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善皆  Britz.  S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179-186
利用作者1996年提出的爆发主入模型,分析了1991-1993年期间观测到的PKS0528+134的两个毫米波-射电大爆发,把理论的流量变化线性和12个频率(从230GHz到2.3GHz)上的预测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在相当宽阔的频率范围( ̄50:1)内观测到的流量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90年7月30日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00GHz、2.84GHz和4.00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2]所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进行了分析,对在1.42GHz、2.00GHz、2.84GHz三个波段上观测到的大量尖峰辐射(ms—spikes)作了关于寿命和强度的统计,最后,针对本次爆发中的ms—spikes的特点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使用澳大利亚致密阵(ATCA)在1.4GHz上观测一个极 度的IRAS星系样本。在这个样本所包括的37个IRAS星系中,探测到19个源的射 电发射 ,获得了它们的射电参数,如峰值位置,射电流量等。该样本的射电功率范围在22.9〈logP1.4G(W/Hz)〈23.8,本文给出了观测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13GHz,2.84GHz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同步观测系统”在1990.1 ̄1994.1期间,观测到5个具有短时标漂移结构的射电爆发事件,也就是微波Ⅲ型爆发。本文从中选取较典型的1991年3月13日事件,对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持续时间,衰减时间)作了分析,并与米波,分米波和微波段其它观测结果作了一些比较,以求对长厘米 ̄短分米波段(微波低端)Ⅲ型爆  相似文献   

5.
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13GHz,2.84GHz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同步观测系统”在1990.1~1994.1期间,观测到5个具有短时标漂移结构的射电爆发事件,也就是微波Ⅲ型爆发。本文从中选取较典型的1991年3月13日事件,对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持续时间,衰减时间)作了分析,并与米波,分米波和微波段其它观测结果作了一些比较,以求对长厘米~短分米波段(微波低端)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对爆发的物理参数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6.
李小聪  Wegner  R 《天体物理学报》1995,15(4):313-322
本文讨论BLO0716+714中观测到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IDV)的相关性及可能的解释。详细的分析表明,这种相关性有三个特点:(1)光学变化和5GHz射电变化呈反相关,即光学极大和5GHz射电极小相对应,反之亦然;(2)光学变化和射电频谱指数α5^8.3的变化相关,具体地说,光学的增强和极大都与射电频谱反转频率向高频的位移有关;(3)光学和射电都有 ̄1天的准周期变化,特别是射电频谱指数α5^8.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2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II区复合体G18.2—0.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的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II区辐射中分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外台站在2695MHz,4750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α)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1—3)×102cm-3间.此外通过对G18.2—0.3复合体子源IRAS资料的分析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与该HII区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量、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500μ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2×104—105L间.它表明与G18.2—0.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II区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堆积”形成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北京天文台 2.6—3.8 GHz频谱仪的观测资料,找到 11个微波尖峰辐射事件.尖峰一般具有数十毫秒的寿命,数百个sfu的流量密度和数十至数百MHz的带宽,这与以前的报道类似.尖峰的偏振度各式各样,有的尖峰还有数千MHz/s的频率漂移.某些尖峰在二个偏振态之间有8毫秒的时间延迟(最大延迟可达16毫秒).另外,还发现了尖峰的偏振度随频率剧烈变化的偏振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晓娟 《天文学报》1997,38(1):25-33
云南天文台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1.42GHz,2.84GHz,4.00GHz)于1988年12月16日观测到一次特大微波IV型爆发。爆发从世界时08^h31^m结束。在70分钟的持续期内,爆发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现出12.5分钟的长周期振荡和1.2分钟的短周期振荡。其中两个频率上出现了丰富的快速精细结构。根据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位形,本文提出振荡是MHD调制磁流管的磁场强度产生的,爆发是高能电子在磁  相似文献   

10.
周树荣 《天文学报》1996,37(1):60-67
本文介绍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太阳射电观测流量的归算方法,即对观测的太阳天线温度值作天线功率方向图K因子的修正,即可得到太阳射电流量值.文中推导了不同温度分布模型下的K因子表达式,并计算了日面宁静太阳流量值和部分射电源的SVC辐射流量值.对日面宁静区的射电辐射而言,因K的年变化(0.0236—0.0252)不大,因此按其平均值0.0244可计算出22GHz频率上宁静太阳流量s。=0.15Ta。(以sfu为单位,Ta。是宁静区辐射的太阳天线温度),相应的宁静太阳温度为10100土300K.1990年7月2日源区的SVC辐射计算结果表明:日面源区的SVC辐射总和为20sfu,约占日面总辐射的2.4%.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脉冲星PSR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4要比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12.
本探讨脉冲星PS4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天文台1 .02 .0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从1994 年开始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太阳射电爆发171 个,2 .63 .8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1996 年9 月投入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146 个太阳射电爆发。1998 年4 月15 日太阳射电爆发同时在这两台频谱仪上记录到。这个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显示了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发现了微波Ⅲ型爆发对群,并存在着丰富的快速活动现象。取得了高时间分辨率、高质量的动态谱资料,为研究耀斑各种尺度的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2月16日世界时08h31min至09h41min,云南天文台PhoenixI日冕射电频谱仪(1.42GHz,2.84GHz,4.00GHz)收到一个罕见的微波Ⅳ型大爆发,爆发从米波Ⅳ型一直延伸到微波Ⅳ型,持续时间长,爆发强度大,爆发型别复杂。前后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现出1.2min和1.25min的短周期和长周期振荡。在其中的两个频段上叠加有丰富的Spike辐射,根据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位形,我们采用磁俘获模型,计算了源区的有效温度,源区磁场随高度的变化,并算出了峰值频率在8.89GHz,其结果表明爆发是高能电子被磁场俘获,做回旋同步辐射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一个含有丰富快速精细结构的射电大爆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1990年7月30日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2」所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进行了分析,对在1.42GHz,2.00GHz,2.84GHz三个波段上观测到的大量尖峰辐射作了关于寿命和强度的统计,最后,针对本次爆发中的ms-spikes的特点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93年5月30日22GHz的缓变型射电事件的时间轮廓特征,以及在3GHz、10GHz频率上没有对应射电事件的观测特征等,可用Matzler的热模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以类星体0917+624中1989年5月观测到的IDV事件为实例,尝试提出一个4成分模型(1个稳定成分和 3个闪烁成分)以充分解释在 6 cm波长上观测到的偏振变化,包括流量和偏振流量的相关性和反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快速转化.对于 20 cm波长上观测到的偏振变化,3成分模型(1个稳定成分和3个闪烁成分)已足以解释全部现象.文中提出的闪烁模型在解释IDV事件的偏振变化方面改进了以前的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18.
1993年5月30日22GHz的缓变型射电事件的时间轮廓特征,以及在3GHz,10GHz频率上没有对应射电事件的观测特征等,可用Matzler的热模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BLO0716+714中观测到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IDV)的相关性及可能的解释。详细的分析表明,这种相关性有三个特点:(1)光学变化和5GHz射电变化呈反相关,即光学极大和5GHz射电极小相对应,反之亦然;(2)光学变化和射电频谱指数α_5 ̄(8.3)的变化相关,具体他说,光学的增强和极大都与射电频谱反转频率向高频的位移有关;(3)光学和射电都有~1天的准周期变化,特别是射电频谱指数α85·3的变化维持了大约7个准周期。上述相关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可以在相对论喷流的框架下作出解释。作者提出,这类现象可能与激波在磁约束的准周期振荡的相对论喷流中的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不同的发射波模以及偏振态(偏振度与偏振方向)的快速时变特征,对1993年10月2日07:44:34-0.7:44:52:99UT期间的太阳射电事件进行了证认,认为这是一个由两群、总数约为40个尖峰(spike0结构组成的罕见的宽带事件,它的总带宽〉300MHz、相对带宽〈5%,根据它们在2.545GHz,2.645GHz,2.695GHz和2.840GHz上的流量资料,首次对一些spike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