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坑变形监测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浙江省桐乡市中虹天地商住楼基坑变形监测项目,研究了基坑沉桩挤土作用,分析了边长40cm方桩沉桩时,120倍桩径处地表仍有微弱隆起变形,以及基坑周边民住房的不均匀沉降变化特征。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围护结构产生上浮现象。基坑土体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增加逐渐变大,且在土体蠕变作用下,水平位移量仍会有所增加。大气降水导致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差变大,增加围护结构的侧压力。支撑轴力受混凝土凝固收缩、温差以及钢筋、混凝土之间的差异徐变影响,支撑轴力计算时需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
以某深基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基坑周边地面的沉降变形情况,实际监测数据表明,自基坑开挖起,基坑周边地面呈现微量隆起的变形特征。因基坑开挖会引起坑底土卸荷后产生回弹现象,随着支护桩及基坑周边区域的沉降,还会引起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临近道路的沉降,量值过大时应高度重视,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控制相应的变形。本文通过施工进程、气温等因素,结合锚索内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数据,综合分析引起基坑周边地面隆起的内在因素,提出在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均需要合理制定设计、施工方案,以达到隆起量优化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隧道基坑监测及安全稳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隧道RK2+280~+300段深基坑支护为例,介绍了桩撑支护监测方案,并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顶部沉降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位移、支撑受力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论证了桩撑支护在狭长型深基坑的适用性,同时指出了桩撑支护能保证基坑工程开挖及周边施工。  相似文献   

4.
卢晓峰  丁勇春 《岩土力学》2007,28(Z1):682-686
不同开挖宽度与深度比条件下基坑围护结构与周围土体的变形特性将发生变化。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开挖宽度与深度比(L/D)条件下无支撑悬臂开挖基坑的变形性状,详细探讨了开挖宽度与深度比对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坑底水平位移及围护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深度不变的条件下,地表沉降量、坑底隆起量及坑底水平位移量均随L/D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开始增长迅速,当L/D达一定值后,数值几乎不再变化;地表水平位移量随L/D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围护结构侧向变形随L/D的增加逐步由顶端内倾型过渡到整体向坑内移动的顶端外倾型。L/D越大,围护结构的整体侧向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对北京某深基坑进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桩顶位移、地表沉降、锚索轴力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桩锚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并且桩顶水平位移变化、沉降变化是比较有规律的。锚索预应力损失值较大,在30%~50%之间,在开挖过程中变化范围在15%以内;第一道锚索在控制位移和沉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第三道锚索是控制桩身最大弯矩的关键。结合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以后类似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运用Midas GTS/NX软件对长春某深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周边建筑物进行了模拟,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周边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深基坑开挖会引起围护结构产生朝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位移最大值为10.8 mm,与实际监测数据7.9 mm相差了2.9 mm,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在误差许可范围内基本吻合;对于浅基础建筑物,在距离基坑0.6H~0.8HH为基坑开挖深度)处建筑物沉降和地表沉降差异较大,建筑物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7.
徐鹏飞  李耀良  徐伟 《岩土力学》2014,35(4):1084-109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软土中压入式沉井的施工技术并研究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沉井压沉过程中周边土体及管线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沉施工能有效控制沉井的几何姿态,保持下沉速度稳定,但具有一定的挤土效应;沉井下沉初期挤土效应占主导地位,开挖效应随下沉深度的增加逐渐显著;土体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均随沉井下沉深度H的增加而增大;地表沉降呈三角形分布,影响范围约为1.7H;土体分层沉降中,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单位沉降量最大;管线沉降可控制在毫米级。基于对无量纲化地表沉降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了分别采用指数函数和二折线表示的压入式沉井周边地表沉降经验公式,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沿海地区深基坑设计施工都十分重视其抗浮问题,在深基坑开挖前掌握抗拔桩对于基坑隆起和围护结构变形及受力规律十分重要,其研究成果对于节约工程成本和保证基坑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港珠澳大桥侧接线拱北海关隧道明挖段为依托,首先建立抗拔桩与土体的硬接触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于抗拔桩模拟的合理性,采用极差分析法研究底板不同桩长和桩径加固对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增大桩长可更有效地减小地表沉降,增大桩径可更好地控制连续墙的变形,增大桩长和桩径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坑底隆起。  相似文献   

9.
徐州某基坑工程开挖深度约9.0 m,选择6层褐黄-灰褐色黏土作为持力层。为分析SMW工法施工中对工程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情况,结合基坑工程特点,选择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支撑(立柱)沉/隆监测、围护结构内力、深层水平位移等主项目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各测点最大沉降差为10.43 mm,对于长度为50 m的建筑物其倾斜率为0.000 2;桩顶水平位最大水平位移为21 mm;最小为14mm,且逐渐趋于稳定;基坑9~16 m土体变形较小且基本保持稳定,开挖时最大位移变化率为0.71 mm/d,最大位移与最大位移速率均小于设计要求的40 mm和3 mm/d。监测分析得到的规律和结论对徐州地区SMW工法的运用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康志军  谭勇  李想  卫彬  徐长节 《岩土力学》2016,37(10):2909-2914
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所在深度是衡量基坑变形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目前鲜有关于其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研究。基于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对邻近桩基础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坑外深层土体位移场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下移会导致坑外土体位移场扩大,进而降低相应区域的桩基础承载力,导致邻近桩基础建筑物发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深度的土体经历复杂的竖向位移,且位移形态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密切相关。随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的逐渐下移,坑外土体位移场向深层土体发展,且主要影响范围相应地扩大。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合理地控制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所在深度,可有效降低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芬  崔江余 《探矿工程》2012,39(3):69-71
深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易引起周边地表的变形,因基坑开挖施工周期长且周边环境复杂,对周边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及控制则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基坑工程地表沉降控制的实践经验,运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计算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坑实测数据,从预应力控制、变形控制和刚度控制3个方面研究装配式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IPS)的工作机理及环境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内支撑,IPS作用时施加于围护结构上的预应力在基坑开挖前充分激发被动土压力,使围护结构向坑外变形从而大幅制约向内位移,实测数据显示围护结构整体深层位移小于10mm;同时,IPS以施加预应力提高体系表观刚度的方式限制基坑周边变形,实测地表沉降量均未超过18mm,降低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传统内支撑应力集中缺陷,IPS通过支撑体系全跨度反作用力予以克服,显示出IPS在深基坑工程中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轨道交通基坑工程地表变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锋波  金淮  朱少坤 《岩土力学》2016,37(4):1066-1074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层条件的不同,对北京市轨道交通80个明挖顺作法基坑工程实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确定北京砂卵石和黏性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地表变形规律。研究表明:基坑工程周边地表最大变形的实测结果分布形态为正态分布或半整体分布,地表沉降变形值较大;最大地表沉降的平均值约为砂卵石地区0.11%H(H为开挖深度),黏性土地区0.20%H;地表变形与桩体向基坑内、外的水平位移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地表沉降随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黏性土地区基坑支撑系统刚度对地表沉降有明显的影响;北京地区基坑工程周边主要影响区约为0.6H或0.7H范围以内。研究成果可对未来北京及其他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工程变形大小、安全性的预测和评估、指导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和对防止基坑事故的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郝喆 《探矿工程》2018,45(12):69-73
随着大型基础施工进度和地层限制等要求的提高,抗拔桩基础先于基坑开挖施工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伴随着基坑开挖产生的大面积卸荷,抗拔桩受力状态和极限承载力将产生重大变化。本文将颗粒流数值模拟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相结合,剖析开挖卸荷条件下,抗拔桩破坏机理和极限承载力特征。分析表明:抗拔桩周边土体的破坏特征为倒锥台形,存在线性破坏面和破坏角;开挖卸荷对桩周土的破坏角影响不大,但桩长对破坏角的影响显著;根据机理研究结果,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推导出较实用的抗拔桩承载力及其损失比理论公式,并针对前人的模拟试验结果对理论公式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基坑开挖对下卧运营地铁既有箱体影响的实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刚  刘庆晨  邓旭  张立明 《岩土力学》2012,33(4):1109-1116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施工方案及措施。通过对西青道下沉隧道下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抗浮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和基坑开挖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铁箱体及轨道变形规律及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在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处施工钻孔灌注桩可引起既有隧道下沉,基坑开挖可引起既有隧道上浮。分块开挖、分段压载并结合信息化施工可有效控制因开挖卸荷引起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隧道箱体之间的差异变形。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铁施工中由于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引起的土层扰动,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破坏,甚至引起基坑失稳。以某地铁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借助FLAC3D,建立了基坑开挖计算模型。现场实测与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采用的计算模型可以近似模拟实际开挖过程。通过改变模型参数,研究了围护桩刚度、锚索倾角及锚索位置对围护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保证城市深基坑开挖周边环境及围护结构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江南工作井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因没有处理好承压水影响而产生的基坑工程事故,以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江南工作井为例,对墙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及混凝土支撑轴力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高承压水控制和防治对策。基坑开挖过程监测数据表明:墙体水平位移与基坑平面尺寸密切相关,可通过加强中部支撑刚度,将大尺寸基坑“分隔”成数个较小的基坑,以控制墙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最大点发生在距离围护结构0.5倍开挖深度处;止水帷幕结合减压降水的措施,可较好地处理承压水问题,基坑下层开挖施工期间,必须保证抽水井持续降水,非正常断电会影响基坑施工安全;第1道支撑的轴力逐渐变小,甚至有可能出现拉力  相似文献   

18.
深圳东门61号大院项目临近地铁和浅基础房屋,基坑开挖深度17.15 m和18.60 m.基坑支护设计根据不同周边环境和地质情况采取咬合桩、冲孔桩、旋喷桩、内支撑及锚索等多种支护形式,运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对基坑施工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变形情况及其对地铁的影响,确保了基坑的安全施工,为同类基坑开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二环内某工程紧邻已有地上17层、地下2层居民住宅楼,最近处相距13.5 m,周边环境复杂,开挖深度14.0 m;17层住宅楼2003年基坑开挖深度10.5 m,采用上部摘帽土钉墙,下部悬臂桩支护;常规基坑支护设计的难题是由于楼间距太小从而导致预应力锚杆长度不足。本工程设计时将常规锚杆拆分成预应力短锚杆,增加锚杆布设密度,改良基坑后岩土体,提高其整体性,限制基坑变形;施工中对坡顶水平位移、沉降、周边楼座沉降、锚杆轴力、深层土体位移分别进行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护坡桩桩身呈现悬臂桩倾斜特征,水平位移最大不超过5 mm,锚杆轴力监测数据小于锁定荷载,其它各项数据均正常;最终基坑成功实施,目前已经回填完毕。本工程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涛  宋静  翟超 《岩土工程技术》2019,(3):149-153,F0003
以天津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工况下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护桩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其所受到的时空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支护桩及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影响,位移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阶段,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第三步,位移增量较大,变化速率较快,在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后,位移逐渐趋于稳定;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呈现出"鼓肚"状变化趋势,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周边地表位移最大值点出现在距离基坑边6 m(即0.51H)位置处,位移变化曲线呈盆状,至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时,最大位移出现在DB2-3监测点,位移值为-22.7 mm,约为0.19H%;提出建议在基坑南侧和西侧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取代原设计支护形式的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