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河南南部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英慧 《气象》2005,31(10):83-85
以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区的驻马店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61~2003年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南部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逐渐升高;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有所减少。并利用1981~2003年驻马店市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观念播种小麦存在的弊端。从而得出结论:在河南南部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荣云鹏 《山东气象》2011,31(2):63-65
将2009—201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实测资料与历年、去年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象条件对本年度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当年冬小麦在提前入冬、春季气温回升慢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平均单产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经分析发现:2009年冬前冷空气来的早导致分蘖少、群体不足、亩穗粒数少;早春气温回升慢,对冬小麦快速生长不利,小穗分化时间长,利于穗粒数增加;后期气温条件转好,极其适宜冬小麦灌浆,利于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桂西早玉米产量在不同年份和同年的不同播种期中差异甚大。气象因素是造成产量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体现在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单位面积株数、双穗率、空秆率、每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因素。由于试验地株数基本相同,双穗率小,本文只分析单产、空秆率穗粒重(表示穗粒数和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文采用百色地区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于一九八○~一九八四年早玉米(墨白一号)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本局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播期于元月二十日到三月中旬,隔十五天播一期,五年共二十二期。三个重复。  相似文献   

4.
根据冬小麦理论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茎、穗粒数和千粒重求积的农学原理,结合冬小麦生长季气温、日照和水分适宜度的计算模型,在河南省选择5个代表站点,利用1995-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逐旬气象要素,构建了气温、日照、降水和土壤水分适宜度序列,分别建立了各代表站点产量要素的变化率或距平百分率的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有效茎与气象条件的直接相关性不显著,但株成穗数的变化率与气温和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较好,千粒重距平与土壤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显著,穗粒数与气象因子适宜度的相关性小。除穗粒数变化率预报模型外,构建的株成穗数变化率及千粒重距平的动态预报模型显著性水平均较高。模型可从4月1日起,逐旬预报各产量要素值,各代表站点对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0.4%、88.5%和94.0%,5月上旬以后对理论产量的预报平均准确率为93.3%。利用2014年资料进行外推检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2.0%以上。因此基于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度与农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产量动态预报,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但模型对产量的丰歉趋势预报准确率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国伦  万信 《高原气象》1998,17(4):437-442
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数,灌浆至乳熟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重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个时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敏感。播种前底墒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冬小麦穗粒结构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构造产量最大目标函数,得出最优的产量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结合自然大田冬小麦越冬冻害调查实况资料,分析研究2017/2018年偏冷冬年份华北北部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成因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应气候变暖,冬小麦播期推迟,但华北北部播种期不应晚于10月21日,播种期推迟或秸秆还田,应加大播种量,确保出苗率和基本苗。品种推广和生产选种时宜冬性和半冬性品种搭配种植,防御出现"冷冬"导致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潜在风险。越冬冻害死苗率每增加1%,其产量减少约1 kg·hm~(-2)。冬小麦播种期受降雨且降水多的影响,晚播,播种质量差以及品种冬性、春性特性差异,除草农药使用不当等是越冬冻害死苗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小麦穗粒结构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构造产量最大目标函数,得出最优的产量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9.
程延年 《气象》1992,18(12):44-46
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日照条件对北京郊区冬小麦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积温和单棱到护颖分化期间的天数、温度、日照时数与冬小麦粒数密切相关,穗分化前期是决定粒数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30多年的气候和近20多年的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粒数、粒重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春季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具有比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平均气温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呈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日照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小麦粒重和产量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穗数、粒数则具有反位相空间变化特征,穗数、粒重及产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粒数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1991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的升温变化趋势有利于小麦粒重、穗数和最终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粒数增加;降水变化趋势不利于粒重提高,对其他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日照的变化对产量及各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30多年的气候和近20多年的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粒数、粒重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春季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具有比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平均气温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呈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日照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小麦粒重和产量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穗数、粒数则具有反位相空间变化特征,穗数、粒重及产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粒数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1991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的升温变化趋势有利于小麦粒重、穗数和最终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粒数增加;降水变化趋势不利于粒重提高,对其他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日照的变化对产量及各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1冬小麦 虽然 1999年秋,冬麦播期偏晚,但由于播种后,光照条件良好,冬前≥ 0℃积温仍较充足。冬季偏高的气温、偏厚的积雪及冬末稳步回升的温度,使冬麦越冬状况良好。幼穗分化期一直比适宜温度偏高的气温,虽促进了弱苗升级转化,提高了有效穗数,但也造成了幼穗分化时间过短,使单株穗粒数少于常年。灌浆期温度及水分状况适宜,有利于籽粒充分灌浆,千粒重明显提高。综观 2000年度,冬麦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对冬麦生长利略多于弊。 1.1冬前生长期 (播种—越冬开始期 ) 由于 1999年秋季秋收任务 (尤其是棉花 )繁重及 9月中旬气温高于常年…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1-2013年2个越冬期的盆栽试验,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研究了不同最低温度下(-9℃、-6℃、-3℃和0℃)冬灌对冬小麦叶片理化性质、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相比,在最低温度为-9℃和-6℃的处理造成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的大幅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升高,差异均达显著(p0.01),灌水处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而最低温度为-3℃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气孔导度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显著(p0.05),冬灌导致其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冬灌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气孔导度等影响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上看,-6℃与-9℃条件下,冬灌致使单株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3℃和0℃条件下,冬灌提高了单株穗粒数和穗粒重。综上所述,最低温度在-6℃及以下不适合进行冬灌,而最低温度在-3℃及以上则适合。  相似文献   

14.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运用表型、遗传型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经分析,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态型的13个品种的七个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三个性状,无论表型或遗传型,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不孕小穗率为负;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直接效应为负,但通过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间接正效应而表现出综合效应为正。这表明在小麦的高产育种中,通过选择高的穗粒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提高小穗结实率,并注意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协调来提高单株产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佩  高苹  刘彦丽 《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台站1961- 2009年冬小麦播种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9 a来冬小麦播种期内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小麦主要播种期内的日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且相关显著,其中淮河以南地区升高速度更快;秋季稳定通过15℃的终日总体呈逐年推迟趋势,尽管部分年际间波动较大;按传统播期播种到越冬的≥0℃有效积温与年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沭阳、淮安、盱眙、滨海、赣榆和徐州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及当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前积温资料.结果表明:各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0℃有效积温总体上逐年增加.此外,冬小麦播种期内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尤其自1990s中期以来,各地降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得出结论:江苏省冬小麦应适时晚播,并应趁墒及时播种.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12月我省虽光温条件适宜,但持续少雨天气,不仅给秋冬季农业生产带来明显不利影响,而且给我省水电、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行业造成严重影响。2003年10月全省气温正常偏低,光照充足,但持续少雨天气,尤其是下旬全省基本无降水,少数地区又现旱情,对二晚灌浆乳熟有不利影响,据余干、宁都、南康考种资料,穗粒数为109~166粒,穗粒重3.0g,空秕率29%~32%,千粒重22.7~26.8g。部分地区因缺水致使油菜无法播种或播种后出苗缓慢。尤其是赣南少数地区全月无降水,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南丰、广丰、广昌等地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24千hm2,受害百分比…  相似文献   

19.
高苹  武金岗  陶炳炎  汤志成 《气象》1997,23(1):11-16
依据数学生态学理论,采用非线性密度制约形式,将主要气象条件的影响以指标形式引入模式参数,设计并研究了冬小麦穗粒结构产量模式,从穗粒结构途径研究了产量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气温变化对鲁西北冬小麦最佳适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十几年来,地处鲁西北地区的桓台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半年气温上升较明显,冬小麦的生长受其影响,冬前旺长和绿体越冬时常出现,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成灾。降低冬小麦冬前旺长几率,可以通过选取适应气温变化的播种时间来增强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将冬小麦播种出苗所需要的日平均气温、播种至停止生长期积温、播种到收获所需总积温等3个农业气象指标,与近10年气温变化统计比较,发现在气温升高趋势下,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最佳时段比传统的播种时间明显后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