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附近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西秦岭地区勉略缝合带北侧的糜署岭岩体是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及二长闪长质包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糜署岭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14.5±1.6Ma(MSWD=0.24)。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和二长闪长质包体A/CNK在0.64~0.97之间,具有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97.3×10-6~246.6×10-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右倾型,Eu具有中等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明显亏损,而Rb、U、La、Zr、Hf、Nd、Y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寄主岩和包体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来,是以基性岩为主的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为I型花岗岩。糜署岭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地块全面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角闪石地质温压计和流体包裹体对胶东西北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结晶的温压条件、侵位深度进行了讨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碱性长石、铁-钛氧化物、榍石和次生绿泥石,符合角闪石温压计的使用前提。应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所获得的温压条件分别为,郭家岭岩体为694~733℃,1.3~2.4kbar,丛家岩体为702~719℃,2.4~3.9kbar,北截岩体为723~727℃,3.8~4.2kbar。未变形岩石的石英中含有5种类型包裹体,其中CO2-H2O-NaCl包裹体广泛分布,最具有代表性。由CO2-H2O-NaCl包裹体等容线相图计算的温压范围与岩石所获得的温压范围一致,表明角闪石温压计获得的结果是比较可信的。岩体的侵位深度变化较大,其中郭家岭岩体平均为6km,丛家岩体平均为10km,北截岩体平均为13km,显示从东到西侵位越来越深结晶温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不同侵位深度的岩体同时出露到地表暗示了早白垩世以来胶东地区的剥蚀抬升速率可能是不均匀的,西部相对东部抬升更快剥蚀更多。  相似文献   

3.
尾亚—天湖地区位于新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的中天山地块内,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产出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尾亚钒铁磁铁矿。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尾亚、天湖和沙泉子南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3个岩体结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含水量和含铁指数等要素,为解析中天山地块的岩浆-成矿物化条件及其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测试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类中的角闪石富镁、钙、钠,贫钾,属于钙角闪石族;黑云母有高镁、钛、铝、钾和低硅、钠的特征为镁质黑云母。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揭示其寄主岩浆为钙碱性造山带岩系,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推测可能是板块俯冲背景下由地幔楔与大陆地壳物质混熔形成。根据角闪石-黑云母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沙泉子南石英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51~753 ℃,压力为31~79 MPa,尾亚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62~833 ℃,压力为85~215 MPa,天湖花岗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68~812 ℃,压力为31~117 MPa。3个岩体岩浆结晶时的氧逸度lgf(O2)范围为-15.7~-9.4,而且在角闪石结晶时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花岗岩类具有高温、低压、高氧逸度、富水和高含铁指数的特点,有利于Fe等成矿元素在流体中富集,具有良好的铁矿成矿条件。进一步利用角闪石-黑云母压力计,计算了花岗岩类岩体的侵位深度,从而估算出岩体的剥蚀程度处于2.2~5.5 km,且区域的隆升剥蚀量差异明显;结合现有的矿产地表展布特征,推测天湖岩体一带深部仍具有较好的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对桂北新寨侵入岩体中的角闪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选取共生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估算了该岩体侵位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和含水量。岩相特征观察显示,新寨角闪花岗岩中主要发育有自形、未蚀变半自形/他形和强交代半自形/他形3种主要类型的角闪石,是岩浆侵位过程中在不同深度的结晶产物或交代蚀变产物。电子探针研究结果显示,新寨花岗岩中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且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呈现出Al2O3、FeOT、Na2O、TiO2、K2O含量降低但MgO、SiO2含量升高的趋势。矿物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自形和未蚀变半自形/他形角闪石的结晶压力分别为0.28~0.30 GPa和0.19~0.26 GPa,对应的结晶温度分别为767~783℃和740~764℃。温压计算结果表明新寨岩体初始侵位深度应大于11.3 km,且侵位过程是一个近乎等温降压的过程,变压结晶作用为新寨侵入体持续侵位过程中的主要结晶方式。角闪石结晶时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变化范围在ΔNNO+0.1(log fO2=-13.5)到ΔNNO+0.5(log fO2=-12.9)之间。角闪石结晶时熔体含水量为4.9%~6.4%,但在侵位到中地壳7.0~9.5 km时经历了由于降压引起的流体出溶。角闪石化学组成指示其母岩浆属于钙碱性的中酸性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且在侵位过程中不断有壳源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5.
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结合处的共和盆地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事件,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岩浆演化的关键地区。近年来,共和盆地花岗岩类高温干热岩的发现使得该区成为新型地热资源的战略基地。然而,有关干热岩原岩的组成、侵位时代、结晶温压及其时空分布等特征仍不清楚,制约着干热岩地热能勘查开采及该区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共和盆地东北部恰卜恰地区3口干热岩钻井岩芯和野外露头样品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矿物温压计研究。研究发现,该区干热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花岗岩类组成,偶见闪长岩包体。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样品中多数角闪石为铁角闪石。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对温压计研究表明,岩体的结晶压力属于中低压(1.91~3.52kbar),温度为中低温(681~693℃),其岩浆结晶深度约在7.2~13.2km。锆石Ti饱和温度计分析表明,该区岩浆结晶温度主要为643~804℃,而恰卜恰北部的沟后杂岩体相较干热岩钻井岩芯钻揭的杂岩体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共和盆地东北部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原岩形成时间主要为243~236Ma和225~210Ma两个时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源区的侵入,与印支期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消减相关。之后,共和干热岩经历了至少4.2km的隆升剥露。结合前人多种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构建了该区深部四层结构构造剖面,干热岩热源可能与地幔上涌、中下地壳存在局部熔融体有关,且受多条隐伏断裂的影响,盆地基底下的干热岩地热藏具有分区性。  相似文献   

6.
尾亚—天湖地区位于新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的中天山地块内,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产出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尾亚钒铁磁铁矿。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尾亚、天湖和沙泉子南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 3个岩体结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含水量和含铁指数等要素,为解析中天山地块的岩浆-成矿物化条件及其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测试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类中的角闪石富镁、钙、钠,贫钾,属于钙角闪石族;黑云母有高镁、钛、铝、钾和低硅、钠的特征为镁质黑云母。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揭示其寄主岩浆为钙碱性造山带岩系,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推测可能是板块俯冲背景下由地幔楔与大陆地壳物质混熔形成。根据角闪石-黑云母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沙泉子南石英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51~753℃,压力为31~79 MPa,尾亚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62~833℃,压力为85~215 MPa,天湖花岗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68~812℃,压力为31~117 MPa。3个岩体岩浆结晶时的氧逸度lgf (O_2)范围为-15.7~-9.4,而且在角闪石结晶时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花岗岩类具有高温、低压、高氧逸度、富水和高含铁指数的特点,有利于Fe等成矿元素在流体中富集,具有良好的铁矿成矿条件。进一步利用角闪石-黑云母压力计,计算了花岗岩类岩体的侵位深度,从而估算出岩体的剥蚀程度处于2.2~5.5 km,且区域的隆升剥蚀量差异明显;结合现有的矿产地表展布特征,推测天湖岩体一带深部仍具有较好的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了多阶段的多陆块长期裂解、拼合的复合型造山带。最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共同揭示沿商丹带分布有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并伴生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岩浆弧、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北秦岭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曾发展成为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活动大陆边缘,出现板块向北俯冲消减、弧后盆地的生成和蛇绿岩构造侵位及其后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8.
铁列克岩体是阿尔泰造山带西段的一个重要的岩体,显示弧花岗岩特征,其侵位时代一直没有解决。本次La-ICPMS锆石U-Pb定年给出206Pb/238U年龄403±5 Ma(MSWD=4.9),代表其形成年龄。这为阿尔泰造山带的同造山花岗岩的鉴别和时代确定提供一个证据,也为阿尔泰造山带在早古生代(奥陶纪—泥盆纪)的俯冲造山提供了一个新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9.
蓝田和牧护关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东秦岭西北端,同时地处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西侧,准确限定其侵位时代对于正确理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东、西秦岭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蓝田岩体主要由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牧护关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对其中主体岩性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蓝田和牧护关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54±1)Ma和(151±2)Ma,说明它们是燕山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蓝田-牧护关岩体以西的西秦岭广大地区印支期岩浆岩分布广泛,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燕山期岩浆活动的证据,相反在蓝田一牧护关岩体以东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和东秦岭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十分发育。秦岭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侵位时代的系统差异表明,东秦岭和西秦岭自晚侏罗世以后受不同的构造背景控制。一般认为,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与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有关,而东秦岭燕山期岩浆岩则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因此,蓝田和牧护关岩体可能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一岩浆域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西界。  相似文献   

10.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研究是当前秦岭造山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出露于陕西勉县地区勉略缝合带中光头山岩体西端的关帝坪黑云母闪长岩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地质意义。岩石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蚀变较轻。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到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20.5士3.1Ma(MSWD=0.66,2σ),代表该闪长岩体的结晶年龄。该年龄与附近的光头山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的年龄216±2Ma很接近,由此推断两者应产出于相同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断该黑云母闪长岩体可能为勉略洋闭合后的碰撞后期产物。  相似文献   

11.
陕南秦岭造山带东江口花岗岩体群含磁铁矿极高,并含镁质黑云母,稀土元素负铕异常极不明显,氧同位素和锶初始比值都较低.因此,东江口岩体肛为一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用数学地质和图解法与全球重要造山带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类比后发现,本岩体群花岗岩为碰撞型花岗岩,是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的产物.据此分析了晚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演化.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与其构造环境的关系,认为碰撞型花岗岩既可是S型花岗岩,也可以是Ⅰ型花岗岩,这主要与花岗岩的源区岩石有关.而与构造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对辽东半岛五龙地区金矿形成可能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并可能为含金流体提供了热源及动力.五龙金矿南、北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和五龙背岩体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计算结果表明,这2个岩体角闪石结晶温度为640.8~757.4 ℃,对应岩浆的侵位深度为5.9~9.7 km.角闪石TiO2-Al2O3图解表明,三股流和五龙背岩体岩浆源区为壳幔混源.三股流和五龙背岩体侵位深度的差异表明,晚白垩世晚期至早始新世和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五龙地区发生的两期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和剥露过程使五龙岩体、三股流岩体及五龙背岩体在研究区大面积出露,含金矿脉随着区域性隆升到达近地表.考虑到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的相似构造背景,认为五龙地区具有进一步金矿勘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沙河湾岩体具有较典型的环斑结构。岩体中的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均有两期,与典型的环斑花岗岩相似。该岩体中环斑结构花岗岩中的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的n(Fe)/n(Fe Mg)分别是0.33—0.37和0.40—0.42,与典型环斑花岗岩中的富铁、贫镁的特点有一定差异,而与I-A型过渡性花岗岩的暗色矿物相似,表明该岩体在岩浆成分和形成机理上可能与典型的稳定大陆内部的环斑花岗岩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正是产于造山带环境中的环斑结构花岗岩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山东石岛正长岩-花岗岩复合岩体形成于225~205Ma之间,侵入到苏鲁超高压岩石中.通过铝在角闪石的压力计,确定了年龄约为225~215Ma的甲子山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5km.结合前人对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本研究结果,表明:(1)石岛正长岩在225~215Ma期间快速侵位小于15km的深度,同时快速冷却结晶;(2)在215Ma或早些时候,苏鲁最东端的超高压岩石已位于小于15km的深度;(3)苏鲁超高压岩石以大于5mm/yr的速率快速折返.俯冲板片前锋的断离所导致的深部动力学效应可能是苏鲁超高压岩石快速折返的主要驱动力.这种深部动力学过程导致软流圈地幔的快速上涌,诱发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钾质岩浆,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大规模伸展作用及减薄的初始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青海玉树哈秀岩体成因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秀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西段,对其进行成因和侵位时代研究可以对沿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发生的板块俯冲、碰撞事件提供同位素年代制约。用主元素判别法判定其为造山花岗岩类(IAG型),形成于板块俯冲阶段。角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其侵位时代约为216.4Ma,是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哈秀岩体的成因和时代研究表明,沿金沙江缝合带,迟至晚三叠世,板块碰撞作用仍然没有开始,洋壳的俯冲作用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6.
新疆香山杂岩体的成岩与成矿时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新疆东天山香山地区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产有香山中中型铜镍矿和香山西大型铜镍-钛铁矿床.杂岩体可分为辉长岩类、超镁铁质岩类和钛铁辉长岩类.野外证据表明三者具有先后侵位关系.本文通过对香山杂岩体不同岩相年代学资料梳理,补充了定年数据,获得香山杂岩体侵位年龄为283.2±2.1Ma,验证了不同岩石系列的侵位时序.此外,锆石年龄数据还记录了本地区曾经发生过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利用角闪石40Ar/39Ar测年结果,并结合锆石U-Pb测年结果推测香山西岩体侵位较深,香山中岩体侵位较浅,进一步推测西岩体剥蚀量较大,而中岩体剥蚀量较小.结合野外穿插关系,厘定了杂岩体侵入-成矿事件的时序.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同剥露刘家洼杂岩体角闪石、长石的矿物化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艾晓玲  马昌前 《矿物学报》2000,20(3):213-219
刘家洼岩体是一个碰撞后的侵入杂岩体.它是在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过程中侵位的.本文通过对刘家洼杂岩体角闪石、长石矿物化学的研究,揭示岩体形成时的温度为730~810℃,而结晶压力变化于6.6×108~2.2×108Pa之间,表明在该岩体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剥露作用.这些认识对揭示超高压榴辉岩快速折返及剥露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金岭岩体是鲁西地区代表性的中生代侵入杂岩体,与金岭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因密切相关。为了解石英闪长岩的成因及与矽卡岩铁矿成矿关系,本次研究对金岭杂岩体中的石英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和角闪石矿物微区成分的系统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显示石英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8±1) Ma,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样品具有较低的w(SiO_2)(58.34%~65.22%),和高的w(Al_2O_3)(14.95%~15.72%),w(Na_2O)为4.44%~5.16%,w(K_2O)为2.26%~5.17%,w(CaO)为3.39%~6.30%,w(Fe_2O_3~T),w(MgO)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2.21%~6.86%和2.32%~5.21%,此外,样品具有较高的Sr含量(682~834×10-6)、Ba含量(1 130~1 595×10-6),表现出高Ba, 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石英闪长岩中角闪石为岩浆成因角闪石,具有壳源岩浆成因角闪石的特征,其结晶时的氧逸度为△NNO+0.83~△NNO+1.87,温压条件为849~1 092℃和89~279 MPa。石英闪长岩含有较高的Ni含量、Co含量、Cr含量以及Mg~#,其Nb/Ta, Zr/Hf, Rb/Sr和Ba/Rb比值接近原始地幔平均值。样品含有~2.5Ga的捕获锆石,所有锆石的εHf(t)值为负值。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石英闪长岩侵位深度为3.9~10.3 km,岩浆源区为岩石圈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19.
胶东郭家岭岩体固结冷却轨迹与隆升剥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豆敬兆  付顺  张华锋 《岩石学报》2015,31(8):2325-2336
胶东郭家岭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其详细的冷却固结条件缺乏系统研究,而对岩体形成与金矿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岩浆锆饱和温度计、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角闪石-黑云母温压计、二长石温度计,结合已有的锆石U-Pb年龄和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探讨郭家岭岩体的冷却固结史及其隆升机制。花岗岩QAb-Or标准矿物共结压力图解、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及角闪石-黑云母压力计均得到岩体就位压力约4~5kbar。锆饱和温度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角闪石-黑云母温度计、二长石温度计所获得温度分别为726~800℃、657~717℃、650~700℃、570~580℃,结合角闪石、黑云母的40Ar-39Ar封闭温度确定了郭家岭岩体最有可能的冷却轨迹。郭家岭岩体(130~126Ma)侵位深度约13±1.6km,侵入郭家岭岩体的艾山岩体(116±2Ma)侵位压力在1kbar左右,对应深度约2.7km,表明郭家岭岩体在约10Myr内,隆升剥蚀量达10km左右。这种快速剥蚀的机制可能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导致的地壳浅部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20.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