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提取280号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组合的信息,对岩心中浮游和底栖两大类有孔虫的分布、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特殊属种的生态及复合分异度、优势度进行分析计算,重塑了本区沉积相,为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古环境演化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  相似文献   

3.
对全球低氧区的分布、形成机制以及低氧区海水表层特征、海底地球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着重对全球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并与长江口底栖有孔虫特征相结合,讨论适合指示长江口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初步分析认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Bulimina marginata(具缘小泡虫)、Bolivina spp.(箭头虫诸种)、Florilus spp.(花朵虫诸种)、Ammonia spp.(卷转虫诸种)以及Bulliminella spp.(微泡虫诸种)为长江口低氧区的敏感种,具有低氧环境的指示意义,并可以作为古低氧事件研究的标志.但实际应用时应根据研究需要取合适的属种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年8月取自北黄海的3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以适应低温、低盐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胶结质壳底栖有孔虫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区。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通过将主因子代表的底栖有孔虫组合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对比印证,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北黄海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而温度和盐度则起到次要作用,该海区水深变化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对取自黄海西北部以及渤海东部研究区内的1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底栖有孔虫以适应低温、低盐环境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d'Orbigny)为主的组合1主要体现了温度和底质粒度的控制作用;Buccella frigida(Cushman)-Buccella tunicata(Ho,Hu et Wa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低温水团;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Cribrononion porisuturalis(Zhe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3体现了水深和盐度的控制作用;Eggerella advena(Cushman)-Proteonina atlantica(Cushman)-Haplophragmoides canariensis(d'Orbigny)为主的组合4受控于底质沉积物粒度变化;Elphidium advenum(Cushman)-Ammonia becarii(Linné)-Ammonia compressiuscula(Brady)为主的组合5受到温度、盐度以及底质沉积物粒度的综合影响。总之,研究区内底栖有孔虫的水深分带性特征不明显,而温度、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粒度对其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主要体现了渤海底层冷水团的控制;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受黄海暖流余脉与底质粒度的双重影响;Ammonia becarii var.-Ammonia aomoriensis组合主要受控于具低盐特性的渤海沿岸水团;Elphidium advenum-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要受底质类型的影响。总之,研究区内盐度、温度以及底质类型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水深分带性在这一海域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选取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的17954-2沉积柱状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变化的分析,并与该站位已有的有孔虫研究结果对比,获得该海区MIS 3时期海洋古生产力的变化记录.结果表明,柱状样中的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和指示生产力的底栖有孔虫属种(Bulimina aculeata,Uvigerina per...  相似文献   

8.
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第1~4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优势种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综合研究发现,楚科奇海区低的底栖有孔虫丰度主要受较高的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影响;楚科奇海台和阿尔法脊较高的底栖有孔虫丰度主要受到暖而咸的大西洋中层水的影响;受碳酸钙溶解作用影响的门捷列夫深海平原和加拿大海盆底栖有孔虫丰度较低,并且水深3 597 m的站位出现了似瓷质壳的Pyrgo williamsoniQuinqueloculina orientalis,说明该区的CCD深度大于3 600 m。根据底栖有孔虫7个优势属种的百分含量分布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区域组合:南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峡组合以优势种Elphidium excavatumBuccella frigida为特征,可能反映受白令海陆架水影响的浅水环境;阿拉斯加沿岸-波弗特海组合以优势种Florilus scaphusElphidium albiumbilicatum为特征,可能反映受季节性海冰融化,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河流淡水输入的低盐环境;大西洋中层水组合以优势种Cassidulina laevigata为特征,可能反映高温高盐的大西洋中层水影响的环境;北极深层水组合以优势种Cibicides wuellerstorfi为特征,可能反映水深大于1 500 m低温高盐的北极深层水环境;门捷列夫深海平原组合以优势种Oridorsalis umbonatus为特征,可能反映低营养的底层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黄河改道是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源汇过程的特有现象,对包括南黄海在内的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南黄海YSL04柱的底栖有孔虫的分析,结合岩心粒度数据和放射性核素210Pb的年代标定,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南边缘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有孔虫对黄河改道事件的响应。研究表明:改道之前,研究区形成了相对细颗粒沉积,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均较低,以广盐的近岸浅水冷水属种为主,研究区受河流作用和黄河入海淡水的影响,水体盐度较低;改道之后,废黄河三角洲发生快速侵蚀,岸线后退,沉积颗粒变粗,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相对较高,有孔虫组合中喜冷、窄盐的陆架浅水种含量增加,研究区波浪作用增强,失去黄河淡水注入,但是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表现为研究区水体盐度升高而水体温度降低。该研究显示1855年黄河北归渤海对南黄海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珠江口外CJ14区块25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18种,其中玻璃壳质80种,瓷质壳质21种,胶结壳质17种。有孔虫丰度基本随水深变深而增大。为研究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底栖有孔虫含量进行Q型因子分析,并选取前4个主因子,分别对应4个有孔虫组合。它们总共解释了总方差的86.2%,基本上反映了沉积物中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水深和盐度是影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组合分布的控制因素,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主要影响有孔虫的含量;沉积速率主要影响有孔虫的丰度。  相似文献   

11.
对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壳体保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有孔虫12属23种,介形类16属19种。根据优势属种的分布及部分特殊种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识别出7个有孔虫组合和3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应用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岩性变化特征,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晚期,在ZK201-2钻孔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海相腹足类及双壳类生物碎片,判断是受到海水影响的河口湾沉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原有海相沉积暴露地表风化形成杂色黏土沉积层;冰后期首先出现河漫滩至滨海河湾相沉积,未发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约9cal.kaBP后开始进入潮汐河口湾至前三角洲沉积阶段,沉积速率较快,有孔虫和介形类以壳体保存较好的半咸水-浅海种为主,其丰度、分异度及属种组合变化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输砂影响频繁;至全新世中期7cal.kaBP前后珠江三角洲中部出现最大海侵,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值出现相对高值;全新世晚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研究区进入低速沉积阶段,依次发育河口沙坝、潮下带至滨海湿地、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期间发现多期风暴潮沉积,见大量异地分子。  相似文献   

12.
对1999年6月采自冲绳海槽北部的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属种多为中外陆架和上部陆坡常见底栖有孔虫,其中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在研究区域内广泛分布。底栖有孔虫群落明显受研究区水团的制约,该区底栖有孔虫Q型因子分析反映的4个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水团影响:组合1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Uvigerina sp.、Ammonia ketienziensis、Textularia pseudocarinata为主,代表陆架混合水团影响环境;组合2以Uvigerina peregrina、Beregrina、Bulimina mexicana、Bulimina submarginata、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黑潮暖流中层水影响下的环境;组合3以喜营养分子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代表冷涡沉积和上升流沉积区的环境;组合4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了对马暖流水团影响下的环境,其中水团的氧含量水平和营养状况是影响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的主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丰度从西往东依次出现两个丰度高值带,一个位于研究区西部100—140m水深的陆架区,另一个位于400—600m水深的上陆坡,后者可能反映了冲绳海槽大陆坡普遍发育的陆坡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13.
对珠江口13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68属106种,其中玻璃质壳48属65种,瓷质壳17属21种,胶结壳3属20种.有孔虫丰度、种数和分异度都基本表现为由河口向外海迅速增加.对有孔虫属种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前3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6.2%,根据有孔虫属种因子得分情况,将有孔虫划分为Amm...  相似文献   

14.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以Globiger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15.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令海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含少量浅水介形类,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歧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较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分别位于水深2000m和3800m处。  相似文献   

16.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同位素研究,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多个层位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均呈现一致的负偏碳同位素特征,但是,同层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偏程度要比底栖有孔虫大一个数量级。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对于甲烷渗漏作用有较好的共同响应。AOM作用对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可在重碳酸氢根通过局部环境的过饱和沉淀自生碳酸盐岩的同时,也能部分参与底栖有孔虫的成壳,两者在成因方面是耦合的。综合结合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特征可以避免单一载体易受后期成岩改造影响而掩盖甲烷渗漏活动的识别。  相似文献   

18.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Globige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