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给出了数字化地震记录P波初始部分平均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分析处理方法,研究了山西大同Mt=6.1级地震以及唐山Mt=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对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这一类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选用了张家口台记录的P波三分向的初动振幅,计算其出射角及方位角的大小。研究了1999年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对地震前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5月22日青海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分别分析漾濞震中500 km内12个地电场台数据、玛多震中500 km内8个地电场台数据,获知:(1)漾濞地震周围罗茨等8台优势方位角在震前出现了异常变化,弥渡等4台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盐源等7台相关系数在震前2~6个月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元谋、苴林等5台相关系数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2)玛多地震周围门源等4台方位角在震前出现了异常变化,都兰等4台方位角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门源等5台在玛多地震前2~6个月相关系数出现了大幅下降、变化范围明显变窄等现象,都兰、白水河、金银滩等3台优势方位角和相关系数都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3)两次地震分析中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和相关系数异常变化在时间上皆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MS7.4地震前是否存在地震电信号,本文利用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大武地电场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分析,获得了玛多地震前震中附近场地的岩体裂隙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本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八个地电场台站的岩体裂隙结构变化和该台记录到的以往震例中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武台新旧两套地电场数据的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在震前11个月出现了显著的同步偏转现象,其中大武旧台在震前两个月优势方位角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优势方位角出现同步快速偏转,最大偏转达到45°—90°;处于同一次级地块的甘孜台、玛曲台与大武台出现准同步异常现象,而其它次级地块上的台站均无异常出现,表明异常响应受到区域构造的影响。再结合大武台地电场使用该方法分析的以往震例表明:大武台的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在中强地震前具有较好的中短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计算地震初至波视出射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理论上证明了使用地震初至波位移、速度或加速度记录资料在时间域或频率域计算视出射角,使视出射角计算不受位移记录及时间域限制。在干扰信号频率段与有效信号频率段存在差异时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了视出射角计算,结果表明在频率域中得到的视出射角基本与理论值相符,与方位角无关;而在时间域中获得的视出射角与理论值波动很大。应用实际地震波记录资料计算了不同台站的视出射角,其结果同样表明在频率域中获得的视出射角比时间域视出射角更加稳定和可信。  相似文献   

6.
由于气枪阵列所激发的子波具有能量强,气泡比高等优点,因此,海上地震勘探大多采用气枪阵列进行激发。但是气枪阵列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加之海水虚反射的影响;致使气枪阵列子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效应,破坏了地震子波一致性,改变了反射振幅随入射角和方位角的函数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稳态反演的方向性反褶积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气枪阵列的空间配置和近场子波计算与方位角和出射角有关的远场子波。然后,基于速度模型计算不同时间地震反射在震源位置的出射角,构建方向性滤波算子。最后,采用非稳态反演方法将不同方向的地震子波整形为阵列正下方的远场子波,实现气枪阵列子波方向性反褶积处理。  相似文献   

7.
使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四川江油台、盐源台和成都台地电场数据进行计算,对方位角变化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和震例研究,发现:(1)江油台自2019年4月6日开始,3个测向出现显著异常变化,其中2个测向的优势方位角变化范围(Δα)逐渐缩小,1个测向的Δα范围增大;(2)盐源台自2021年8月1日开始,5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缩小;(3)成都台自2021年3月1日开始,5个测向的Δα范围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4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缩小,1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增大;(4)震例研究显示,台站优势方位角异常对台站周围25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个台站均呈现出优势方位角Δα范围变小的异常特征,且地震发生在异常出现后约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在研究区可能呈现出中长期的指示能力;(5)3个台站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反映了场地附近岩体裂隙的变化,即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台站附近岩体裂隙发育并呈现出有序排列的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来分析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地震波震相,主要是识别(?)、(?)震相到时。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首先对一次地震的数字化三分向记录计算其每一时刻(时间间隔为0.025秒)的出射角和方位角,然后对每一时刻的出射角和方位角计算其从属函数值,再进而确立上述两种从属函数的综合从属函数值,选择适当阈值,进行识别判断,即可得出(?)、(?)震相的到达时刻。文中给出了使用上述方法处理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1988—1990年间大同地区4次地震记录的实例。所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震相的到时,为计算机自动分析处理地震波资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地震前区域能量场的时间因子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我国大陆发生的30次6.0级以上地震前的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因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前,几个主要特征值所对应的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均出现了明显的突升或突降变化,显示出与未来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时间因子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1~3年,多数情况下小于2年,表现出异常的中短期特点;有些地震前异常出现时间小于3个月,显示出异常的短临性质.笔者认为,地震能量场时间因子可能是强地震前的一种有效的异常观测量和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掖MS 5.0级地震前,高台分量式钻孔应变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变化,排除供电、调零、气压等影响观测数据的干扰因素,研究发现该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利用离散小波分解、超限率、应变变化过程和方位角变化等分析方法提取异常,综合分析发现:NE分量和NW分量出现了破年变低值异常,NE分量较往年最低点达到-64745.46×10-8,超出同期2013—2018年年变均值54.38%,NW分量数据最低点达到最低值-65663.8×10-8,最大超出同期2013—2018年年变均值17.68%;求解(ε1,ε2,φ)后,半长轴ε2持续缓慢增大,半短轴ε1加速增大张力增强,达到最大值26814.1×10-8,后张力加速减小至6441.6×10-8,震后应力逐步恢复至同期均值大小.方位角φ出现大幅偏转;替换量的差分曲线、小波分解曲线、超限率曲线在4月至8月出现明显毛刺增加现象.地震前兆异常明显,异常信息可靠.  相似文献   

11.
山东苍山地震前,新沂地震台电阻率有明显的中短期异常与之很好地对应,并有进入临震异常的标志。分析了电阻率的变化与苍山地震的对应性及预报概况。  相似文献   

12.
孕震介质中地震波振幅特性的某些理论与实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孕震介质的理论模型,建立了两相介质中的力学关系和运动方程,论证了孕震介质中两类P波的性质,推导了多相层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反射和折射系数,讨论了参数选取办法並计算了孕震介质中的位移场。具体分析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振幅比变化的吋、空特性,尤其是临震异常特性。並从物理实质上对振幅比异常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何跟巧  常秋君 《内陆地震》1990,4(4):367-373
观测断层气体的动态,研究它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是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1990年青海茫崖6.7级地震、共和6.9级地震前,断层气Rn、Hg的异常变化特点是临震突变幅度大、异常反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14.
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归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我国地倾斜观测仪器设置的实情,推导出由任意两方向设置的倾斜仪观测资料计算地倾斜角及其倾斜方位角有的通用公式,以及归算至南北、东西方位的公式。用本文的公式对泰安台两种类型倾斜仪观测进行了归算,归算后其倾斜固体潮曲线同就变化,相关性明显增强。对大同-阳讥Ms-6.1地震前的倾斜异常资料也进行了归算,归算后异常也比较明显。最后,作用还对我国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归算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尔泰6.1级地震前的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6年3月13日新疆阿尔泰地区6.1级地震前富蕴、阿尔泰两台的地倾斜资料。结果表明资料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建台时间较早的富蕴台可获得趋势性异常,其时间比我国东部相应震级的略短。在短期阶段,两台的资料异常虽然出现时间有先有后,异常形式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共同形变场作用下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根据形变场的性质及资料异常的方向性,对预估危险地点会有所帮助。资料变化停滞或异常恢复,是地震短期内就要发生的标志,可作为预报发震时间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姚安6.5级地震前云南倾斜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仲全 《地震研究》2001,24(4):301-306
对姚安6.5级地震前云南地区的地倾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论述了震前前兆信息的异常特点,总结了震前倾斜场的异常变化特征:1、异常幅度大、异常面积广;2、趋势性异常地域相对集中;3、短临异常出现的时间相对集中;4、震前异常具有明显的阶段性;5、异常方向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最后对倾斜观测及地震预报作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地震强度因子Mf值在华北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炜  戴维乐 《地震》1997,17(3):241-248
使用华北地区1972 ̄1992年的中小地地震震级资料进行地震强度因子Mf值空间扫描,研究华北地区中经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震前0.5a左右的短期阶段,Mf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二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Mf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乃至消失,可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而另一部分震例的中期异常区无明显变化,文中讨论了Mf值用于地震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效果,并对Mf值的短期变化过  相似文献   

18.
陈长云  郑智江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47-60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 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 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 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对于8.0级以下地震, 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 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 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 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 空间分布, 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 中短期异常较少、 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 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 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 震前部分异常恢复; 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 没有破年变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