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三个较大的火山喷发-沉积旋迴中,双峰式火山岩构成了“红透山式”矿床的含矿岩系。呈透镜状、扁豆状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为研究该类矿床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地质依据。稀散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亦表明该类矿床为古火山机构控制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矿床。总结归纳了火山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顾连兴  肖新建等 《地质论评》2001,47(2):188-192,T004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经历过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矿石结构表明,矿床中的磁黄铁矿主要是海底喷流沉积后受到变质退火和重结晶的产物,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磁黄铁矿的变形结构绝大部分已被峰期变质作用所清除,目前所见到的变形结构和矿石糜棱岩主要是退变质阶段的产物,流体的存在促进了磁黄铁矿的变形和退火,退变质流体以较高的氧逸度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经历过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矿石结构研究表明,矿床中的磁黄铁矿主要是海底喷流沉积后受到变质退火和重结晶的产物。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磁黄铁矿的变形结构绝大部分已被峰期变质作用所清除,目前所见到的变形结构和矿石糜棱岩主要是退变质阶段的产物。流体的存在促进了磁黄铁矿的变形和退火。退变质流体以较高的氧逸度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河南银洞坡金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坡金矿矿源层岩石建造为火山 -沉积建造 ,矿源层对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起到双重控制作用 ,金矿床具有层控矿床的特征。成矿热液来源是变质热液 ,矿质来源于矿源层 ,矿源层的成矿元素来源于地幔。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火山 -沉积 -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晶所清除,目前保存着的结构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退变质过程以黄铁矿变斑晶生长、矿石糜棱岩的形成、二次退火和化学再活化为特征。矿床中高度富集铜和金的矿石是韧性剪切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退变质流体叠加而成。磁黄铁矿主要是同生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另有一部分由退变质热液形成,而黄铁矿变斑晶则有沉积一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热液叠加多种成因。世界各地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各有三种成因类型。磁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同生沉积黄铁矿变质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红透山矿区的退变质流体具有从早到晚氧逸度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建忠  刘宇平  沈战武 《地质学报》2012,86(12):1972-1993
通过野外填图、坑探和钻探以及室内测试、研究认为:黑牛洞铜锌矿床原来可能是一个形成于中元古代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的大型甚至特大型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围岩是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变晶糜棱岩、变粒岩、浅粒岩和构造蚀变岩,剪切型矿化和蚀变带包裹了矿体,原岩是石英砂岩、泥质石英粉砂岩、泥质岩和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少量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经过变质达到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以块状、角砾状和准块状矿石为主的矿床是富铜矿,矿石的铜平均品位为1.68%,锌品位平均为1.53%;矿化与褪色带、硅化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以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型浸染状矿化岩或矿石(分别简称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为特色,具有与糜棱岩、千糜岩相同的变形特征,可见两期以上的金属矿物透镜体、变形条带和不协调微褶皱.矿床具有原地韧性变形改造、变质再生矿床的特点;矿石、矿体的围岩和氢、氧、硫、铅、硅同位素特征显示,块状、准块状和角砾状矿石的矿质基本来源于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是变质生成矿床,也是原矿石的再生矿床,而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可能是中元古代海底火山-裂谷作用形成的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经过多期韧性变形、变质改造形成的,是溶解为主的化学再活化的残余.构造改造、再生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34.26±0.5Ma.,形成于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茂祖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赋矿地层、铅-锌矿体赋存及矿化特征,并通过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茂祖铅-锌矿床的成因属同生断裂控矿的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  相似文献   

8.
新疆穷布拉克铜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穷布拉克铜矿床地质研究表明,该矿床为火山热液、次火山热液和沉积-改造作用成矿。认为岩浆和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成矿与火山—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是同一岩浆源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和沉积—改造型矿床,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宁佐金 《云南地质》2010,29(4):409-415,381
大红山铜铁矿床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铁铜矿床之一。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等综合研究,分析矿床控矿因素,提出矿床成因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桂香 《地质与资源》2012,21(5):425-431
南龙王庙金矿位于抚顺-清原太古宙绿岩带内.金矿赋存于太古宇鞍山群红透山岩组上部的火山岩-碎屑岩建造中,容矿围岩为磁铁角闪石英岩、黑云变粒岩及浅粒岩.矿体产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体沿韧性剪切带分布,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矿体规模一般较小.矿体为浸染-细脉含金黄铁矿和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金以自然金形式产出.硫同位素源自深部,铅同位素表明矿质来自绿岩,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是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研究认为南龙王庙金矿为具层控性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变质-大气降水混合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2.
高凡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恩世 《地球科学》1995,20(2):203-208
高凡金矿是山西省五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床,该矿床受北西,北东向两条深大断裂控制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所制约,金(银)的初始富集与下元古界绿片岩相的火山-沉积变质建造的原岩沉积及其变质变形作用有关,矿床的成矿时间,空间春成因与长英质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在成矿早期,成矿流体主要为次火山热液,在成矿中,晚期,大气水的加入对成矿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该矿床的形成机制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其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  相似文献   

13.
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矿石矿物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蔡家营矿床是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多来源,而热源与矿区斑岩脉密切相关的中温热液矿床.铅、锌、银等成矿元素来自下元古界红旗营子群角闪岩相变质岩;硫来源于深部硫(火山与次火山热液来源)与地层硫的混合;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到成矿晚阶段,大气降水含量逐渐增多.该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平均212.5℃,流体盐度平均10.82wt%·NaCl,属于中温中低盐度矿床.成矿温度与盐度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逐渐降低,且Ⅲ矿带(矿区东北部)成矿温度与流体盐度都高于V矿带(矿区西南部),反映成矿流体可能由矿区东北流向西南.  相似文献   

14.
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辽宁省清原地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中的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往应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岩石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在原岩恢复、时空演化、矿床成因等基础地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该类矿床地层(矿体)中微量元素、卤族元素、汞元素、硫同位素及容矿岩石的岩石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其对清原地区寻找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的地质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西金山金矿含金黄铁矿的Rb-Sr年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人对江西金山金矿的成矿时代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笔者通过对江西金山蚀变岩型矿石中的含金黄铁矿Rb-Sr年龄的测定得出,含金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838±110)Ma,initial87Sr/86Sr=0.7045±0.0020。由此可以推测晋宁期是蚀变岩型金矿体形成的主要时期。黄铁矿Rb-Sr所得的Sr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小于陆源硅酸盐的值(0.720),而与玄武岩的值(0.704)接近,结合前人有关的同位素及稀土、微量元素研究,笔者认为金山金矿变质岩型矿体的成矿物质源于变质围岩,成矿流体为来源于深部的变质水。  相似文献   

16.
红透山铜锌矿是中国东北典型的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VMS)矿床。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反演其成岩及构造热活动的历史,探讨成矿作用过程是红透山矿床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红透山赋矿围岩-黑云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研究,探讨红透山铜锌矿的成矿过程, 揭示其地质意义。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主要为粒状,在黑云斜长角闪岩母岩-钙碱性玄武岩喷发过程中形成。结果表明:锆石的形成年龄约为2 500 Ma,代表了红透山铜锌矿初始的成矿时代;红透山矿床最初形成于该时期的弧后盆地环境,矿床形成不久随即发生了鞍山运动的古海洋闭合、陆陆碰撞及同期碰撞花岗岩的侵入;该期的构造热蚀变可能就是红透山富矿柱形成的原因。基于对红透山矿床的形成时代和环境的新认识,建议“红透山式”矿床勘查方向应该注重以下2点:该类矿床应该产出于晚太古代末期形成的绿岩带中的双峰式火山岩中; VMS富矿应该分布在鞍山运动古海洋闭合及陆陆碰撞带中。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一个产于前震旦系江浪变质核杂岩中的富铜矿床,受穹隆内发育的环状滑脱构造系统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氢氧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成矿热液是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流体。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相对应。黑牛洞矿床为中高温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地区地质特征及铜矿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志安  薛克勤 《华北地质》2003,26(2):108-113
中条山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涑水麻粒岩-角闪岩相杂岩、绛县群角闪-绿片岩岩相变质岩、古元古界中条群绿片岩相变质岩、担山石群变质砾岩-石英岩、西阳河群安山岩、沉积岩和中新元古界沉积岩。区内岩浆作用强烈,以绛县期、西阳河期火山喷发、涑水期岩浆侵入为主,火山作用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深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特别是其交汇处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按成因该区铜矿床可分为次火山-火山气液再造型、远火山-沉积变质型、沉积变质型、层控热液型和热液脉型铜矿床,代表性矿床有铜矿峪、筐子沟、胡家峪、横岭关、落家河等矿庆。  相似文献   

20.
The Cu-Zn Obrazek ore deposit is reinterpreted as metamorphosed volcanogenic-type rather than epigenetic vein-type. Enclosed by undeformed, non-metamorphos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of the Ransko complex, the ore is a highly folded, intensely metamorphosed (Zn-rich) association of banded, massive sphalerite-barite-pyrite-pyrrhotite-chalcopyrite and (Cu-rich)pyrite-chalcopyrite-pyrrhotite. Cu-rich ores are disseminated in deformed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of quartz, sillimanite, cordierite, anthophyllite, orthopyroxene and gahnite.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features in the metamorphic rocks suggest that the cordierite-anthophyllite assemblage was produced by regional metamorphism of rocks associated with the ore deposit. Inclusion of the Cu-Zn deposit and associated rocks in the Ransko intrusive complex produced contact metamorphic hornfelses of quartz, cordierite, orthopyroxene and Al-spinel. The 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s of Zn-rich chromian spinel and minor intercumulus sulfides in anorthosite, troctolite and norite of the Ransko complex near the Obrazek ore body are interpreted to result from contamination of the Ransko parent magma by the Cu-Zn deposit and associated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