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壤丘陵区具有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河谷资源开发模式,限制了丘陵山区区特圾农业自然资源全面有效地开发,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该地区农业的邮路不能仅立是河谷耕地,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占总面积70%以上的低山丘陵坡地上,实行一丘多用,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现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的持续 。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工业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资源可分为工业资源与通用资源两大类。通过科学考察与系统分析可知,山区工业资源既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人才社会资源贫乏的劣势,呈现出人与砂相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山区工业开发首先应夯实人才社会资源开发,才能使自然资源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晋西山区红枣、核桃、仁用杏、苹果、梨、柿、山楂、花椒等经济林资源丰富,其产品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晋西山区经济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开发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种植模式,指出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林资源,是发展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变晋西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山区的地理与地质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出中国山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X型相关模式,山区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20%。首次提出了中国除东、中、西部三大差别外,还存在一个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三大垂向经济差异。三个是水平方向上的从东到西经济上的发达到不发达;国一个是垂直方向上从低处向高处经济上的发达与不发达,这一水平与垂向交叉就构成了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5.
闵庆文  李文华 《山地学报》2001,19(4):349-354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经济的发展在整国民经济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生态工程原理出发,分析了生态工程对于山区持续发展的意义,设计生态工程对策时应当遵循的原理与注意的主要问题。并对山东省五莲县复生态系统工程总体框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生态工程资源与环境生态工程和生态调控与管理工程等进行了讨论,对于实际丘陵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旅游资源,它具有脆弱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旅游资源.论文总结了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机制,针对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威胁,提出建立地方性多级资源遗产申报制度、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园、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信息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山区笋竹资源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有着丰富的笋竹资源,开发这一资源优势,条件优异,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在南方竹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分布集中,优势突出,笋竹品种多,品质优异,因此有条件进行规模性开发。但从目前笋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着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开发,原始,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当前亟待加强笋竹资源开发的研究,研制新的笋产品,提高竹笋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总结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黄河中游第四期式点流域-庄浪县榆林沟家业资源开发市场经济转化的条件及资源开发现状,阐述了今后家业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担子同加经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名山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名山是由暖温带、北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岗地自然景观和寺观、园林等文化景观有机结合,在省内国内有一客知名度的风景区域。是江苏发展旅游重要业条件之一。为了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江苏旅游业的可持发展,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优化自然生态景观,强化人文景观特色,注意适度开发与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虽然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提高景点、景区档次,打响品牌,增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以科学合理地整合旅游资源为思路,预期可产生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旅游企业规模、整合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效益。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提升可通过对市场品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建立战略联盟和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等几种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11.
江苏名山是由暖温带、北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岗地自然景观和寺观、园林等文化景观有机结合,在省内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风景区域。是江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江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优化自然生态景观,强化人文景观特色,注意适度开发与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宁南县生活用能源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源不能自给,能源供需矛盾突出。1986—1989年,对县内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并应用节能技术,推广薪炭林造林技术,建立示范能源村等,缓解了本县的能源供需矛盾,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地地貌以及相应的山地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异是影响本区土地资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研究了山区土地资源的结构,指出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自然特征,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抱犊崮山区土地面积1018km ̄2,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计有主要景点16个。分属4个景区,自然的和人文的旅游资源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又处于生物区系交替带上,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时间序列由6500aBP的大汶口文化至今,特色鲜明,欲本着“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原则,加以开发建设,以发展山区经济。  相似文献   

15.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东部山区蚂蚁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吉林东部山区蚂蚁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分布,计有蚂蚁2亚科、6属、11种.在山区不同的生境,蚂蚁种类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论述了蚂蚁的营养成分和食用、药用价值.根据吉林东部山区蚂蚁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阶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3,21(4):435-4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呈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外,还呈平原、丘陵、山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叠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犬牙交错的多维、多梯度差异。人均GDP由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整体、西部城市、东部丘陵、东部山区、中部整体、西部总体、中部丘陵、中部山区、西部丘陵、西部山区逐渐降低。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大中城市与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的山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衢州市是浙江省重要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农区之一,也是全省第二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地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对此根据该市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就岗地丘陵和中低山地的合理利用,加强商品基地建设以及发展水产养殖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区风能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风能资源丰富,观测资料匮乏;山区风能资源分布复杂,监测难度大,评价要求高.山区风电开发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地形多样,地质复杂,风场分布离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气候复杂,建设要求高等;有利条件主要有:山区风能资源丰富、季节分布合理、开发利用价值高,国家政策支持、风电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积极性高,风电开发耕地占用少、移民少、环境影响小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风能资源监测,开展精细化的风能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研制适合山区特点的风力发电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和加强山区风电开发各个环节的科学研究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妍  王士君  梅林 《地理研究》2021,40(3):808-820
引用环境规制、资源依赖等属性指标,通过多元回归等方法比较2000—2017年东北地区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差异,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均呈现阶段性提升,2017年非资源型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效果已无明显差距。②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发展较非资源型城市相对滞后,平均水平偏低,高水平的城市个数少且固定,与非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③ 环境规制与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而地区经济发展、资源依赖,对外开放分别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资本投资等因素作用与城市类型、产业转型维度有关。基于研究结果,今后可考虑依据影响要素的作用差异制定和构建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分类措施和外部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