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米德生 《冰川冻土》2012,34(2):382-391
实地科考,广博查询,长期探索,坚韧追求,人类首次、全面解开世界海拔8 000m以上雪山之迷:海拔8 000m级雪山地有17处(其中3处山地为新发现),面积共11.95414km2,海拔8 000m以上独立山峰39座.世界海拔8 000m级山地和山峰地貌形态、相互关系,己在即将出版的"世界八千米雪山地图集"中得到表示.该图集比例尺1∶100000,等高距40m,幅面550mm×790mm.该图集由序言、7幅地图和后记组成,是世界第一部关于海拔8 000m级雪山地图集.  相似文献   

2.
游客人体释放热量对玉龙雪山冰川退化是否有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龙雪山(27°10′~27°10′N,100°09′~100°20′E),位于横断山南端,主峰海拔5 596 m,是中国最南的一座雪山,也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是玉龙雪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何元庆  章典 《冰川冻土》2004,26(2):230-231
龙雪山(27°10′~27°10′N,100°09′~100°20′E),位于横断山南端,云南丽江以北25 km处,主峰海拔5 596 m,是中国最南的一座雪山(图1),也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雪山南北长35 km,东西宽13 km,山上分布有19条冰川,总面积11.61 km2.玉龙雪山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气候控制,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旱.玉龙雪山上现存冰川为典型的季风温冰川(也称海洋型冰川),这种冰川具有积累消融量大、温度高、运动速度快、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等特点[1].  相似文献   

4.
之文 《地质论评》1966,24(1):79-82
希夏邦马峰(8012米,过去地图上叫高僧赞峰),是世界上最后被征服的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它位于我国藏聂拉木县境内(喜马拉雅山中段)。该图片集精选了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现代冰川和生物等方面的照片共95幅,基本上反映了该峰现代的自然面貌。在现代冰川上发育的冰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冰缘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五台山海拔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县、繁峙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8°53′—39°6′,东经113°28′—113°40′。五台山在我国地质地貌研究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太古界五台群变质岩系的建群地点,也是著名的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由于山体高度较大,自第四纪晚冰期以来,虽未遭受山岳冰川的作用,但古冰缘和现代冰缘现象皆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6.
一、台站和应力-应变仪器情况简介烟台地震监测中心台1968年建台,位于烟台市南山公园内,经纬度为37°31′38″N,121°23′18″E,磁偏角5°56′,距离海边约3km,海拔高度48m,目前前兆观测项目有:体应变、洞室应变、地倾斜观测等。  相似文献   

7.
龙泉洞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龙泉山公园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年代为33~31kaB.P.,地理坐标为33°47′24″N,111°36′28″E.2011年2~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文物工作队和栾川县文管所共同发掘.出土了512件石制品(有编号),其中包括石核96件,石片60件,工具73件,断片58件,断块...  相似文献   

8.
刘思宇 《地质论评》2016,62(S1):121-122
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厂金矿床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距离玛多县城大约230km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6°14′45″~ 96°18′00″;北纬35°15′45″~ 35°19′00″。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北巴颜喀拉造山亚带。大场金矿床是1997年由原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发现的。目前,该矿床已达超大型金矿规模(丁清峰等,2010)。  相似文献   

9.
1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大水金矿位于甘肃省南部玛曲县,平均海拔为3500~4000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9′00″、北纬35°05′00″。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秦岭褶皱带和松潘甘孜构造带衔接部位。金矿初步控制储量超过50t,远景储量可达百吨以上。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李吉龙  谭明 《中国岩溶》2012,(2):130-130
蓬莱仙洞(30°14′N,117°32′E,洞口海拔170m)位于安徽池州市石台县贡溪乡杜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全长3 000余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4层结构。洞穴上覆土壤为山地棕壤,土壤厚度分布不均,0~50cm不等;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多为岩生性乔  相似文献   

11.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相似文献   

12.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3个全新世遗址(岸上、三杨庄和大张龙村)的地质考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区域内遗址的地层记录表明,许多考古遗址被深埋于地下,并可能影响了3000 a B.P.以来的河流沉积过程.我们在岸上遗址发掘了A、B、C、D共4处青铜时代的沟渠遗迹,这些沟渠的堆筑可能影响了后期的沉积过程并导致了遗址周边微地貌的改变;在三杨庄遗址识别出了多层不同时期的人为古土壤,包括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在大张龙村发现了北宋时期黄河泛滥沉积物,其沉积过程可能受周边村落遗址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4C年代和沉积层厚度,本研究进一步对这3处遗址的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并与前人对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3处遗址所显示的沉积速率自3000 a B.P.开始显著增加,与对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河道沉积速率的估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基于遗址的地质考古研究能够为探索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大量信息.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开展更多基于考古遗址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以深入探讨华北平原的自然沉积过程与文明演进过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选取位于中亚干旱区东部新疆天山地区的两个典型黄土沉积剖面,通过磁学参数(χARM/SIRM)、亮度(L*)、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orgδ15N)等记录,对研究区内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早全新世,χARM/SIRM、L*指示黄土成壤较弱、有机质含量低,δ13Corg记录表明区域降水较少,共同反映该时期地表植被覆盖低、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中晚全新世,χARM/SIRM、L*δ13Corg记录的湿度逐渐增加,黄土δ15N偏正变化,指示地表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植被覆盖增加,表明该区域气候适宜期发生在中晚全新世。中亚干旱区东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北半球高纬度冰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云南玉龙雪山第四纪冰期与冰川演化模式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云南玉龙雪山高峰区有现代冰川19条,面积11.61Km^2,冰川融水汇入金沙江。在现代冰川外围有丰富的古冰川遗迹,可划分3次更新世冰期,即大理、丽江和云杉枰冰期。相当于欧洲阿尔卑斯的玉木里斯和民德冰期。其中以丽江冰期冰川规模最大,当时,河水冰期的白水河冰川长2.5Km,冰川 演化模式与梅里雪山、贡嘎山东坡相同,均属藏东南型,而与青藏高原广大高山区以例数第三次冰不川最大规模有别。主要是它们位于青藏高  相似文献   

15.
1875年6月8日贵州罗旬地震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对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前人研究成果、地质构造背景、现今地震活动等的调查研究,得出1875年6月8日发生的波及黔桂湘滇地区的6.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在贵州罗甸县北西,参考经纬度为北纬25°35′,东经106°28′。地震名称建议采用“1875年6月8日贵州罗句地震”。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 分析了年内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全年日平均风速波动较大, 介于1~8.8 m·s-1. 日均值以冬季最大, 春,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小, 分别为5.1 m·s-1, 3.4 m·s-1, 3.7 m·s-1, 2.6 m·s-1, 表现出典型的"高山型"风速特征. 秋, 冬季节, 无论昼夜, 以偏南风为主, 风速始终保持在较为稳定的高值状态, 属于典型的冰川风; 春, 夏季节, 冰川风场依旧强劲, 而且伴有山谷风出现. 受山系-河谷地形及雪冰下垫面的共同作用, 春, 夏, 秋三季表现出一定的偏东风, 柴达木低压可能对此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CHAMP Magsat data set, spherical cap harmonic analysis was used to model the magnetic fields over China continent. The data set used in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e 15′×15′ gridded values of the CHAMP anomaly fields (latitude φ=25°N to 50°N and longitude λ=78°E to 135°E). The pole of the cap is located at φ=35°N and λ=110°E with half-angle of 30°. The maximum index (Kmax) of the model is 30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model coefficients is 961,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minimum wavelength at the earth's surface about 400 km.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deviations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values are ~ 4 nT for ΔX, ~ 3 nT for ΔY and ~ 3.5 nT for ΔZ,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positive anomalies are found mainly at the Tarim basin with ~6- 8 nT,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North China platform with ~4 nT, and the Songliao basin with ~4-6 nT. In contrast, negative anomaly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Tibet orogenic belt with the amplitude ~ (-6)-(-8) nT. Upward continuation of magnetic anomalies was used to semi-quantitatively separate the magnetic anomalies in different depths of crust. The magnetic anomalies at the earth's surface are from -6 to 10 nT for upper crust, middle crust -27 to 42 nT and lower crust -12 to 18 nT, respectively. The strikes of the magnetic anomalies for the upper crust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or the middle crust, but not for the lower crust. The high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ies mainly result from the old continental nucleus and diastrophic block (e.g. middle Sichuan continental nucleus, middle Tarim basin continental nucleus, Junggar diastrophic block and Qaidam diastrophic block). The amplitudes of the magnetic anomalies of the old continental nucleus and diastrophic block are related to evolution of deep crust. These result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ver China continent.  相似文献   

18.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与宏观震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玉树地震形成了东西两条地表破裂带——玉树地表破裂带和隆宝滩地表破裂带, 分别沿玉树活动断裂、隆宝滩活动断裂的上盘发育, 两条地表破裂带均呈NW向延伸, 二者之间相距22km。隆宝滩地表破裂带, 总体走向290°, 长21.5km, 呈左旋走滑运动, 左旋走滑位移量约1m。玉树地表破裂带, 总体走向310°, 长度23km, 可进一步分为三段。西段和中段表现为左旋走滑, 东段表现为左旋走滑逆冲运动。最大左旋走滑位移量在郭央烟宋多附近, 达2.4m。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移量大小和建筑物破坏情况认为, 玉树地震宏观震中在郭央烟宋多附近, 宏观震中坐标为:北纬33°03′11″、东经96°51′26″。   相似文献   

20.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植物种子、果壳、木炭等为研究对象的大植物考古研究方法),在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杨官寨遗址和西坡遗址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两处遗址共采集、分析了160份浮选样品,共获得3403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597粒粟(Setaria italica),414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大豆(Glycine max)和稻米(Oryza sativa),以及1460粒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豆科(Leguminosae)、藜(Chenopodium album)等在内的非农作物遗存.通过两处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结合其他庙底沟时期中原地区遗址植物考古研究显示,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较为典型的旱作农业传统,粟、黍类小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稻米发现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不论各聚落等级规模,几乎都有发现;大豆仅在个别遗址有发现,并不普及.杂草方面以狗尾草、豆科种子和藜为主,其他杂草数量很少.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特点与庙底沟文化各遗址较为统一的文化面貌相契合.而通过与周边区域农业特点的比较,又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独特性,比如粟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性要高于周边其他旱作农业传统区域,也许从一方面也反映了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的古代人群对更为高产粟的需求程度要更高,与其较高的遗址数量、规模和人口密度相符合;而稻米在庙底沟文化遗址中也普遍存在,尽管出土数量都比较有限.通过遗址出土农作物遗存与可食用非农作物遗存比例分析,以及相关动物考古研究,庙底沟时期的诸遗址已经明显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经济模式,家养动物和农作物资源远较之狩猎采集获得资源重要,推测已经完成了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的转变.因此认为在庙底沟时期的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的诸遗址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