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关峰  李红等 《地球科学》2001,26(6):638-642
采用适用于上海饱和软土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模型,研制了三维有限元软件。应用该软件对软土地基上填土桥坡的工后沉降进行了三维有限元研究,并将计算值与实测结果作了比较,认为软土路基的蠕变效应是造成桥坡工后沉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考虑固结历史的结构性软土路基沉降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叶冠林  徐永福  孙德安 《岩土力学》2018,39(3):1037-1046
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结构性海相软土,给公路运营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通过研究某高速公路江苏段,提出了基于Shanghai软土本构模型,利用现有路基下软土的固结试验结果反推施工前原状土本构参数取值的方法。通过水-土耦合有限元程序模拟路基长期沉降,分析了土层结构性、渗透性、软土层厚度对路基沉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初始结构性越强,加载阶段孔隙累积值越大,施工沉降越大;工后土体结构性变化越大,土层压缩越明显。土体渗透性影响路基沉降,渗透性越小,累积孔压越大,沉降时间越长,总沉降量与工后沉降占比越大。软土层厚度影响路基沉降发展,土层越厚,路基最终沉降越大,沉降稳定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何宁  关秉洪  娄炎  吴毅  苏辉 《岩土力学》2006,27(Z2):86-90
利用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对保国寺旅游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分析。 对比该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测成果,应用最小二乘法准则计算公路软土地基土性参数;根据所介绍的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出该公路9个典型断面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4.
围涂工程的海堤直接坐落在软土地基上,致使地基土受到挤淤、排水固结,产生了较大的沉降量。当前计算海堤沉降基本上按照规范规定以分层沉降总和法为主,辅以软土修正系数,对工后沉降要求结合固结计算和类似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对不同的设计人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计算误差。如何准确判断海积软土在海堤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往往是堤防建造和围海造地等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海积软土的变形特性,在室内试验和实测沉降的基础上,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实际的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的模拟,认为采用粘性土弹塑性模型对堤坝沉降变形进行平面应变情况的模拟,沉降模拟跟实测比较接近,并能很好地模拟工后沉降,能解决由经验判断产生的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效地基固结系数法,对京珠高速公路东西湖段软土地基,进行了比奥固结平面有限元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计算结果为选择地基处理措施和确定道面施工时间提供了依据,保证了竣工后该路段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考虑侧向变形的路堤沉降一维法计算修正系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软土路基中三维固结效应以及路堤的应力重分布产生的水平推力,引起的侧向变形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别给出了一般粘性土和软土的沉降修正系数式子,它们是在路堤高度及路基土体孔隙比之间直接建模的,主要适用于均质或近似均质的路基。实例计算表明:经过修正后,沉降一维计算结果基本上可考虑到土体的侧向变形,且修正后的沉降比较接近实测值,在工程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土沟壑高填方工后沉降变形规律,选取最大填筑厚度38 m典型黄土沟壑高填方场地,设计立体的沉降监测方案,对工后的地表沉降以及原始地基沉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不同原始路基坡型在工后12个月时间里地表沉降和原始地基沉降发展的规律,取得以下结论:黄土沟壑高填方在不同位置工后沉降的组成不同,填筑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工后沉降与填筑体厚度有直接关系,原始坡形陡的位置工后沉降量较大,并通过拟合得出填筑体自身工后沉降发展曲线,为黄土地区高填方场地的变形规律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孙彦峰  骆瑞萍  陈保国 《探矿工程》2009,36(5):56-58,65
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时效性变化规律。通过无桩无筋、无桩加筋、竖向桩体及水平加筋联合使用3种情况对比研究,分析了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路堤水平位移、沉降和工后沉降、筋材最大拉力及桩体荷载分担比随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春原  朱楠  赵献辉  王文静 《岩土力学》2015,36(Z1):310-314
依托高速公路试验段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现场试验,根据实际路基情况建立离心模型,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湖泊相软土地基进行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在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联合作用下软土路基的沉降规律,并将试验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两者沉降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湖泊相软土路基,地基土在工期内的沉降占总沉降87%以上,加固效果明显;用该方法加固后软基的工后沉降发展缓慢,两年内工后沉降最多为2.5 cm,路堤断面沉降差不超过5 mm,不会影响公路正常使用;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值沉降趋势基本相同,但由于现场试验条件及离心试验误差影响,导致两者沉降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建勇  高大钊  黄绍铭 《岩土力学》2004,25(Z2):351-356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在上海软土地区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简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了桩土及其承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分析,得到了若干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Red clay is highly silty clay with red and yellowcolors, formed by the weathering and laterization ocarbonate rocks in hot and wet climate condition(Wiesner, 1999; The Committee of the Handbook oGeological Engineering, 1993). Guigang in Guangxis in a low latitude, sub tropical climate, so its sum mer is long and its winter is short, and heat and pre cipitation are profuse. Carbonate rocks are wideldistributed. Given such a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weathering conditions, …  相似文献   

12.
强夯-降水联合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周健  曹宇  贾敏才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03,24(3):376-380
针对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时超静孔压消散难和易出现“橡皮土”的问题,提出将强夯和井点降水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井点降水技术来加速夯后超静孔压的消散和软土固结,并结合上海市某集装箱堆场工程中土部为吹填细砂、下部为饱和软粘土的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对加固过程以及加固后的土体变形、超静孔压变化、工艺参数、加固效果和加固后土体的时间效应以及强夯的加固机理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强夯和井点降水技术的合理结合进一步拓宽了井点降水和强夯法的应用范围,为我国沿海地区广为分布的软土地基的加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settlement of soft clay reinforced with stone columns.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15-noded triangular elements with PLAXIS. A draine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Mohr?CCoulomb??s criterion for soft clay, stones, and sand. The stress due to column install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one column and soft clay, interface elements have been used. The settlement ratio (SR) of the soil has been estimated using the equivalent secant modulu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numerical analysis were highligh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the SR decrease with compaction surrounding soft soil, but decrease of SR is mainly due to a stiffer column material in soft clay.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分别针对典型软基尾黏土尾矿库及加高扩容后的尾矿库开展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重点探究了加速度分布规律、软土及尾矿内部孔压变化规律以及“软基?库内尾矿?尾矿坝”系统的变形规律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软基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较为微弱,而坝体加速度沿高程逐渐放大,高层子坝加速度响应最为强烈,加高扩容后的现坝顶加速度响应可达原坝顶的2.2倍;地震作用下软土与库内尾矿内部均会产生一定的孔压增量,但未达到液化状态。地震动强度、软基及库内尾矿的固结状态对尾矿库的变形模式影响较大。当固结不充分时,在强震作用下易发生尾矿的水平滑移,进而造成坝顶及下游软土隆起。在固结较为充分且地震动强度较弱的情况下,变形模式以震陷为主。该试验成果将为此类尾矿库的动力稳定分析及抗震加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柳伟  王军  蔡袁强 《岩土力学》2011,32(6):1731-1735
实际工程的边坡、斜坡以及挡土结构中的土体都存在一个初始剪应力的作用。在初始剪应力的作用下土体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变。然而,原始Iwan模型难以考虑这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软化模型引入Iwan串联模型中考虑循环软化的影响,同时再串联一理想刚塑性元件,模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变;最后,结合Masing准则对软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将修正的Iwan模型用于软土层的一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当场地存在初始剪应力且受到强震时,土体模型需考虑这种因素的影响,否则可能低估速度及加速度幅值,也会低估最大剪应变幅值  相似文献   

16.
孟庆山  汪稔  王吉利 《岩土力学》2004,25(Z2):482-486
介绍了利用重锤夯实法加固表层填土与排水固结法加固深层软土联合处理库内层状软土地基的方法,在填土静荷载和塑料排水板作用下淤泥质软土很快完成主固结沉降,重锤夯实法使表层填土受到动力压密,软土和填土强度得以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排水固结过程中填土层的单位沉降量远小于淤泥质软土,重锤夯实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可以达到地表下3.5 m,影响深度可达6.0 m.联合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层状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红黏土是碳酸盐岩在湿热环境下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性土,孔隙大、含水量高,而其结构性强且存在上硬下软的成层分布特征,上部为坚硬、硬塑状态,下部为软塑、流塑状态。水泥搅拌法因其有加固效果好、造价低、工期短、污染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处理软弱红黏土。近年来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不断恶化,造成大面积红黏土被有机质污染,严重影响地基的强度,但是研究表明合理使用外加剂可以改善被有机质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文从外加剂掺量和类型对抗剪强度、压缩系数、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方面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得出外掺剂种类和掺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耐火材料用结合粘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耐火材料用粘土由软质及半软质(古生代)耐火粘土原矿向(新生代)球粘土原矿及水洗或深加工的球粘土、高岭土及(古生代)耐火粘土发展。目前国内以广西南宁地区球粘土为最好的耐火材料用结合粘土。  相似文献   

19.
Stone columns (or granular pil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for ground improveme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mprovement in soft clay by stone columns.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tone columns in soft clay. A draine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Mohr–Coulomb’s criterion for soft clay, stones, and sand. The interface elements were us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one column and soft clay. Analyses and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equivalent parameters of soil/columns system. The bearing capacity ratio (BCR) of the soil has been estimated for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soil.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values of BCR for homogeneous soil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heterogeneous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