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案,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可有效融合海量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直观真实地展现轨道交通沿线和TOD资源分布,并实现用地的空间分析和历史、现状、未来全周期精细化管理,为轨道交通管理者提供宏观分析和科学决策辅助,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综合水平.本文基于G...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运营里程逐年累积,轨道交通沿线的工程建设项目存在数量多、工艺复杂、对在建/运营线路安全影响大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保护区内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针对轨道交通保护区安全管理现状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并设计研发出一套针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综合平台,在规范保护区内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手段,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及预警,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铁建设会对邻域造成地质环境损伤,甚至发生灾变。传统基于点位测量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野外作业周期长、受天气影响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缺点。因此,本文基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安全施工中的应用需求,以天津市地铁五号线为例,利用27景TerraSAR数据和PS-InSAR时序监测方法,对地下轨道交通地铁站和隧道施工影响进行了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PS-InSAR能在施工期间监测到地铁线及周边的形变,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4.
成果推介     
正"常州轨道交通GIS与BIM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是由常州市科技局和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立项,常州市测绘院牵头负责实施,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参与。项目分析了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GIS与BIM应用场景研究,编制了《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建模标准》与《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交付标准》;完成了集成BIM的GIS应用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常州轨道交通工程GIS与BIM综合应用系统",完成了BIM模型建设与管理以及空间数据体系建设,完成了试点应用和成果的推广,实现了对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支撑。此外,发表和录用论文5篇,完成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完成受理专利2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GIS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分析了轨道交通建设的评价要素和对GIS系统的建设要求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PS-InSAR在轨道交通形变特征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将高分辨率PS-InSAR技术引入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变监测领域。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专题的形变特征。首先,利用26景TerraSAR-X影像在上海开展高分辨率PS-InSAR沉降精细测量,得到轨道交通网络整体的沉降格局;然后,针对不同建成时期和建设形式的路段,分类探讨其形变特性及原因;最后,进行测量结果的精度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建设已成为上海轨道交通沿线主要的沉降原因;不同建成时期和建设形式的路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变特征,早期建设路段比晚期建设路段更稳定,高架路段比地下路段沉降速率更小;PS-InSAR与水准数据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高分辨率PS-In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形变监测、管理维护和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通形变监测、管理维护和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安全主要采用全站仪和站式扫描仪等设备进行监测,具有监测效率低、监测点布设困难、对管片衬砌有损伤等缺点。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检测技术。本文采用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隧道内部完整结构点云数据,对移动三维激光点云进行环片提取分析,对获取的断面点云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环片变形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取准确的环片变形结果,而且实现了逐环提取分析,大大提高了环片监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的研究过程和实现思路。该系统通过采购获得市区二维基础地图,利用现有图纸数据建设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等轨道交通专题数据,利用激光点云推扫设备建设车站点云数据、全景数据、二维分层图、以及三维模型数据,通过将这些数据整合构建轨道交通车站地理信息库。基于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研究和实现了一套用于支撑轨道交通综合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预防关系民生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平台技术、GIS三维空间技术及GNSS等先进技术方法,建设自动化预警平台,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远程高精度监测,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为有效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建设应用,主要从系统建设关键因素、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已用于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施工测量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保证隧道贯通,其贯通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造价,因此在轨道交通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规定隧道贯通误差及其允许值,是轨道交通工程测量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贯通误差的概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贯通误差的限值的分析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贯通测量及误差分配三个部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贯通误差测量精度要求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供广大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田军  唐超 《测绘通报》2020,(9):23-26
随着建筑业“十三五”规划收尾和“十四五”规划的启动,轨道交通智慧建造的水平大大提升。智慧建造能够辅助项目进行精细化智慧化管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交通建设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但是在轨道交通智慧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在轨道交通智慧建造现有体系中引入新型测绘技术,分析其在应用中的主要特点和功能,重构了智慧建造架构体系,深入探讨了新型测绘技术带来的智慧变革,提升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应用深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上海轨道交通结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机制,包括基准网建设和监测、长期监测、监护监测和巡查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轨道交通预警评估体系,开发了上海轨道交通数字化监护管理系统,并应用于轨道交通4号线海伦路站,实现了基于地面沉降、地质环境、收敛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轨道交通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13.
闵星  黄品文  谭金祥 《测绘通报》2022,(10):162-165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风险源识别是防止违规作业导致的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为解决传统识别方法效率低、漏检率高、成本大等问题,本文基于无人机地铁保护区巡检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无人机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风险源识别。首先介绍无人机影像获取的流程,并在原始影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增强的方式制作多角度、多尺度的风险源数据集;然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建立风险源识别模型,对无人机采集影像中的风险源进行自动识别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多角度、多尺度风险源数据集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且比传统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保建设研究的不断增强,防尘、噪声等污染正在严重影响城市环保绿色建设,同时,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也逐渐成为现代工地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型工地的智慧化监管越来越智能化。本文以“智慧工地”建设为目标,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工地位置和实时监测数据融合在一起,同时配合视频监控和GPS车辆定位等,建立初步的智慧工地综合监管平台,为文明施工和文明执法提供依据。此平台在工地应用,提供实时报警和设备联动,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水平,保障了工地施工的文明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兴机场线是北京首条建设运营的高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本文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测量技术,通过研究新技术与常规测量手段的结合,总结了一套适用于高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测量技术,可供类似项目参考或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