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已经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但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本文综合概述了现阶段这一新理论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情况,包括:灰色系统简介、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把灰色系统引入地震研究中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和地震地质条件。据此,应用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了水库地震的灰色聚类预测模型及水 库地震趋势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运用灰色关第分析原理研究了水库规模与水库地地夺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的4.7级地震是第一期工程的最大地震,第二期工程竣工蓄水后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不超过5.5级,该库坝按原定抗震烈度Ⅷ度设防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影响场的灰色系统分析及模糊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极震区面积、等震线所围面积作为地震影响场场量因子,分别对地震影响场的六个子系统进行了关联分析,计算了各子系统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排出关联序。结果揭示出地震影响场这个灰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震影响场灰色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完成了震级、震源深度、等震线所围面积对震中烈度的模糊识别,实现了地震影响场的模糊划分。  相似文献   

4.
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用于灰色灾变预测中,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用此模型对我国川滇、甘宁青、新疆及华北等地区大地震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灰色模糊预测模型比纯灰色系统理论模型要好,因而可在实际地震预测中试用。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以两次中强地震的间隔时间或历次中强地震发生时间作为原始建模数列,分别建立扬铜地震构造带M_S≥4.O和M_s≥5.0地震灰色预测模型。通过近年对该带中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实践,证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效果均令人满意,说明灰色预测方法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综合研究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灰色灾变预测的有关公式,建立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发生时间的灰色预测模型,以期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根据山西地震带10次M_L(?)5.0地震(1950年—1987年)外推预测山西地震带发生M_L(?)5.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三峡地区Ms≥4.7级地震的建模,模型检验和精度分析,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小区域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并就建立地震灰色预报模型的有关问题,提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视地震系统为模糊灰色系统,由此建立关于发震时间的模糊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认为已知地震样本集及待预测集的震级分布属模糊正态分布,应用模糊聚类思路于样本集元素的选取,引入最佳震级从属函数μ~*的选择过程。针对可能产生的趋势性偏差,根据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以华北平原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及山西地震带为例,对模糊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冯德益  林命周 《地震学报》1992,14(3):257-264
把研究不确定信息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综合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1)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和灰色突变预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为地震预报实用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并给出了初步应用实例;(2)地震模糊聚类预测中指标优劣的灰色建模判断.仍以 GM(1,1)灰色建模为基础,在模糊聚类分析之前作指标择优处理,减少了指标选择的盲目性.以1975年以来江苏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资料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比较清晰,比一般模糊聚类结果有所改进:(3)关联度和模糊聚类在地震预报中的联合应用.把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方法和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当中,以华北地区每年地震强度预测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预报所依据的不少信息和指标都带有灰色模糊的性质,因而,综合使用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可望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性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但因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复杂性、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噪音干扰等原因,地震属性用于地震资料解释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地震属性的抗噪性直接影响着地震解释的可信度。灰色理论用于处理时间序列信号具有弱化随机性、增加规律性的能力。消除趋势波动法能有效地消除数据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未知趋势本文将灰色理论和消除趋势波动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灰色消除趋势波动法计算分形标度指数地震属性的新方法。论文以Weierstrass函数产生的非线性时间序列以及实际地震资料增加随机噪音为例,讨论了灰色-消除趋势波动法计算分形标度指数的抗噪能力,研究表明新方法计算的分形标度指数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东北部地区三维地震叠后偏移数据,与传统的消除趋势波动法提取的分形标度指数地震属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的分形标度指数地震属性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区分沉积相带的差异,揭示生物礁的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成功预报的震前主要预测依据及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前辽宁地区地震中短期危险性的分析,确定辽南地区是未来主震的危险地区。根据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及岫岩偏岭震群活动的规律,判定岫岩震群的前震性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结果和震前在震中及邻近地区出现前兆短临异常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震前预测地震三要素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清代历史文献资料考证和现场人物访问、地貌及震害地质调查,将原定于金州镇的1861年金州6级地震震中迁至新金县普兰店以东的惠屯附近,两地相距约42公里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中国地震系统“十五”项目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和辽宁地区地震观测系统,利用LISS流服务器的数据分发和组建虚拟台网的功能,建立辽宁地震事件快速反应系统,通过自动处理和编程实现短信、电话、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和发布地震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用模式识别方法划分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ora-3修改方法和Hamming方法对辽宁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研究,划分了6级、6.5级和7级以上潜在震源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经k值试验、删除对象试验和删除特征试验,均表明结果比较稳定可靠。这一成果弥补了辽宁地区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并为确定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层次分析的辽宁地区震情指标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宁及邻区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特点,结合1970年以来该区中强震震例,分辽南和辽蒙交界两个小区分别提炼了中强震预警判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辽宁地区基于时间尺度的地震震情指标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依据辽宁省区域台网中心前兆工作需求,并结合国家台网中心运行管理的相关技术要求,研发了辽宁省前兆数据处理系统。该软件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区域中心前兆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应变能和震级为指标,对辽西地区1966-1991年间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周期探讨。结果表明此间地震活动呈现了较好周期性。如果该周期性继续保持,那么,从1991年开始,辽西地震活动进入低水平活动阶段。估计在1994年前后开始出现转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了河北卢龙、昌黎,辽宁营口,四川成都,山东莒县和山西介休等地的地声观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它们的频谱特性和其他特性。最后对声源的机制及其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分布式数据库原理,并利用其软件分层结构(4层)实现了辽宁地震财务会计报表管理系统。该系统各层任务明确,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相互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辽宁地震财务会计报表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合适的地壳速度模型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准确判断地震测定精度。目前辽宁台网使用的速度模型是利用华南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资料获得的两层平均速度模型。对近年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较大地震震相进行了提取、拟合、折合走时等分析,使用Hyposat定位方法计算出更适合于辽宁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定位效果更好,其走时残差和震中差都要优于华南模型,更加符合辽宁地区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