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台州湾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15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评价了表层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规律,探讨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85.4 ~ 167.6 ng/g,平均值为138.62 ng/g,总多环芳烃的最大值是椒江码头.表层沉积物中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占总多环芳烃的百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8 %,42.1 %, 33.3 %, 9.6 %和 7.2 %,三环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为532.7 ~ 1068.9,平均值为807.5,单组分菲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22.7,最小的是苯并(a)芘为2.7;台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煤污染,部分来源于石油烃类物质的直接污染.  相似文献   

2.
江锦花 《海洋通报》2007,26(4):85-90
研究了台州湾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15种多环芳烃(PAHs) 的浓度水平,评价了表层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规律,探讨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 PAHs 的浓度范围为85.4~167.6 ng / g,平均值为138.62 ng/g,总多环芳烃的最大值是椒江码头.表层沉积物中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占总多环芳烃的百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8 %,42.1 %,33.3 %,9.6 % 和 7.2 %,三环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为 532.7~1 068.9,平均值为 807.5,单组分菲的富集系数最高为 122.7,最小的是苯并(a) 芘为 2.7;台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煤污染,部分来源于石油烃类物质的直接污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1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出的13种优控多环芳烃(EPAs)进行同分异构体、甲基菲、GC—MS定量等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输入来源和污染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含量为2.1~374.8ng/g,平均值为33.1ng/g,多环芳烃总含量呈现出由近岸区向深海区递减的趋势,除最高值BG-60站位外,研究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水平为中—低;化合物组成上以3~4环为主,5~6环次之,从多环芳烃组成以及异构体和甲基菲比值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PAHs以燃烧来源为主,石油类产品和石油化工燃料燃烧贡献最大,煤、木材燃烧贡献次之;高含量的菲和4个高成熟度异常点证实石油烃PAHs污染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绿色石化项目运营前后的环境变化,于2018—2021年连续4年对项目所在地鱼山岛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PAHs含量为16.9~178.0μg·kg-1,平均值为75.9±24.0~102.6±41.4μg·kg-1,4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总体含量较低;各组分平均值为4环PAHs>5环PAHs>3环PAHs>6环PAHs>2环PAHs。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PAHs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调查海域PAHs来源相对稳定,年际差异较小,主要来源于石油、木柴、煤炭等燃烧产物的远距离迁移。依据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调查海域沉积物PAHs生态风险水平较低。绿色石化项目在建设期及投产期未引起邻近海域沉积物PAHs的增加,但随着项目持续运营,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东海表层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沉积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水体中溶解态多环芳烃(PAHs)含量为基础,引入颗粒相-水相间的物质吸附系数(Koc)计算悬浮颗粒物中PAHs有机碳归一化含量,结合陆架沉积物有机碳的年埋藏通量,估算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AHs沉积通量。结果显示:水体中溶解态的15种PAHs总含量为(701±392)ng/L,变化范围为412~1 032ng/L,PAHs组成以3环为主。计算得到的悬浮颗粒物中15种PAHs有机碳归一化含量为20~28μg/g,对应的PAHs沉积通量为150~210t/a。估算结果与实测沉积物中PAHs含量和沉积通量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实验室模拟实验获取的化合物Koc值适用于东海颗粒相-水相间的分配模型,证实悬浮颗粒物有机碳含量在控制PAHs两相分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该方法为海洋沉积物中PAHs沉积通量的估算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海近岸日照段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指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由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有机污染物。目前发现的大部分PAH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可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其毒性和持久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PAHs的疏水亲脂性使它们在水体中的含量较低,大部分被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吸附,并迅速进入沉积物中。沉积物中的PAHs还能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向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1-2]。  相似文献   

7.
利用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及快速溶剂萃取法对2007年9月南黄海中部海洋环境调查采集的31个调查站位的表层、30 m层、底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前处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结果显示:站位表层、30 m层和底层海水中总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7.77~233.39 ng·L-1,39.45~213.27 ng·L-1,15.76~202.55 ng·L-1;表层沉积物(干重)总PAHs的质量比为16.33~229.58 ng·g-1,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总PAHs的质量浓度为11.98~386.66 ng·L-1.间隙水的总PAHs普遍高于上覆水的,而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大于表层、30 m层及底层海水中的.经特征PAHs组分分析判定南黄海中部海水中PAHs的来源主要为石油及其产品,而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可能为高温燃烧后的矿物燃料残余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部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和生态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含量范围为88.5-347 n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海域。对辽东湾各站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进行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的采样站位可分为两类,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沉积物中部海域,另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受陆源污染较为严重的近岸海域。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为燃烧源和石油源的混合来源,其中燃烧源为主要来源。萘、苊、苊烯、菲、二苯并[a,h]蒽可能偶尔会引发有害生物效应;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为低致癌风险;辽东湾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和毒性污染水平高于辽东湾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GC-MS测定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采用低环与中高环PAHs的相对丰度以及同分异构体的比值方法,初步解析出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煤(工业燃煤、民用燃煤)、燃油(柴油燃烧、汽油燃烧)、焦化、柴油泄漏、木材燃烧等污染源.通过查阅文献获取上述污染源相关源成分谱,应用降解因子修正后的化学质量平衡模型(EPA CMB8.2)对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源(工业燃煤、民用燃煤)、柴油燃烧和柴油泄漏,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5.70%,15.05%和9.25%.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0月采集长江口及废黄河口51个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长江口及废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组成、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总PAHs的含量范围为4.23~292.39 ng/g,平均值含量为67.40 ng/g。研究区样品的PAHs含量呈现"北部低南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舟山群岛东部区域PAHs含量普遍偏高,长江口次之,废黄河口最低。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研究区域PAHs总体处于中低等污染水平。运用统计分析和特征比值法对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区域沉积物中PAHs主要是以4环、5环为主,来源分析显示PAHs的主要来源为各类燃烧源及石油源的混合来源。根据效应区间低/中值法(ERL/ERM)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废黄河口海域的潜在生态风险很小,但对生态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也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PAHs)主要存在于石油和燃料油以及煤中,通过地面径流、污水排放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后的废气随大气颗粒的沉降而进入海洋环境.由于PAHs具有强烈的致癌性质,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列为优先污染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海洋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来源等进行了研究[1~8].对PAHs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现场情况下,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受污染海岸带沉积物中的7种多环芳烃(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的解吸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7种PAHs)的解吸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7种PAHs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可以用二元模型模拟。文中并将所得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环形水槽研究了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释放过程,通过测定水相PAHs浓度考察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PAHs释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受水流流速影响很大,总体上∑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开始静水时的5.602 ug/L增加到流速为60 cm/s时的22.158 ug/L;各层∑PAHs浓度随流速增加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层和中层∑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的增加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流流速分别为20 cm/s和25 cm/s时,表层和中层最大浓度分别为1.816 ug/L和1.902 ug/L;底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物质随水流变化表现出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各层苊烯和蒽浓度随水流作用变化不大,萘、苊、菲、荧蒽、芘和屈随水流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沉积物再悬浮引起PAHs释放的同时伴随着沉积物对PAHs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13年5月采集吕泗渔场海域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该海域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吕泗渔场表层沉积物中优控的16种PAHs均有检出,PAHs的含量范围为31.5~109.6ng/g,平均值为54.5ng/g。PAHs的浓度整体上呈现由近岸到远海递减的趋势。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较,本研究区域的污染处于较低水平;通过特征组分比例确定吕泗渔场大部分站位表现为煤燃烧源、石油燃烧源的混合来源,LS13、LS14、LS15表现为以煤燃烧源为主的单一来源;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吕泗渔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的概率极小。  相似文献   

15.
潮滩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其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化、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密切相关。为了清晰认识河口潮滩时空变化特征,选取闽江口琅岐岛东侧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刻理解河口潮滩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组成总体以粉砂为主,砂和黏土含量呈现较大的时空差异;时间上,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2~7.4Φ,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大,冬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小,春季和秋季位于过渡期间。空间上,由西向东,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总体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粗颗粒组分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大。闽江口琅岐岛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其他河口、海湾及开放型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一致,是物源、水动力和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研究区水动力强度、植被覆盖和沉积物供应季节差异显著,引起潮滩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沉积物粒度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6.
利用GC-FID对厦门西港1998年7月采得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种多环芳烃总量分布范围为247-480ng/g,平均为367ng/g。与1993年的厦门港的分析结果相比较,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降低;同世界其他港口相比较,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厦门港PAHs污染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污染来源,表明其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油污染及燃料燃烧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河口潮滩受径潮流的共同作用,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其中大型人类工程往往对其短期地貌变化和沉积物特征产生巨大影响。2013年底至2014年5月,长江口崇明东滩北部开展大规模互花米草治理工程,本文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植被点云数据滤除算法、沉积物取样以及室内粒度分析等手段,对比了工程前后潮滩地貌与沉积物特征。研究发现:(1)完工后研究区域靠海及南侧区域出现明显冲刷,北侧虽出现淤积,但整个区域平均冲刷幅度仍达4 cm;(2)工程前研究区域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为29 μm,工程完工后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则增大到38 μm;(3)工程完工后沉积物靠海及南侧区域明显粗化,北侧沉积物则变细。结果表明,围垦工程会造成邻近潮滩大幅冲刷以及表层沉积物粗化,但潮滩不同区域地貌和沉积物特征对工程的响应仍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揭示尽管河口潮滩长期演变过程受流域来沙条件影响,但围垦工程等局部影响因素会短期内显著改变潮滩动力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连续两天采集厦门西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及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198.2-1061.6 ng·g-1,平均值为723.51 ng·g-1,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10个站位中X1、X2、X3、X6及M2站位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他站位以石油泄漏为主要来源.对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环境毒性相对较低,说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的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9.
据2001年7、10月2个航次对厦门西港水产养殖海区沉积物中16种优先监测的多环芳烃含量及3种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进行研究,并与厦门西港及其邦近海战非养殖区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养殖区沉积物中能检测出的多环芳烃以4~6环的为主,并且含量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在养殖海区的沉积物中检测出的苯并(b)焚蒽、吲哚芘和苯并(ghi)苝等没有最低安全值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将直接威胁养殖水质和生物的安全.3种多环芳烃(菲、焚蒽、苝)降解菌数量的最低值都出现在养殖海区,而这3种多环芳烃含量的最高值也均出现在养殖海区.在非养殖区的3个站位的沉积物中,这3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其降解菌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作者针对沿芹海域水产养殖区多环芳烃污染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生物修复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1999年8月首次采集大亚湾海域14个站位的次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可能的来源,并进行典型有机污染物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PAHs平均含量为10984±8461ng·L-1,变化范围为4228—29325ng·L-1;表层沉积物中PAHs平均含量为481±316ng·g-1,变化范围为115—1134ng·g-1;大亚湾海域PAHs含量比其它近岸海区相对较高。PAHs的组成在水体中以3环为主,在沉积物中以4环为主。菲/蒽和荧蒽/芘比值显示沉积物中PAHs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成岩作用的输入。PAHs在沉积物/水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72,变化范围为9—756。大亚湾海域水体PAHs污染严重而表层沉积物污染较轻,显示尚有较大量的PAHs输入。为保持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PAHs的监测,特别是生物体中PAHs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