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强  黄润秋 《山地学报》2000,18(3):272-277
将现代非线性科学理论与传统的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10条地质灾害系统分析原理,同时对地质灾害的评价及预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冬青 《西部资源》2023,(1):116-118
黄铺至桃花铺路段是联系潜山、太湖的重要通道。拟建道路穿越的路段地势不高,区内现状无地质灾害,建设工程不会遭受已知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预测评估,评估区划分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提出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今后此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姜楠 《西部资源》2022,(1):61-63
为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重复发生,减少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淮北市泉山路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场地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引发和本身有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分析;在现状分析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划分危...  相似文献   

4.
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而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研究,灾害制图,以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等为主的定量方法,评价区划方法,以及采用监测手段,着重成因机制研究及预报模型等形式的预测方法和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促使矿山开采工作不断扩展,开采深度也在日渐加深。不仅增加了矿山开采难度,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矿山开采活动的稳步进行,同时还给人民、企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矿山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当中,不稳固岩层是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常造成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矿山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下文针对不稳定岩层开采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研究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介绍了有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充分结合对应采取的对策。参照类似矿山地质灾害实例,提出不稳固岩层前期新技术预测和治理相结合的反馈体系模型,为控制和减少不稳固岩层矿山地质灾害,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深埋长隧道有害气体发生的地质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害气体的深埋长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现象之一。本文在现场调查及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探讨了有害气体发生的地质条件,为有害气体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翁源某温泉酒店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性分区标准,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最后评估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评估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进行评估,从而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9.
2018年4月17日,黄冈大别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标志着黄冈市向世界亮出的首张"世界级"名片,意义重大。在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影响,园内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破坏了地质遗迹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了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对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区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以崩塌最为发育,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沿着断裂构造带密集发育;影响地质灾害发育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地质构造运动是孕灾环境形成的根源与基础,地层岩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物源,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场所,大气降雨则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导火索",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公园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今后园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评估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特征以及调查分析拟建工程附近已发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育特点和规律;预测工程活动将引发、加剧地质灾害以及工程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综合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并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审查登记;为工程建设施工顺利进行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营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的研究必须基于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风险评估是这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内容,也是新世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即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和基于危险度和易损度乘积的区域风险评估.同时以广州市崩塌灾害为例,采用该模型进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水能资源的战略储备库与未来重点开发区域,然而该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给水能开发带来极大挑战,亟需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考虑西藏地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植被覆盖等致灾因子,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典型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结合水能资源分布禀赋,实现西藏地区水能开发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羌纳—帮辛段水能开发适宜度最高,可优先开发;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如—拉孜段、怒江中游马利—林卡段、中林卡—察瓦龙段、支流伟曲河田妥—碧土段、澜沧江中游察雅—措瓦段、如美—盐井段、金沙江上段木协—戈波段、喜马拉雅山脉朋曲河流域为高水能开发高风险地区,需谨慎开发;雅鲁藏布江中游仁布—曲水段、易贡藏布忠玉—易贡段、察隅河下察隅以南段、朗钦藏布下游段为中水能开发低风险区,可根据需求局部开发或暂缓开发;其余区域水能开发适宜度较低,不建议开发。本文针对西藏地区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水能开发适宜度评价体系,可为该区域水能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沅水流域流经湖南省的西部地区,由于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特殊性,已成为湖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通过对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归纳,着重从自然影响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流域内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采用灰色关联理论来分析流域内大气降水、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3个主要致灾因子的关联度,其结果分别为0.8332、0.6589和0.5654,从而来探求流域内地质灾害灾变机理的规律性,为流域内各个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近10a年地质灾害普查和重点详查的基础上,对浙西南山地进行了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隐患)点颁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可通过地貌、岩性蚀变、土壤发育和断层节理等间接或直接影响崩塌、骨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从而在其空间自然分布上,表现为大地构造线控制下的带状分布、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垂直分布和火山构造赋予的斑块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鹤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一带因受武广高铁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诱发了多次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文章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法,按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对各评价单元划分等级,将金沙洲地区划分为4个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其中,武广高铁隧道通过的中南部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隐伏岩溶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浔峰断裂(F3)、沙贝断裂(F4)及保利西子湾断裂(F5)3条断裂通过的东部地区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发育有不良岩土体,区内主要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东南部大塱山组和中部测水组非可溶岩地层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以埋藏型可溶岩分布为主,总体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西部丘陵地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为非可溶岩区,不具备孕育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8.
Geological disasters not only cause economic losses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but also seriously threaten human survival.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evaluate susceptibility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research.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multi-regression method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including Logistic Regression (LR), Spatial Autoregression (SAR),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an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all of which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site and collected data on typical geological disaster events and the associated hazard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e study area to construct a corresponding index system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assessment. Four methods were used to model and evaluate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the methods were verified using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d the success rate curve. Lastly, spatial accuracy validation wa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which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spatial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ROC) curve and the spatial success rate (SSR) cur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ese methods are all valid with respect to the SROC and SSR curves, and the spatial accuracy validation method improved their modelling results and accuracy, such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values of the ROC curves increased by about 3%–13% and the AUC of the success rate curve values increased by 15%–20%; 2) the evaluation accuracies of LR, SAR, GWR, and SVR were 0.8325, 0.8393, 0.8370 and 0.8539, which proved the four statistical regression methods all have good evaluation capability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SVR are more reasonable than others; 3)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SVR, the central-southern Yunnan Province are the highest susceptibility areas and the lowest susceptibility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9.
王锐  马超  王云琦  王玉杰 《山地学报》2020,38(1):132-141
了解崩塌活动史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区域山地灾害形成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树木地貌法可以准确掌握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为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本文以川东华蓥山石林景区一大型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杉木树木年轮、降水和气温数据对该崩塌活动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崩塌可能共有四个活动年份,2015年为大规模活动年份,2008年、2012年和2016年为小规模活动年份,崩塌活动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早材期间(4月—9月)。基于滚石冲击树干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标准木年轮对比表明:树木在受到滚石冲击后,都表现为生长抑制,且树木年轮宽度要滞后滚石活动1年。参考树木与干扰树木年轮宽度和月降雨量没有相关性,但干扰树木年轮与月平均气温(4月—9月)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内山地灾害活动史与气候变化关系提供支撑,尤其是为研究区域降雨诱发的崩塌活动规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漾濞县具有典型的山地特点,每年其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漾濞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中,通过"3S"技术的应用,建立了漾濞县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基于ArcGIS的地形分析,提取出了坡度和坡向等重要的地形因子。通过研究发现:坡度是漾濞县地质灾害频发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漾濞江及其支流上游的滑坡和崩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基础;同时阳坡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坡向,滑坡和崩塌等灾害发生频繁。最后,制作了漾濞县坡度、坡向分析图,指出了漾濞县较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为其他山地地区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