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GPS控制网基线处理中对观测数据及基线解算质量评定要素进行了总结,针对GPS控制网内业数据处理基线解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优化解算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GPS工程控制网基线解算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GPS基线解算的原理、影响因素和精度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结合Trimble Geomatic Office软件的基线解算实例阐述了具体的基线解算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几种软件进行了介绍和性能对比,然后介绍了软件中运用的基线解算模型及其能够消除的误差,最后运用3种软件对短基线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对GAMIT用IGS站约束与3种软件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TIC、LGO、GAMIT对矿区内短基线解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几种软件进行了介绍和性能对比,然后介绍了软件中运用的基线解算模型及其能够消除的误差,最后运用3种软件对短基线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对GAMIT用IGS站约束与3种软件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分析GAMIT软件中LC_AUTCLN、LC_HELP、L1_ONLY、L2_ONLY、L1,L2_INDEPENDENT和L1&L2这6种基线解类型在高速铁路CP0的基线解算效果,确定哪些基线解类型可用于高速铁路CP0的基线解算,通过在GAMIT10.60软件中设置不同的基线解类型对苏南沿江城际铁路CP0的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采用同济大学TGPPS软件对解算基线进行网平差,以均方根误差、基线重复性、网平差等对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1_ONLY、L2_ONLY、L1,L2_INDEPENDENT和L1&L2不满足高速铁路CP0高精度基线解算,LC_AUTCLN和LC_HELP解算精度基本相当,均可满足高速铁路CP0高精度基线解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的功能及数据处理流程,基线解算前先利用TEQC软件对GPS数据进行质量检核,再利用Bernese软件对某一区域CORS网数据进行静态基线解算,将解算结果与GAMIT软件处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Bernese软件解算精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GPS基线解算的优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影响GPS基线解算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多年GPS测量实践经验,结合实例阐明基于GPSuvey软件的GPS基线解算的优化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在已知一定参数情况下,对道路中桩放样坐标解算的数学模型,并利用VB语言编制程序,实现了道路中桩坐标的解算;阐述了程序编写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且对其正确性及精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移动GNSS基准站是外业测量中布设控制点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移动GNSS基准站的结构组成,并对移动基准站的解算模式以及解算过程中距离、观测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外业实验与内业解算分析,基于GAMIT软件和移动站自带软件对点位解算精度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移动GNSS基准站完全能够满足三级GNSS解算要求,布设灵活,是一种高效的替代连续运行基准站功能的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静态基线网的解算方法通常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或多基线解算模式。这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综合两类方法的优点,提出了单基线和多基线联合解算模式的两步法。首先基于单基线模式利用多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解算监测站间的双差整周模糊度,并使用严格的固定准则确定模糊度;然后利用多基线模式进行联合坐标和天顶对流层参数的估计,再结合最小二乘估计解算定位结果。选取国内某水电站静态形变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解算方法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基线联合解算两步法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有较大优势,平面定位精度为亚毫米级,高程定位精度提高1~2倍;并可以明显改善基线网的解算速度,在高精度变形监测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与通用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GAMIT进行高精度GPS基线解算的方法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利用GAM IT进行高精度GPS基线解算的方法,对如何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探讨,并对解算精度进行分析,有利于用户高效地获得高精度的解算成果。  相似文献   

12.
对GPS接收机检定场短边网数据处理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就如何获得高精度的解算结果,就处理过程中提出一些解算方法,对类似GPS工程解算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GNSS站的多系统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单系统解算为研究视角,通过GAMIT软件对BDS/GPS数据进行单系统解算的方法,力图为利用BDS/GPS做基线解算提供参照。实验结果表明,BDS基线解算的相对精度与GPS相当;单BDS数据解算的基线东西方向精度10~12 mm,较单GPS数据解算的基线东西方向精度低42%,高程方向的单BDS基线中误差25 mm,是单GPS基线高程方向中误差的2倍;而组合双系统解算能有效提升基线U方向的精度,提升1 cm左右。文中认为目前利用BDS进行基线解算的精度尚不与GPS精度相当,在利用北斗系统进行高精度定位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GPS气象学在南极的应用中,南极长城站上空对流层天顶总延迟的解算精度直接影响该站上空的大气水汽含量的估算精度。本文运用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高精度解算软件GAM IT/GLOBK,对引入不同数目的IGS跟踪站与南极长城站的GPS数据分别进行了组网解算,得出了该站上空的天顶总延迟,并解算了该站上空的可降水分,将其与实际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与南极长城站组网解算的最佳IGS跟踪站站数为3个。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关于IGS站选择对GPS数据解算的影响尚未有定论,讨论陆态网数据解算过程中IGS站的选取问题,简要介绍陆态网和GAMIT软件,分析IGS基准站的分布以及数量对陆态网解算精度的影响。在本文的GAMIT参数设置下,通过实验发现,进行陆态网解算时只需要加入北半球的IGS站就可使基线得到较好的U方向解算精度,而陆态网选择8个左右的IGS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如何获得准确、可靠的GPS单日解序列并提高GPS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该文探讨了不同解算策略对单日解序列的影响,提出了GPS单日解批处理策略,并开发了相应的辅助工具,提高了GPS数据处理的效率且有效降低了人为误差的干扰。对所选择的165个IGS站实测数据的GAMIT解、GIPSY解与联合解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联合解能有效抑制、减弱单一模型及策略解算中引入的随机误差,提高了GPS单日解坐标序列的精度,验证了GAMIT与GIPSY加权联合解的最优经验权值为1∶2.4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的网形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对CP0解算软件的使用现状,提出了利用TrimbleBusiness Center(TBC)软件对CP0进行解算的方案,并通过实例,将其解算结果与Gamit软件的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TBC软件完全可以满足不同长度基线解算的精度要求,为以后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解算软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蔡振 《东北测绘》2013,(4):109-111
主要阐述了GPS基线解算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基线解算中的质量控制。并利用TBC软件以某市新城区控制网计算为例,在计算过程中对基线质量进行控制,最后对控制点成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万军  成英燕  党亚民  王虎  李兵 《测绘科学》2016,41(4):1-4,23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由260个连续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点和2 000个不定期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点构成,一般采用GAMIT或Bernese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由于GAMIT及Bernese软件对测站数处理能力的限制,必须对陆态网连续运行基准站进行分区解算。针对这一问题,为研究不同分区方案对陆态网解算精度的影响,该文基于全国55个陆态网络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采用整网解算方案以及间距分区法和区域子网划分法分别进行解算,并以整网解算结果作为标准值,对比两种分区方案与整网解算方案的基线长度差及坐标差。结果表明,间距分区方案解算精度比区域子网划分方案精度高,可实现对陆态网分区的高精度解算。最后利用间距分区法对全国240个陆态网络连续运行基准站进行分区解算,得到了较高精度的解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GNSS系统将广泛使用三个频点的载波信号,极大地推动了利用载波对用户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进行高精度解算方法的研究。利用载波进行高精度解算的关键是高成功率的确定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CIR算法基于整数引导估计准则确定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解,算法实现简单,模糊度解算成功率较高,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目前CIR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针对GPS信号体制,在北斗信号体制下是否具有良好的性能还有待验证。本文将CIR法应用于北斗信号体制下三频载波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利用仿真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并将解算结果与GPS信号体制下解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CIR法在北斗信号体制下的可行性,分析不同信号体制下CIR法的解算性能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