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鲎发育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序言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us Leach)属于西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性节肢动物,分布在日本南部与我国长江以南沿海各省。每年5—8月,雄鲎抱挟住雌鲎同游至近高潮线附近的沙滩上,由雌鲎掘沙成穴,产卵于穴中,然后由雄鲎排精行体外受精。鲎的受精卵借助阳光照射下沙滩的热量孵化。由于鲎卵外被覆一层不透明的卵壳,在没有特殊处理时,受精卵的卵裂阶段不能观察到,只有当卵壳破裂后,才能见到卵中的幼鲎。鲎的幼体称三叶幼虫(pr-  相似文献   

2.
鲎(Tachypleus tridentatn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动物。鲎在我国的浙江宁波以南沿福建、广东至广西的沿海均有分布,尤以北部湾的资源较为丰富。在繁殖的季节(每年5—8月)里,雌雄成对在涨潮时游至岸边中潮线的沙滩上,挖穴产卵受精孵化。对鲎实验生态方面的研究,以前生物学家很少报导。鲎的用途,早在“本草纲目”中已列为药用。同时,也是海产食品,其味鲜美如蟹。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又  相似文献   

3.
THEDISCOVERYANDOBSERVATIONOFTachypleustridentatus自然界现有4种鲎,分布于中国的中国鲎(Tachypleustridentatus,又叫亚洲鲎)是其中的一种,每年的4~9月,成年雌、雄鲎双双到沙滩的高潮位产卵繁殖后代。但在隆冬的元月,一般认为鲎已去深海越冬[2]。有关中国鲎的越冬,目前研究得很少,在中国从未发现过有关的报道。人类对冬季中国鲎的形态、内部结构(主要是性腺的发育)及毒理还很不清楚。作者的观察有助于了解中国鲎生殖周期的周年变化及对中国鲎的生态进行周年分析。1材料来源1.1中国鲎的发现1998年1月1日(农历1997…  相似文献   

4.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底栖节肢动物,从早古生代的奥陶纪出现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是动物界具有独特进化地位的“活化石”之一。鲎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螯肢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Merostemata)、剑尾目(Xiphosurida)、鲎科(Limuroidea)。现存的鲎种类很少,  相似文献   

5.
外表的色彩是棕色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所以人们又称鲎为“马蹄蟹”。它是和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  相似文献   

6.
找找茬吧!     
《海洋世界》2009,(8):F0003-F0003
鲸真的会唱歌吗?它们为什么要唱歌呢?什么是浮游生物?它们是怎样分类的?鲎是什么动物,为什么鲎被称为“生物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鲎,属节肢动物,肢口纲。在3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鲎就问世了,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中国鲎、美洲鲎、马来鲎和圆尾鲎。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  相似文献   

8.
1984年4—6月间,笔者在进行鲎的资源调查中,在我国北部湾沿岸浅海发现了一种过去国内无人报导的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现存的三属四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utatus、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马来亚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Carcinoscorpins rotundicauda)中,个体最小的一种。这种鲎不能食用,人吃后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因此,广西沿海渔民都叫它鬼鲎仔。现将圆尾鲎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以及与中国鲎的不同之处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鲎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广耀 《海洋科学》1987,11(1):40-47
中国鲎肉供食用,特别是用鲎血提取鲎试剂获得成功后,它的利用价值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鲎的生物学研究,前人已有报道,但对中国鲎人工育苗试验研究,在我国尚未见有报道,作者于1981—1982年在室内水池中,对亲鲎的产卵、受精、孵化、幼体培育和饵料等进行了研究,并于1981年孵出幼鲎28265个,培育115天,成活率达95%以上,初步获得育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为人工增殖药用动物,提供了苗种。  相似文献   

10.
亚洲海域鲎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核有关亚洲海域鲎种类和分布的历史文献发现,亚洲海域只有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3种鲎分布。圆尾鲎分布于中国香港、北部湾、雷州湾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和恒河河口印度东北部以东的海域。中国鲎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中国海域、日本濑户内海、九州岛北岸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侧以东和苏拉威西岛以西的海域。南方鲎分布于越南西贡以南、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及印度恒河印度东北部以东的印度洋海域。以前有关中国北部湾海域和香港海域有南方鲎的报道是错误的,把中国鲎的幼体及成体误当成了南方鲎。中国海域只有中国鲎和圆尾鲎2种鲎分布。中国的海南、广西、广东西部和香港(可能还包括台湾)等是圆尾鲎分布的海域。其沿岸要严禁食鲎,以防误食圆尾鲎而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 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 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相似文献   

12.
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呢?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后来,人们渐渐弄清楚了。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和蜘蛛是近亲。它的头和胸相连,外形很象马蹄,所以渔民把这种奇特的动物称为马蹄蟹。由于在嘴的周围有6对细长爪,行动起来宛如蜘蛛,所以,有的人又称它为鲎蛛。鲎的全身披着硬甲,还有一条长满了针刺的硬硬的尾巴,它的铠甲和尾枪自然是为了防身。令人奇  相似文献   

13.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夏天,是鲎活跃的黄金季节,也是生产捕捞和食用的最好时节。最近以来,广东沿海一些地方已陆续推出活鲎供应市场。广州的酒楼食肆,每只重3公斤左右的活鲎售价为38元左右。 鲎又称中国鲎,属暖水性节肢动物,生活在近海,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组成。长约60厘米以上,每只重2.5公斤至4.5公斤。它模样古怪,全身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  相似文献   

15.
中国鲎在我国分布之北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彝豪 《海洋科学》1984,8(4):38-38
中国鲎(Tachrpleus tridentatus Leach),又称三刺鲎,是目前世界五种鲎之一,产于我国及日本南部沿海。鲎有两个特殊功能:它的一对复眼具有侧抑制作用;鲎血对病毒性热原极为敏感。根据这样的机能,目前已设计出一种新的电视摄象机;有些国家竞相研制价值昂贵的专利品——鲎试剂。由此,使这种远有四亿多年生命史、默默无闻的活化石一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保障我国医疗检测安全的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国内外中华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极少。在实验室内模拟砾石底(NS)、细砂(SS)、中砂(MS)、粗砂(CS)、泥(AR)、泥沙1 (AA)、泥沙2 (AB)和沙泥(SA) 8种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对中华鲎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稚鲎较多时间潜藏于泥沙中,较少时间裸露于泥沙表面活动(如爬行、游泳等)。稚鲎偏好在含淤泥较多的泥沙类型中潜沙,且在泥质和泥沙质类型中埋栖时间较在沙质中埋栖时间长;在裸露于泥沙表面时,稚鲎相对偏好栖息于沙质底。泥沙环境下稚鲎用于游泳的时间比例高于砾石底。在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夜晚5个时间段中,稚鲎在夜晚和凌晨活动较活跃。通过揭示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底质对中华鲎稚鲎行为特征的影响,为野外增殖放流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放流适宜地点的选择以及稚鲎人工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鲎,这种珍稀的海洋动物和它们的名字一样少见。鲎是现存最古老的节肢动物,它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远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时,它们就已经在海洋里有了一个繁盛的家族。经过4亿多年的沧桑变迁,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从问  相似文献   

18.
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而了解和掌握环境因子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生长状况的影响规律, 进而选择适宜放流的时间和海区, 是保证人工放流得以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对中国鲎幼鲎成活率、蜕壳率、蜕壳增重率、Na+-K+-ATP酶活性、免疫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 探讨了不同盐度水平下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渗透调节能力、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变化。养殖试验持续56d, 结果表明: 不同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的成活率、蜕壳率、二龄幼鲎均重及蜕壳增重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且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蜕壳率和蜕壳增重率与盐度的回归分析均表明, 中国鲎幼鲎蜕壳与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24.10‰和24.94‰; 一龄和二龄幼鲎的Na+-K+-ATP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趋势(P<0.05); 35‰和40‰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 而5‰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显著低于25‰试验组(P<0.05) ; 盐度对二龄幼鲎的ACP、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ZM)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35‰和40‰试验组一龄幼鲎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著高于盐度较低试验组(P<0.05); 二龄幼鲎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 盐度10‰试验组显著低于30‰和40‰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Na+-K+-ATP酶活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蜕壳最适宜的盐度在24‰~25‰左右, 盐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幼鲎生长率和成活率降低, 渗透调节能力、免疫力和抗氧化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5—14个,每个位点平均具有8.1个等位基因。9个位点之间不存在连锁。利用该9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沿海9个中国鲎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中国鲎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仍较高, 9个地方群体间无遗传差异,它们之间未见显著分化,且有着较高的基因流;推测人为的迁移是造成遗传无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中国鲎已绝迹的海域可从其他海域引入中国鲎个体来恢复地方群体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鲎的生殖习性和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详细报道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产卵季节、产卵场条件、产卵方式、怀卵量及排卵量。中国鲎卵径有季节变化,此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中国鲎的卵裂属全裂到表裂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先在有假分裂沟的一极开始卵裂,分裂核不断增加数目并从卵黄中外移,然后分别与所在部分卵质共同形成一层分裂球居于胚的表面,形成胚膜,被此细胞层包围在内的许多呈多角形细胞相当于昆虫卵裂期的“卵黄细胞”,卵裂结果形成表裂囊胚。胚基发生位置决定于卵内细胞核分裂后向表面移动和聚集的方向以及细胞质在卵子皮质分布情况,并非固定于卵子呈扁平的一侧。本文应用活体染色法就染色粒的性质作了初步探索并就胚体在染色后发生死亡的原因和正式卵裂开始前出现假分裂沟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