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铁岭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江厚撰写的《秀丽的龙山秋色》一书,以科普形式,通俗而生动地介绍了辽北的气候特色,气象、气候与铁岭八景。气象、生产、生活,节气,气候与农事活动,水,生态平衡与气候环境。作者立足于辽北,把气候特色和热爱家乡的教育结合起来,把气象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旅游结合起来,把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可作为中学生学习地理、气候知识的课外辅助读物。  相似文献   

2.
咏辽北四时     
桃柳碧波映成趣雁鹤双双复北归 平畴沃野织佣绣辽北处处迷人醉 碧野青青绿满山光温水热齐贡献 黍稻粱寂粮丰茂杨柳愧愉林蔽天 本地风光原秀美重阳时节为最佳 徐徐秋风却炎暑丹丹红叶似红霞 寒凝北国洁无瑕青松更喜雪飞花 银龙麒麟双雄据朝晖夕照展芳华 注:’‘本地”句为龙首山洗心亭左楹联;麟麟即柴河原名滚麟河。咏辽北四时@江厚 ~~  相似文献   

3.
你从钢城煤都走来 带着创业的感慨 你从鸭绿江畔、渤海之滨走来 带着气象人的豪迈 你从辽北粮仓走来 带着五谷丰登的喜悦 你从辽西大地走来 带着家乡父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因子影响。通过REOF方法可将全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辽西地区,Ⅱ辽北、辽西北地区,Ⅲ辽中、辽东地区和Ⅳ辽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凉风徐徐,拂去盛夏炎暑,秋叶丹丹,装点辽北山色。是斯时也,人们登高远眺,极目辽河两岸;辽阔无垠的沃野一片金黄;是斯时也,龙首山披上了宛如红霞般的红叶,殷丹奇秀;是斯时也,人们依偎提携,前呼后应,从中门、北门拥向山来,享受  相似文献   

6.
我省地域辽阔,气候温和,果树资源丰富,“辽南苹果、辽西梨,辽北山楂、辽东栗,城郊葡萄和草梅”闻名省内外.其中苹果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和换汇率,在全国占较大比重,对农业翻番、增加收入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省内各地区发展果树的积极  相似文献   

7.
1 气候变化背景及辽北千年气候变化 地球形成至今曾发生过震旦、上古生代两大冰期和第四纪冰期。中国从1万年前始处在间冰期.以6000~3000年前气候最温和。到2500年前雪线从1400m降至500~600m,气候转冷而潮湿。商周时代夏季雨量较丰沛,温度可  相似文献   

8.
灯节刚过,楼前琼枝玉立,连日来萦回脑际,勾引起我对往事的缕缕的情思。雪花,纷纷扬扬,轻如飞絮,飘洒到辽北的山山岭岭、城乡沃野,刚刚投入大地的怀抱,遂被那温暖的身躯融化,而当你清晨凭窗凝望,却是银装素裹,一派晶莹闪烁,大地、屋舍铺满了银白。此时啊,此时...  相似文献   

9.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区划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71—2006年沈阳、大连和朝阳太阳辐射观测站历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实测资料,应用统计方法计算辽宁无辐射观测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进而了解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西和沿海地区及长山群岛太阳能资源较好,辽北次之,东部山区较差;春夏季较好,秋冬季较差,5月最好,12月最差。太阳能资源历年变化相对平稳,各年代呈小幅度波动,其中20世纪80年代偏小、90年代偏大,近几年回落。根据各地太阳总辐射年总量,将太阳能资源定为4级评估指标,并将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划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和贫乏4个区域。  相似文献   

11.
1997年辽宁省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t积温,辽北及东部山区偏多174~234℃·d其余大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多245~390t·d;总目照时数接近常年。但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春旱连夏旱,严重影响了全省玉米的播种、出苗以及此后各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除前期底墒较好的地区正常播种外,其他地区的播种期普遍较常年偏晚20d左右,导致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较常年偏晚且生长发育参差不齐。由于玉米生长、发育状况不良,抗御不利气象条件的能力较差,病害、虫害发生较多,夏末部分地区又受到了暴雨、大风等…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是水生态和水资源综合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分析调查辽河流域辽北地区典型流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结果,建立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指标体系,对辽宁省辽河流域内清河、汎河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结果表明:清河流域可分为7个水生态功能三级区,汎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三级区,水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共划分为5类: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栖息地维持功能,产品提供与农业生产功能,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蓄功能,人居保障与城市发展功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功能。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实施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宁农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辽宁5—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0—50 cm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以辽东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辽西地区最小;30 cm以上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辽北地区大于辽南地区,而30cm以下则相反;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其他层次差异较大,40 cm和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最接近,30 cm有可能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分界层;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他层次亦差异明显,存在3个高值中心,分别为辽西西部、中部和辽东地区。10—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低值分布在辽西东部和沈阳北部地区,高值中心分布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玉米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研究玉米低温冷害与霜冻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风险评估,对防御与温度有关的灾害和保证玉米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利用1961—2010年辽宁省49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及玉米观测资料,对玉米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进行选取与量化,从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方面对灾害的发生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玉米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及区划。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西丰和昌图东部地区,中风险区主要位于辽北和辽东大部地区,其他大部地区则为低风险区或次低风险区。辽宁省玉米霜冻灾害的次高和中等风险区位于建平、西丰及抚顺的清原与新宾地区,低风险区位于环渤海一带及辽南地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对辽宁地区玉米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资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2011-2050年B2气候情景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资源增多趋势不显著,但在2031-2040年达到峰值;生长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与辐射资源变化呈相反位相,减幅从西向东依次增大,辽东大部地区减幅达20 mm/10a以上。不同年代降水多寡将对洪涝和干旱事件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大于等于10 ℃积温呈极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地区增幅在100 (℃·d)/10a。辽西东部和辽北西部地区初霜日显著延后1-3 d,辽宁北部和辽东部分地区终霜日显著提前1-2 d。初霜日的延后和终霜日的提前使得无霜期延长,说明辽宁地区未来40 a热量资源明显增多,这将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区夏季高温极值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2006年辽宁地区夏季23站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应用EOF方法对高温极值样本进行分解,研究辽宁极端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区域整体一致的特征,中心区位于辽西北、辽北,第二、三特征向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西部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特征。普查了前3个时间系数与前期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认为前3个时间系数的显著影响因子是不同的。采用CSC准则确定最优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各时间系数的回归统计模型,并对高温极值历史拟合序列进行回报检验和预测检验。回报结果表明,各站的历史拟合率都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拟合率在辽西地区较差。各年的历史拟合率极不均衡,多数年份较为稳定,但个别年份拟合率较低。未来3 a试验性预测效果逐年下降,模型对未来1 a预测能力较好,可以作为业务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4—2016年辽宁省冬季高速公路事故记录,将多要素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与事故数据按照日期进行匹配,分析气象条件引发高速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挖掘分析首先利用两步聚类方法确定辽宁地区冬季天气类型数量,再通过K-means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聚类处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不同天气类型搭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类模型,并分析模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结果表明:受气象条件影响的高速事故数量辽南地区最多,其次是辽西地区,辽东、辽北地区占比较低。辽宁冬季天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根据气象要素数据结构总结出的天气特征分别为:当日出现降水、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潮湿回暖。有明显降水特征天气类型的事故率超过七成,降温、升温天气类型的事故率在两成左右。随机森林方法对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两种天气类型的分类精度更高,模型泛化能力也更好。4种天气类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有明显差异,最高地温要素在事故高发天气类型中特征重要性排第1位,在潮湿回暖天气类型排第3位,对于冬季辽宁地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高于其他要素。  相似文献   

18.
夏日晚情     
火热的骄阳渐渐隐去,夏日的黄昏,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习习凉意。落日的余辉,映射天穹。霞光掠影,绚丽多姿。高低错落的楼台亭阁,在柔光中更显得凝重而神秘。缓变的天光,给地上的世界抹上了一道红黄斑斓的油彩。气象大院中,楼房错节,环路弯绕。松柏玉立,杨柳繁茂。绿草葳蕤,水池倒映。繁花放蕾,青藤缠绕。群鸽翱翔,虫雀鸣跳。日间被晒得蔫头搭脑的花草树木,在晚风的轻吻下,似从昏睡中苏醒,枝叶摇曳,花蕊飘香。好一处盛夏乘凉的佳境!这宽敞秀丽的院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活动的好去处。黄昏中,只见男女…  相似文献   

19.
雪儿醒了     
雪儿醒了 ,变成冬的睡衣。谢绝秋的挽留 ,为来年奉献一份新喜。雪儿醒了 ,化作漫天飞絮。飞入大江结玉带 ,落在高山织羽衣。雪儿醒了 ,飞过森林草地。投入大地怀抱 ,溶进河流小溪。传来祥和喜讯 ,播下收割希冀。润物 ,是你醒来的心愿 ,无声 ,是你离去的美丽。雪儿醒了@张文喜  相似文献   

20.
谈“秋”     
十月,秋意忽然变浓了。秋天是夏天转变到冬天的过渡季节。这时,大自然随着季节变化不断地变换着它的景色和情调。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不冷不热,十分宜人。人们常用“秋高气爽”的词句来赞美它。但是,秋天的到来,使南方的暖空气退却,而北方的冷空气却乘虚而入。“白露”过后,阵阵北风吹来,驱散了暑气,空气中的水分大量减少,使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人也顿感清新凉爽。冷空气不仅带来了一次次寒风,有时还带来阵阵雨水,使一些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经受不住气温变化的影响而停止了繁殖,甚至于死亡。因此,常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