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地位及作用 土地是人类生息活动的场所,更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但却是有限的资源,而人口的增加却无止境。随着人口的增加,要求提供更多的食物和各种农产品,对土地的压力愈来愈大。由于人口压力,到处出现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超强度利用,引起土地质量的严重退化。由于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以及非农用占地等,每年都要损失大量耕地。这类世界性的情况在我国不仅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还更尖锐。1981年11月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个矛盾愈来愈尖锐。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媛  邢立新 《世界地质》2004,23(2):175-178
遥感信息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它具有宏观、动态、准确、快速的优点,可以及时提供动态数据。基于遥感信息,对吉林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的信息,将原来个数较多而且彼此相关的变量转换为新的个数较少而且彼此独立或不相关的新变量。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吉林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对灾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以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土地利用资料,探讨了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对土地利用的破坏方式和特征,次生山地灾害以移动破坏、淤埋破坏和拉裂破坏3种形式破坏土地资源,并对土地利用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淤埋破坏是最主要的破坏形式,占总破坏面积的77.23%,移动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22.77%;②林地和草地破坏呈现出在缓坡地带和陡坡地带破坏比例高,在中间地带破坏比例低的规律,旱地破坏具有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加剧的趋势;③研究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总损失价值达76 577.26万元,其中林地损失量最大,占总损失价值的87.18%,是地震引起崩塌、滑坡灾害损失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近日,葫芦岛市进一步加大了对高速公路项目用地的管理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避免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遭受损失。一是积极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与开工工作。有关部门不得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拟建高速公路规划控制区内新建永久性和临时性地上、地下建筑物、附着物;不得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和耕种种类;不得新栽果树及其他苗木;  相似文献   

5.
矿区土地治理与再利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由于多年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区的大面积土地破坏和废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从而形成了矿区棕地并造成大量的土地价值损失,加剧了矿区的人地矛盾。因此,研究棕地这一类特殊土地的再利用对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矿区棕地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矿区棕地的现状,探讨了矿区棕地综合治理的方案和措施。建议我国矿区棕地治理和再利用方案框架可划分为调查评价、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与景观再造3个阶段:调查评价阶段主要包括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修复阶段可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进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土地复垦与景观再造阶段是根据矿区棕地类型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棕地复垦和综合治理利用。同时讨论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措施,比较了不同修复技术方法的优劣,给出了我国矿区棕地复垦和综合利用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在蓄滞洪区利用洪水资源,探讨洪水资源化收益和损失的函数关系及其定量分析方法。以大黄堡洼为例,建立收益和损失的准量化函数,基于水文和土地利用信息,采用水力学数学模型,澄清3种特定洪水重现期条件下收益与损失的时空转换关系。研究表明,临界水深是实施洪水资源化规划和管控的关键参数;洪水资源化的入流面积、受益面积、平均水深、最大水深与入流洪量成非线性正比关系,并受到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土地科学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结合商河县郑路镇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指出土地整理应寻求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最大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地质灾害是人类自有生以来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它包括主要由地球内动力(岩浆动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内生地质灾害和主要由外动力(如重力、水力,等等)引起的表生地质灾害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地裂缝等;后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这些地质灾害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时,这种损失是惨重的。此外,人类的生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甚至破坏着地质环境。特别  相似文献   

9.
钱大文  颜长珍  修丽娜 《冰川冻土》2020,42(4):1334-1343
矿区开发会导致周边土地覆被及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但目前对青藏高原典型矿区及其周边土地覆被长时间序列变化缺乏动态监测, 尤其缺乏对景观格局脆弱性响应特征的深入认识, 因此无法针对矿区合理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提出有效的科学指导。通过遥感技术和土地变化科学研究手段, 以及景观格局脆弱性概念, 对青藏高原北部木里矿区及周边1975 - 2016年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和景观格局脆弱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 木里矿区在2000年后剧烈扩张, 导致周边土地覆被面积缩减, 其中高寒草甸湿地面积损失最大, 其次为其他和高寒草甸。矿区开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效应在逐渐增大, 表现为水域面积减少, 高寒草甸湿地出现退化以及矿区发生少量逆转。受矿区扩张影响, 区域景观格局脆弱性不断增强, 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未来矿区的生态修复和规划过程中, 应当优化景观格局, 降低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及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区合理开发规划及生态修复等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佑海 《湖南地质》2009,(11):50-51
历史回顾 1998年《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一次修订。首先要肯定,那一年的修改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一是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三是对在征地过程中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提高了补偿标准;四是建立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并对土地征用审批权进行了调整,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与土地及土地利用中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土地利用经济。主要研究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2、土地制度。主要研究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3、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主要研究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时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相似文献   

12.
“乡亲们,今天县乡联合执法大队将依法拆除村民雷军义的违法建房,原因是雷军义违犯了(《土地管理法》第77条: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非法占用土地建住房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住房。由此给雷军义造成了1万多元经济损失,对此,我们表示遗憾。希望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今后一定要依法使用宅基地,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如何预防土地闲置,盘活已闲置土地,达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作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者,从土地闲置的成因、土地闲置的危害、预防和处理土地闲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堤防是湖区人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与水争地而采取的一种工程建筑措施。它在为湖区人民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1949年至1985年期间,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不够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在洞庭湖区盲目地开发湿地,大量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使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遭到破坏,造成严重后果。文章通过大量资料,对洞庭湖区自1949年以来大规模的修筑堤防后,几十年间产生的泥沙淤积变化情况、汛期洪水位变化情况、湖域面积及湖容积的变化、湖泊调蓄功能的变化情况、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及灾情损失情况、环境地质灾害隐患增加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环境地质的角度论述了因不适当的修筑堤防对洞庭湖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骏 《浙江地质》2009,(9):45-47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自2007年7月起,各地组织落实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杨宁 《安徽地质》2010,20(4):311-314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以濉溪县为例,介绍安徽省农村土地二调内业建库流程及数据库维护步骤,发现并解决了内业建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质调查局为在管理、研究和保护美国水资源、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等遇到问题的人们提供图集、报告和信息帮助。帮助寻找必需的自然资源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提供必需的科学条件,目的是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降低或者减轻到最小。这样努力的结果几乎涉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1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1)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在经济上有损失。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征收补偿有一定的标准,即: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一般情况下为该土地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费为4~6倍,其他相关法律也规定了给予“适当补偿”。在实践中,具体的补偿标准主要是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制定,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应标准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地质学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启动年。其中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要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变更调查及重点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示范工程,进行城镇土地定级、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我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的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展开。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