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工作的深入和油气开发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商业化开采的前景逐渐明晰。自2013年开始,日本、中国相继进行了多次海域水合物试开采尝试,连续产气时间、累计产气量和日均产气量逐步获得提升。2020年中国率先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然而,以"降压"为核心理念的开采技术单井产气量瓶颈明显,制约了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进程,必须在已有技术方法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高效、安全、经济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专有技术体系。笔者梳理了近年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发领域内的新进展,分析了包括"原位分解采气"和"原位破碎抽取"两大开采框架指导下,多种开采技术的创新升级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技术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12):8-13
2011年11月18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勘探合同的签订,使我国继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获得了第二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的国际海底合同矿区。这是对我国大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为此,《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特别专访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金建才秘书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由浅海转向深水海域,深水井场调查是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此项工作,深水井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较浅水区相比有较大差异,难度较大。通过调研并结合以往浅水区井场调查经验,对深水井场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作了研究。针对深水海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因素复杂等特点,详细探讨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难点和调查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水下声学定位、深拖、水下机器人和深水地质取样等调查技术,以期为我国深水井场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广泛,介绍了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情况,阐述了目前硫化物矿区的申请和资源评价状况。综合研究表明,认识海底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提高对海底多金属矿集区的预测能力,可为我国在"区域"内的资源勘探提供支撑。加强海底热水矿床的三维结构分析,开展圈矿与矿床储量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地质模型,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两艘远洋科学勘探船近期将前往离我国海岸1万多公里的东北太平洋海域进行勘探,为我国下世纪寻找战略储备资源。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作为本世纪内4次大规模大洋勘探的一部分,这两艘勘探船将用半年的时间,利用国际先进的光学和声学探测器及6000米水下机器人,对1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海底热水矿床的研究简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海底热水矿床从研究到开采划分为5个阶段.根据全球同类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形势,结合我国的特点,建议尽早将工作重点从勘探期转移到圈矿阶段,寻找资源量大,开采成本低,回报率高的海底热水矿床,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报,同时建议积极研发海底热水矿床的圈矿与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8.
2016年5月和8月浒苔暴发前后,分别对日照近岸海域浒苔暴发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断面调查。两个航次中,硅藻都占据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的主导地位,在种类数上和细胞丰度值上都占了较大的比例。8月航次细胞丰度明显高于5月航次,这与调查海域的历次调查结果相一致。应用PRIMER软件中的单变量分析得到群落种数(S)、丰富度(d)、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aner index)(H′)和均匀度(J),从多样性指数分析可以看出,5月航次的生物多样性优于8月航次,5月航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都较均匀。两个航次中出现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引言深海锰结核和锰结壳及热浪多金属硫化物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海底潜在的矿产资源。美、苏、日、英、法、加、西德等国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争相开展了深海资源的调查,勘探和开发试验工作。为了有效地进行海底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开发,这些国家不断研制和更新各种调查和研究仪器和设备,进一步促进了调查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际深海矿产调查技  相似文献   

10.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8,(6):F0003-F000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5月19日下午3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4号远洋科学考察船驶离广州,奔赴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的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执行中国大洋协会下达的为期6个月的DY95-9航次勘探任务。我国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调查和勘探,且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大洋协会,从事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工作。1991年3月,联合国批准了中国大洋协会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获准了位于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的15万kmZ为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必须在1999年3月前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国际深海采矿的现状和中国现有国际海底区域矿区的情况,分析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矿区采矿存在缺少法律依据、尚未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尚有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即开展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深度合作,在制定"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中有所作为;加快对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工作,尽快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跟踪国际深海采矿行业进展,加快推进中国深海采矿系统的建造并尽快试开采;继续加大深海采矿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尽快形成深海采矿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的发展概况、测试技术方法,提出了我国今后研究和发展海域化探技术的基本思路,认为综合油气勘查是今后海域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10月 15— 17日在青岛府新大厦召开了“未来海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讨会” ,此次会议主办单位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此次会议的宗旨是 :了解世界各国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所实施的国家计划及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掌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模拟实验和评价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 ;总结调查研究经验 ,抓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 ;推进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模拟实验和资…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复合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之一。2005年之前主要以新生界为目的层,2005年之后,随着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提高以及勘探思路的转变,针对中生界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进展:(1)初步建立了一套深层二维地震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2)通过海陆对比和地震地层学分析,东海中生界分布广,具有"东海西陆"的古地理格局;(3)中生代盆地具有北东分带结构特征和3期演化;(4)中生界发育2套烃源岩和2套生储盖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海陆架中生代盆地油气调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针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底岩芯原位取样作业需求,结合大洋航次开展国际海底矿区调查和科学研究需要,开展了基于蛟龙号的深海小型岩芯原位取样装置概念规划和系统设计。在分析国内外搭载于潜水器上的深海小型钻机特点基础上,针对潜水器作业工况和技术难点,研究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底岩芯原位取样装置关键技术,分析计算了钻进压力、钻头转速和岩芯剪切扭矩等工作参数,完成了整机概念设计和操作工艺流程分析。为增加原位取芯作业能力和解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无配套岩石取芯作业工具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展海底精细勘探和原位取样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海港海域潮流、余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4—11月,我们在五号桩海区进行了三次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调查的范围是:北起桩古18,南至桩11,水深在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总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三次观测的日期是:第一航次自1986年4月11日—12日,第二航次自1986年7月5  相似文献   

20.
国际海底先驱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海底区域占世界海洋面积的65%,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最有可能进行商业开采的是大洋多金属结核,该资源分布于世界大洋底层,以太平洋分布最广,估计储量为17000亿吨,是一项巨大的战略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及其财团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展开勘察活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这一活动达到了高潮,采矿、冶炼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已具相当规模;进入80年代,一些国家已完成勘探目标区的圈定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采矿和选矿试验研究;估计21世纪20年代后即可进入商业性开采,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正在引起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