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攀西地区受印度板块挤压欧亚板块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深浅源地震分布不均。为研究攀西地区地震波能量的衰减情况,陈运泰等曾用天然地震研究了该地区地壳的平均Q值,在巧家和石棉地区,Q值分别为620和560,地壳中介质的品质因数Q偏低。本文则用爆炸地震观测资料,对该区的华坪-永胜地区和会理-会东地区的Q值做了计算,并讨论了Q值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地震P波波谱测定了长江三峡及周缘地区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和震源参数。该区Q值约在40-80之间,平均应力降约7.4bar,属低Q值、低应力降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介质存在的低Q值普遍现象提供了又一佐证。本文同时讨论了该区各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山余震的尾波 Q 值研究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勇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2,14(3):309-315
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区的区域衰减特性,利用 Aki(1969)的单次散射理论,分析了滦县地区的尾波 Q 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对于尾波的起始点,我们分别取1.5倍和2倍的 S 波到时进行了计算.两种取法都有强烈的 Q 值随频率的变化.在 Q=Q0(f/f0)的假定下,第一种情况 Q0分布在16-49之间,均值为28;值分布在1.04-1.51之间,均值为1.22.第二种情况 Q0在15——59之间,均值为34;值分布在0.96-1.43之间,均值为1.16.把第二种情况的关系绘入 Sato(1994)的 S 波和 S 尾波的 Q 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中去,符合较好.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的结果,发现数据的离散不仅与所研究的地区有关,而且不同的尾波持续时间对结果亦有很大影响.我们发现低 Q0值对应于高值和较短的震中距,高 Q0值对应于低值和较长的震中距.这是 Q 值的深度依赖关系和频率依赖关系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 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 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兰州有线传输台网的资料,首先用两次地震的频谱比确定了景泰地区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其形式为ω~(-2),然后用试错法测得了景泰地区的Q_p、Q_(?)值。研究发现,1990年10月20日景泰地震前,从1988年开始,其震中至各台站间所有路径上介质的Q_p、Q_3值皆明显高于震后并高于参考值(1984—1985年介质的Q值)。本文还将景泰地区Q值与我国其它地区Q值进行了对比,最后用组合模式从理论上讨论了景泰地区Q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梁劳  林美 《地震学报》1988,10(2):124-136
本文根据AKi单次逆向散射的尾波理论,应用Herrmann等人推广了的尾波理论模式,并假设Q与频率相关,计算了58-1,63-B和DSL-1三种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优势频率、尾波形状和尾波斜率作为t*函数的理论曲线,并利用库区四个台58-1仪器记录的新丰江库区的地震资料,用S-t*和C-t*两种方法,估算了新丰江水库区频率约为1.0Hz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得到Q0值在170——300之间,平均为23038;频率相关系数为0.0——0.2。Q0的平面分布表明,近坝峡谷区具有最低的Q0值。与其他地区对比后认为,库区属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 文中还对尾波Q值的估测方法等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尾波Q0计算结果较为集中的四个区域分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江苏四个区域的Q值与频率的特征关系。苏南至长江口和茅山断裂带附近为江苏的高Q值地区,苏中至沿岸为江苏的低Q值地区,苏北连云港及附近处于Q值中等水平地区。对照江苏四个Q值不同分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分析,Q值、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较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尾波Q0计算结果较为集中的四个区域分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江苏四个区域的Q值与频率的特征关系。苏南至长江口和茅山断裂带附近为江苏的高Q值地区,苏中至沿岸为低Q值地区,苏北连云港及附近处于Q值中等水平地区。对照江苏四个Q值不同分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分析,Q值、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近年甘肃地区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甘肃地区S波的非弹性衰减Q值,分别得到甘肃西部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37.4f~(0.6259);祁连山中段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748.6f~(0.2083);甘东南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09.3f~(0.3263)。从分区Q值研究结果看,各分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了Q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与甘肃地区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速度结构及热活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性有较好的一致性,活动强烈、高热活动、低速区为相对低Q值区,地震波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1.
12.
甘肃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利用新建"十五"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记录到的甘肃地区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甘肃地区S波的非弹性衰减Q值,得到甘肃东南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74.0f0.3084;祁连山中东段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693.6f0.2865。从分区Q值研究结果看,各分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了Q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与甘肃地区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速度结构及热活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性有较好的一致性,活动强烈、高热活动以及低速区为相对低Q值区,地震波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的测量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9~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3.0级的地震事件,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Q=Q0fη, Q0是1Hz的Q值,η是Q值与频率相关系数),进而获得该地区Q0和η的空间分布. 测量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Lg尾波Q0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与该地区地壳的速度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与该地区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的一致性,即传播路径位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隆起区为高Q0值分布;传播路径位于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等平原区表现为低Q0值;传播路径位于隆起区和坳陷区二者之间,其Q0值也介于二者之间,说明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没有很大的阶跃式变化而使波导遭到破坏,Lg尾波Q0值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介质滞弹性的固有衰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Sato模型对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海阔  朱新运  贺永忠  张立恒 《地震》2011,31(1):118-126
本文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2009年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121次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宁夏及邻区平均尾波Q值,并拟合了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宁夏及邻区Q值较低,对频率f依赖性较高. 结合研究区同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小震密集区:吉兰泰...  相似文献   

15.
选取重庆数字地震台网2010年1月—2016年12月记录的巫山地区ML≥2.0地震波形资料,利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重庆巫山地区介质品质因子Q值。结果显示,介质品质因子Q( f )与频率f的关系为Q( f )=175.7f 0.75,巫山地区的Q值高于邻区(巴东和湖北地区)。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区域构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Through applying the energy-flux model to teleseismic P-wave data, seismological scattering Q and intrinsic Q for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southwestern China are estimated separately. The results exemplify the frequency-dependent Q values in the seismic frequency band. The scattering Q is heavily frequency-dependent and reaches a minimum at ~1.5 Hz. The intrinsic Q is nearly invariant for frequencies above 2 Hz and rapidly increases at lower frequencies. A major advantage of the energy-flux model is that it is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requires no geometrical spreading correction. The results are good counterexamples against the claim of a frequency-independent seismological Q.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0地震成像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56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值数据(Q0是1Hz的Q值),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与地质构造明显相关,块隆区具有较高的Q0值,例如,燕山造山带、太行山块隆、鲁西隆起;华北平原区表现为低Q0值分布,例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二者界限分明.结合研究区内的大地热值分布研究表明,低Q0值区大都处于高热流区,这可能是地壳内热物质的活动有关.虽然华北地区Lg尾波Q0值高、低分区明显,但是,从总体上应该属于低Q0值异常区,也就是说,该区的地壳是高地震波衰减区,这可能是该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使地壳减薄,热物质上升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安徽省蒙城区域数字地震台1999年12月30日记录震中距35 km,M_S 4.1地震波形资料计算蒙城地震台周边半径约55 km范围内区域地球介质不同频率的Q值,发现0.5—20 Hz频率范围内,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_c=Q_0f~η,Q_0为1 Hz时的Q值,即Q_c=27.04f~(0.9952±0.0004),其中Q值在13—533范围内,平均值为273,η值在0.9952±0.004。结果表明,蒙城地震台附近范围内Q值具有较强的频域依赖性,与他人研究求得的Q作比较,平均值结果接近该Q值可以较好反映当地地球介质的品质因子;给出当地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平均自由程为15 km,探讨介质的品质因子Q(Q_c)值的物理意义及应用,对研究本地区的地震活动习性及震后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及周边地区Lg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昆明台1990~2000年间大于4.0级的地震宽频记录资料,以及分布在云南境内的23个昆明数字化台网1999~2000年的资料,使用单台叠加谱比方法处理了280个Lg尾波信号. 在假定Lg尾波Q与频率f有Q =Q0fη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射线1Hz时的Q值及频率相关因子η. 在此基础上,运用反投影技术反演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0.5°×0.5°网格内的Q0和η的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云南及周边地区的Q0在150~300之间变化,滇东地区的Q0明显高于滇西地区;η的变化范围在0.3~0.8之间,绝大部分地区η的变化范围为0.5~0.6.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ally active belts are most directly related to deep crustal faults. Therefore, studying geometrical spreading and physical state of medium of deep crustal faults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subject in earthquake science. It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eep structural background and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strong earthquakes, but also of great help to 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