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鹤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丰顺县海拔高度、斜坡高度、地形坡度与滑坡和崩塌两种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研究,初步分析了形成地质灾害的多方因素,为后续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赤水市地质灾害易发,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在赤水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高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赤水市高位地质灾害主要分布赤水河及习水河两岸河流切割较大的区域;其发育受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影响明显。建议以搬迁避让为主,结合工程治理、专业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多种方式进行地灾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8年4月17日,黄冈大别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标志着黄冈市向世界亮出的首张"世界级"名片,意义重大。在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影响,园内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破坏了地质遗迹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了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对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区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以崩塌最为发育,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沿着断裂构造带密集发育;影响地质灾害发育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地质构造运动是孕灾环境形成的根源与基础,地层岩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物源,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场所,大气降雨则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导火索",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公园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今后园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ArcGIS软件,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数据并结合已有成果,对贵州省纳雍县沙包镇地区内的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孕灾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共计35处,其中发育滑坡20处,崩塌11处,泥石流1处,地裂缝2处,岩溶塌陷1处,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主要分布在纳雍县义中大河、扯瓜河及支流两岸陡斜坡地带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附近,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性。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点集中发育在峡谷地貌、河流切割强烈的地区,以软质岩类和硬质岩夹软质岩类分布的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分析该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建立评价体系和分级标准。笔者选取评价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下水质量级别、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为本次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占评价区总面积的72.76%;评价结果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省龙川县已发409处地质灾害点的统计,从地质灾害发育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发育特征等方面分析,总结龙川县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南方雨水季节,连续降雨、强降雨及台风暴雨天气;2.县域面积主要是丘陵、低山及中低山地形地貌,风化土层5m~20m厚不等,局部厚达50m,岩土性质差;3.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削坡建房,对山体坡脚开挖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博罗县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特征,选取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因素及地质灾害发育的数量、规模、密度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共划分出地质灾害高、中、低三个易发分区等级,为博罗县今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地区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第二中学后山边坡崩塌主要由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特性、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引发的降雨型牵引式浅层土质小型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区域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崩塌体特征及变形发育特征,分析崩塌成因机制,并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该地区常年降水充足,人口稠密。地区海拔变化较大。文章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列举出主要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诱因,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希望对该地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方县目前已初步查明的现状地质灾害为162处,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与区内诸多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的叠加分析表明,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工程活动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大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为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溪市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80%以上灾害主要发生于雨季5~10月,丰水年尤为突出。其中西部的新平哀牢山一带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损失最重,南盘江及湖盆地区灾害发生相对较少。通过分析历史上21次地质灾害发生与降水的关系发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结构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而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当日和前3日暴雨影响最为严重,其次不合理的采矿、修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是加剧和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全面调查分析连云港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及气候植被因素考虑,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露天开采、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15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模糊评判法对各隐患点的易发性指数进行计算、统计,将连云港市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了易发性分区图,实现了地质灾害易发防治分区的目的,为连云港市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某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地区,区内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山高谷深,地形坡度陡峭,花岗岩岩体分布范围广泛。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份之一,该县花岗岩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控制,二者中人为因素占到主导作用。由于构造、地震、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及经济落后等各种内外作用因素,使得该县的地质灾害形成容易,预防、治理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防治对策,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云峰  周德培 《山地学报》2003,21(6):721-725
在涪陵至彭水长约140km范围内,319国道沿线发育有滑坡32处,发育密度约为0.23个/km,发育形式以堆积层滑坡和岩石顺层滑坡为主。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沿线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结果表明,沿线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地层岩性组合是滑坡发育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切蚀作用、暴雨以及人类的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各类风化壳进行综合调查,根据碎屑岩、块状岩、变质岩的风化壳发育特征,结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特点,概述了广东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层岩性和岩土结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矿物成分与滑坡的关系,叙述了滑坡的形成机制。认为暴雨和人类活动是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24h降雨量达到100~250mm,降雨强度50~70mm/h为引发滑坡的降雨量临界值,大于该临界值的雨量和雨强引发滑坡的概率较高,小于该临界值时引发滑坡的概率较低。该临界值可在全省不同的降雨区域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进行滑坡灾害监测和预警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丁楠  熊海钦 《西部资源》2014,(5):108-109
根据克什克腾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克什克腾旗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对已发生的四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水的作用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评估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进行评估,从而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20.
结合许家湾滑坡灾害点的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从滑坡区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特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成因机制。指出同向多层次结构的边坡类型、山高坡陡及地表水汇集走廊的地貌特征、发育多组密集节理的区域地质构造、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土体的残余强度特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为削坡、强降雨和破坏植被营造水耕梯田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流水浸蚀,是滑坡形成的诱发空子。基于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确定了采用抗滑挡土墙、格构式地梁和垫梁组成抗滑系统,并布置了由树枝笼渗沟构成的排水系统等工程治理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滑坡治理措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