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城市直下型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列举了被认为是城市直下型地震的典型震例;指出了这类地震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这类地震是人类的活动激发的——这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分析了激发作用的形式;最后,阐述了笔者的几点认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直下型地震。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直下型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刚  高孟潭  任雪梅 《中国地震》2007,23(2):124-130
本文根据泊松模型,并采用第四代区划图综合潜源区数据方案,计算了我国(不包含港、澳、台湾地区)大部分城市未来50年发生6级左右和7级以上直下型地震的危险性。并初步探讨如何计算城市和城市群的直下型地震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很多城市都可能发生直下型地震,而且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8年第10卷4期登载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杰切斯(RobertC.Jachens)撰写的题为《地壳形变研究中的重力测量》的文章,文中谈及地球重力场的重力测量与地壳形变的研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区地震往往发生在10~20千米深处,若将震源上复岩层重力负荷在地壳深部产生的垂直应力及水平应力视为背景应力,而将重力导致的青藏高原壳内水平应力视为叠加于背景应力之上的附加构造应力。可以证明,在这一情况下,地壳深部具备产生平移错动型断层的基本力学条件,实际资料也表明,本区地震断层以平移错动为主。现今国内外的研究者仅讨论过断层倾滑错动的重力机制问题。本文提出了断层平穆错动与重力关系的新见解,这对正确认识重力在构造与地震活动中的作用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重力资料为主,参照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计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本地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其特征、根据爱黎的均衡理论,计算出本地区的重力均衡地壳厚度,讨论了重力均衡补偿作用。又根据二者的差异及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的对比,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并对深部构造、重力均衡补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地壳运动及地震发生原因的探讨周友华(湖南省地震办公室)地壳发生构造运动,必然是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在探讨推动地壳构造运动多种力的作用时,首先应当去研究最强大的和最现实的对地壳的作用力.1布格重力异常是产生推动地壳垂直运动动力的根本来源地球表面普遍观...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震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10年来全球遭受的城市地震破坏实例分析,认为引起城市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直下型地震、地基破坏效应和生命线系统破坏。结合山西的情况,简要讨论了城市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壳结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在华北存在着由南西往北东为主的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作用。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9.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杜建国  康春丽 《地震》2000,20(3):95-101
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气体异常呈上升型,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在外围地区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以上升型为主。 海城地震和大同–阳高地震前地下水位上升、下降异常有方向性分布的趋势,呈 X 形分布,这意味着地壳浅层应力场是压扭型的,并存在垂向应力的作用。在孕震过程中,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使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岩石膨胀、密度降低,震中区地壳浅层应力场呈拉张型,造成地下水储容积增大,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型异常。 在特定的构造单元内,地下流体、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浅层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的实践发现,重力变化地区有时并没有地震发生或地震震级与重力变化量不符.其主要原因是与地形变、地下水有关.用弹性理论和动力学理论研究了测点高程变化、密度变化和质量迁移伴随的重力效应及其与地壳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地壳垂直形变、地下水、降水量与重力变化关系,研究其影响量级、时间和方式、以获得与地震直接有关的重力前兆.理论与实践证明,抽取地下水或开采油田引起地壳形变与重力变化呈线性关系.提出了不同含水层对重力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潜水是引起重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降水量导致土壤湿度对重力的影响,承压水在无抽水情况下,它的升降对重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华北及西南地区的重力观测资料入手,验证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保障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的安全,需要时刻对试件的荷载、初始刚度、延性系数、建筑模型的竖向位移等信息进行检测,一旦重力荷载高于峰值荷载,建筑安全将不能得到保障。为分析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的顶层重力荷载能力,首先建立用于实验的一榀三层三跨式的房屋建筑模型,检测这种模型处于重力荷载作用情况下的侧向刚度,用来了解在建筑顶层结构在处于水平地震作用情况下重力荷载对其检测刚度的影响程度。然后从模型中选取5个试件,对这些试件的材料属性、实验结果、荷载位移进行分析,再通过实验模型的重力荷载位移曲线确定建筑的峰值荷载为700 kN,即当建筑顶层的峰值荷载超过700 kN时,建筑的安全性将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300MW空冷系统排气管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计算了排气管道的动态特性,得到了排气管道的固有频率、振型,表明主要影响地震响应的振型是平动振型,而扭转振型影响较小。应用反应谱法计算了排气管道的地震响应,并用SRSS法对地震荷载组合后再与重力荷载进行组合。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和重力荷载作用下,排气管道整体应力水平很低,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地震方法技术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用地震方法探测城市直下型活动断裂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探技术。地震方法能够准确确定断层的位置,但对于断层的地质年代问题,地震方法本身难以解决,然而结合钻孔资料和测区标准地质剖面,根据地震深度剖面,可以定性地(或半定量地)确定反射波组的地质年代。确定城市直下型活动断裂的上断点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技术,为有效地确定深部断裂的几何特征,特别是确定深浅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反射地震方法优于折射地震方法。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3月9日报道,为了探索袭击首都圈的直下型地震,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千叶县沼南町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井深二千五百米,准备安装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和倾斜仪,以期捕捉地面上多振动等障碍而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微小变化。作为预测直下型地震的重要手段,测地学审议会和地震预知连络会再三催促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4月底完成钻井工程以后,紧接着就  相似文献   

15.
张永志 《内陆地震》1992,6(1):39-45
根据Lyapunov稳定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在均衡力作用下,地壳的均衡调整运动和地壳的反均衡运动的稳定性;推导了判断均衡地壳垂直运动失稳时的熵产生判据和条件;讨论了非线性运动过程中均衡地壳运动系统的反馈性质。作为均衡地壳非稳定性运动的两个实际例子,对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的重力水准资料和甘肃礼县5.0级地震前的重力水准资料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与理论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速度剖面为约束, 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重力数据进行拟合, 并对临汾强震区平面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 得到了该地区地壳密度结构及平面重力异常分布. 利用上述结果分析了临汾强震区的地壳结构及构造环境,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认为临汾强震区地壳中存在塑性相对较强的介质, 洪洞和临汾两次历史地震皆发生在其与周边弹性介质的转换边界上. 另外, 临汾凹陷南北两侧局部构造环境存在差异, 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 导致了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发生. 两次地震在发震时间、 地点和震级等地震要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   总被引:37,自引:14,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02,24(4):601-605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 ,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断裂最新活动、断裂的深部背景、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面错动危险性及减灾对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作者用“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 ,震不震 ,错不错 ,好对策”这 6句话来表示其核心内容。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地震除了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之外,地震还会使地球产生永久变形,该变形将使重力位能产生变化.研究表明,地壳的重力位能的同震变化能够很好地揭示构造活动的拉张或挤压状态.本文首先基于球对称、非自转、弹性和各向同性(SNREI)地球的点源位错理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计算重力位能的同震变化的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剪切型地震,而且适用于拉张型地震;然后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在1976-2013年间发生的地震对地壳重力位能的同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和西部的地震使得整个地壳的位能减小,而东部的地震使位能增大;位能的减小和增大对应了该地区构造活动的拉张和挤压状态;并且1999-2013年期间较1976-1998年期间地震对地壳重力位能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11月7日报道: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第二研究部地震防灾研究室研究员笠原敬司完成了新的地震模式,阐明了可能会造成极大损失的关东地方直下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该地震模式是在调查了过去两年来关东、东海地方发生的几千个微小地震的震源分布;推测了在关东、东海地方及其海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和亚洲三个板块的重叠情况和边界以及各板块的移动等基础之上,标绘到立体图上的。它很有可能为预报“直下型”地震做出贡献。所谓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表和海洋  相似文献   

20.
河南范县M_L4.3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与预报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2005年4月27日范县ML4.3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自2003年5月经历了趋势下降→转折上升→变化加速,地震发生在加速变化过程中。部分测点点值、测段段差值的趋势性异常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变化幅值在(30~60)×10-8m.s-2之间。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没有恢复。重力变化可能是由该区地壳形变、地壳深部质量迁移和断层蠕动共同作用引起的。介绍了根据重力异常预报地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