5万区调野外填图时,依据岩石组合,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同位素等,将研究区内前人1/25万区调中划分的宝力高庙组一段和二段(一段为碎屑岩段,二段为火山岩段)重新厘定为宝力高庙组一段、二段、三段,其中:一段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沉积砂岩;二段以安山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熔岩(安山岩、英安岩)夹安山岩、英安岩及沉积砂岩;三段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熔岩(流纹岩);这套陆相宝力高庙组火山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由酸性—中性—酸性的强—弱—强的喷发、喷溢过程。该地层上被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早二叠世碱长花岗岩、晚二叠世花岗斑岩侵入以及侏罗纪下统红旗组角度不整合接触或第四系覆盖,出露不全;下伏与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一、二、三段之间为整合接触。并在一段中取得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同位素年龄样(327.8±1.6Ma);二段中取得安山岩同位素年龄样(320.2±2.4Ma);三段中取得流纹岩同位素年龄样(299.9±1.3Ma);由此将研究区内的宝力高庙组时代归属为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该成果对内蒙古区域内宝力高庙组地层的详细划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该地层的同位素年代也为古亚洲洋的闭合提供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