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1951—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诊断温度异常方程,研究不同类型ENS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结果表明,EP La Ni1a发展年初冬(11—12月),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CP La Ni1a发展初冬,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异常增加。EP和CP型El Ni1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类似:格陵兰海海冰异常减少,而哈德逊—巴芬湾海冰异常增加。不同类型ENS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主要通过产生不同的大气遥相关,引起同期和前期的海表气温异常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采用统计方法结合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对1910—2010年洞庭湖区逐月降水量观测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并利用洞庭湖周边气象台站资料对洞庭湖区1951年以前缺测的降水资料进行插补,构成完整均一的降水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洞庭湖区近百年降水序列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10—2010年洞庭湖区年及春、夏、秋三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降水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存在准3、6、8 a和20 a等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小波分析显示,近百年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均存在显著增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年12月—2022年2月新疆冬季气温、北极海冰等资料,探讨北极海冰变化影响新疆冬季气温的物理模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极海冰的变化与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呈正相关,北极海冰变化通过改变北半球大气高低空配置进而影响新疆冬季气温。另外,不同海区的海冰变化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影响有显著区别:格陵兰海—丹麦海峡、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异常偏多时,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偏高。巴伦支海—喀拉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峡、哈德孙湾—戴维斯海峡海冰异常偏多时,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4.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1973 ̄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和1972 ̄1981年南半球气旋资料,分析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南极海冰面积趋于增大时,华南前汛期的雨水变趋增加,反之亦然。2 ̄3月份威尔克斯地方向地海冰北界位置与同年华南前汛期雨量密切相关。而9月份罗斯海方向(180°)海冰北界的伸缩对次年华南前汛期降水量有明显指示性。南半球低纬(0 ̄30°S)的气旋活动在南  相似文献   

5.
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别进行了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和偏小的数值试验,对6-8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或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则我国夏季风变弱,特别蝇使得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减弱。南极海冰面积偏大使得我国黄河-长江-带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海冰面积偏大,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相一致。可同  相似文献   

6.
研究夏季7—8月巴伦支海海冰和秋季9—11月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979—1997年夏季巴伦支海海冰和秋季中国西南地区干旱在年际尺度上相关不显著,但到1998—2019年,海冰和干旱指数的相关系数增长至-0.69,置信水平达到99%.当夏季7—8月巴伦支海海冰增多时,有利于秋...  相似文献   

7.
郑帅  孙博  邱振鹏  吴文星 《气象科学》2024,44(2):199-209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变化,本文选用东亚冬季风北模态及南模态作为东亚冬季风指数,利用滑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1953—2021年北极海冰密集度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1月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与东亚冬季风北模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62—1977年显著正相关转为1983—1999年显著负相关,2000年以后两者无显著关系。1962—1977年11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对应东亚冬季风偏强,这是大气环流影响海冰的结果,11月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维持到了冬季,使得欧亚大陆上空大气呈现出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负位相,在增强东亚冬季风的同时将中高纬大陆干冷空气输送至巴伦支海,在表面风应力的作用下巴伦支海海冰增多。1983—1999年则由前一时期的大气环流影响海冰变为海冰影响大气环流,11月巴伦支海海冰显著减少在冬季激发出了北极涛动负位相,加强东亚大槽及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强。2000年以后北极海冰与东亚冬季风北模态的关系明显减弱,此时东亚冬季风与北极涛动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北极海冰变化及其与中国秋季气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adley中心1953年1月—2003年2月逐月1°×1°海冰密集度资料和中国1951年1月—2001年2月160站逐月气温资料,对北极海冰的4个区域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主要影响区与我国秋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北极各区海冰在不同季节几乎都有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欧洲部分减少最快;海冰突变开始时间不同,春夏季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秋冬季在80年代左右;各区域海冰周期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同时又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地域特性。主要影响区海冰与我国秋季气温的显著相关区在河套、长江中游和新疆的部分地区。不同区域海冰的显著相关时段不同,基本集中在海冰超前气温1~2 a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9.
利用Hadley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有较强的区域性。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融冰量的平均值变大且方差增大,格陵兰岛以东洋面海冰融冰量的量值和变率均在减弱。对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进行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均在3个气候时段发生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东西伯利亚海海冰融冰量的增加与EOF第一模态年代际变化相关,而EOF第二模态则明显造成了波弗特海海冰的年代际消融。并且,与之相应的大气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它们与AO/NAO的年际关系也存在年代际转折,融冰量第二模态与AO的年际关系更为紧密,1960—1990年第二模态与AO的相关系数仅为0.186,而1980—2010年相关系数已升高至0.367。整个北冰洋的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也出现了年代际增强,尤其是东西伯利亚地区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1980—2010年两者相关达到了0.4以上。而波弗特海融冰量与AO相关系数变化较大,1960—1990年其的相关系数高达-0.488,1980年后却减少至0.161。然而AO却未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弗特高压,其年代际减弱使得极区向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的海冰输送减弱,导致这两个区域海冰减少,使得AO与北极海冰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折。  相似文献   

10.
刘莉  张文君  刘超 《气象学报》2023,81(1):137-151
基于哈得来中心(Hadley Centre)逐月的海表温度、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0—2020年秋季(8—10月)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East Siberian-Beaufort,EsCB)海冰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阐述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对EsCB海冰年代际变率的可能调制作用。结果表明,EsCB是秋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最主要的区域,该区海冰密集度年代际变率可占其异常总方差的40%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AMO对秋季EsCB海冰存在明显的调制作用,在AMO正位相,北大西洋正海温异常激发向极传播的大气罗斯贝波列,有利于北极中部出现高压异常,相应的大气绝热下沉运动使得对流层低层出现明显的升温,从而有利于EsCB海冰的融化。与此同时,地表升温和EsCB海冰消融会引起局地云量的增多、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增大,这反过来又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这种地表气温-云-长波辐射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年代际海冰信号的长时间维持。耦合模式的北大西洋“起搏...  相似文献   

11.
极冰对南方涛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嘉佑  张镡 《气象学报》1997,55(2):200-209
分析南、北极冰量与南方涛动序列作月、季和年尺度的变化过程线性相关关系,发现北极冰量与南方涛动指数是反相关关系,而南极冰量与南方涛动是正相关。比较而言,南极冰量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在月和季尺度上似乎较北极与大气的关系密切些。在各时间尺度序列中以太平洋地区南极极冰的影响表现最明显。分析发现极冰与南方涛动之间存在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前期极冰的强信号寻找中,发现极冰与南方涛动在月序列的相关关系上存在周期变化现象。进一步选择相关极值的对应步长建立前期极冰状态激发大气变化的预测统计动力模式,模式对大气序列的解释方差可达0.90以上。文中还进一步探讨了月序列存在的周期变化的共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Declining sea ice area in the Canadian Arctic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prospect of increased shipping activitie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ent declines in sea ice area with Arctic maritime activity, trend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sea ice area data for total, first-year ice (FYI), and multi-year ice (MYI), and on a comprehensive shipping dataset of observed vessel transits through the Vessel Traffic Reporting Arctic Canada Traffic Zone (NORDREG zone) from 1990 to 2012. Links to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the satellite derived melt season length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etween 1990 and 2012,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vessel traffic were observed within the NORDREG zone on monthly and annual time-scales coincident with declines in sea ice area (FYI, MYI, and total ice) during the shipping season and on a monthly basis. Similarly, the NORDREG zone is experiencing increased shoulder season shipping activity, alongside an increasing melt season length and warming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SAT). Despite these trends, only weak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ables were identified, although a step increase in shipping activity is apparent following the former summer sea ice extent minimum in 2007. Other non-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lso likely contributed to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Arctic shipping activity within the Canadian Arctic, such as tourism demand, community re-supply needs, and resource exploration trends.  相似文献   

13.
In our previous study,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and the succeeding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period 1968–2005 was identified.This linkage is demonstrated by the leading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that accounts for 19%of the co-variance.Both spring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exhibit a cohere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wo appa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early 1990s.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oth spri...  相似文献   

14.
利用MPI-ESM-LR模式RCP8.5情景下海冰浓度、降水、海表面温度、500 hPa位势高度和850 hPa风场等数据,对比分析了一次北极海冰突变前后春季海冰与东亚夏季降水关系的差异,并探究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北极海冰突变导致北极海冰浓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和ENSO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均发生变化。突变前SIC和ENSO共同影响降水年际变化;突变后ENSO主导降水EOF的第一模态,SIC主导降水EOF的第二模态;2)北极海冰突变前,ENSO和SIC通过500 hPa经向波列,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850 hPa风场,最终导致三极子型降水模态。突变后,ENSO通过500 hPa经向波列,影响华南地区的850 hPa风场,导致降水的偶极子空间模态,从而主导降水EOF的第一模态;同时SIC通过东亚地区500 hPa纬向波列,影响北方850 hPa风场,最终主导降水EOF的第二模态。3)北极海冰突变后,ENSO和SIC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北极海冰突变前,ENSO和SIC共同影响南北方降水;北极海冰突变后,SIC主要影响北方降水,ENSO主要影响南方降水。  相似文献   

15.
华北夏季降水与哈得孙湾海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195l一2000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划分了华北夏季的旱涝年,并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在分析华北夏季降水与北极各海区海冰同期和滞后相关的基础上,发现哈得孙湾5—8月的海冰与同年华北夏季降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同时发现哈得孙湾关键时段内的海冰与亚洲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与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脊点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8月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此外还发现哈得孙湾海冰多、少年,东亚西风急流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哈得孙湾关键时段内海冰面积偏大(小),同年亚洲夏季风偏弱(强),8月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偏东(西),强度偏弱(强),东亚西风急流减弱(加强)。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利用测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东部华北、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尽管这三个地区的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年代际转折时期,但是均同时在1910年代初期、1920年代初期、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跃变。近一百年间不同年代际时期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型主要以南正北负或者南负北正的偶极型为主,并且无论是偶极型分布还是三极型分布,两个相邻年代际时期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型发生完全反向变化的概率较高(60%)。此外,夏季的PDO、冬季的AO以及春季的北极海冰也同时在192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跃变,这几次跃变时期与中国东部三个不同地区夏季降水发生跃变的时期一致,表现出近百年来太平洋年代振荡(PDO)、北极涛动(AO)以及北极海冰这三个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协同作用。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的PDO与华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PDO的年代际变化能够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太平洋—日本(PJ)型年代际遥相关波列;同时在850 hPa风场中激发出类似于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从而影响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冬半年的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冬季到春季正位相的AO导致亚洲大陆南部处于湿冷状态,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可将这种状态延续到夏季。因此,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减弱,东亚夏季风发生年代际减弱,相应地长江流域的降水年代际增多。春季北极海冰与华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北极海冰的年代际异常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与静止Rossby波异常传播相联系的欧亚—华南年代际遥相关波列,从而影响华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中南北半球海冰变化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晓娜  方之芳  黄勇勇  刘琦 《气象》2009,35(1):87-96
应用海冰面积资料,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下,南北半球海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季南半球海冰面积为北半球的1.13倍,而夏季仅为北半球的2/5,南半球海冰的季节变化比北半球更为显著,其季节振幅为北半球的1.6倍.1979--2006年,北半球海冰总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夏秋季最快,特别在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减少尤为迅速;夏秋季,整个区域海冰为均一的减少趋势,北冰洋靠近北太平洋的近海变化最为迅速,冬春季,主要发生在北太平洋海域.南半球海冰自1980年代初以来有所增多,四季整个区域海冰并未呈均一的减少趋势,而是有一显著减少中心,位于南极半岛附近,两个增多中心,分别位于罗斯海外围和西南印度洋一带.随夏一秋一冬一春的季节转换,3个中心区域位置存在东移和返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格陵兰岛两侧附近冬春季海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初夏6月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格陵兰岛东西两侧海冰面积呈显著反相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性振荡,冬春季格陵兰-寻威海海冰与初夏6月中国长江以北气温(降水)正相关(反相关),与长江以南气温(降水)反相关(正相关),而对于戴维斯海峡-拉布拉多海海冰则具有相反的相关型,大尺度500hPa环流合成分析初步表明,冬春季格陵兰附近海冰面积变化伴随着北极极涡环流和北半球阻塞高压的持续异常,海冰变化可能是影响初夏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A reliable data set of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exists since 1972. Over this time period of 36 years western arctic temperatures have increased; the temperature rise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one season to another and over multi-year time scales. In contrast to most of Alaska, however, on the North Slope the warming continued after 1976, when a circulation change occurred, as expressed in the PDO index. The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 for Barrow over the 36-year period was 2.9°C, a very substantial change. Wind speeds increased by 18% over this time period, however, the increase were non-linear and showed a peak in the early 1990s. The sea ice extent of the Arctic Ocean has decreased strongly in recent years, and in September 2007 a new record in the amount of open water was recorded in the Western Arctic. We observed for the Southern Beaufort Sea a fairly steady increase in the mean annual amount of open water from 14% in 1972 to 39% in 2007, as deduced from the best linear fit. In late summer the decrease is much larger, and September has, on average, the least ice concentration (22%), followed by August (35%) and October (5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ean annual values of temperature and sea ice concentration was 0.84. On a monthly basis, the b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found in October with 0.88.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the sea ice break-up in summer was weak. While the temperature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CO2 concentration (r?=?0.86),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O2 and sea ice was lower (r?=??0.68). After comparing the ice concentration with 17 circulation indices, the best relation was found with the Pacific Circulation Index (r?=??0.59).  相似文献   

20.
北极海冰“强信号”影响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冰冻圈作为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气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文中主要研究了北极海冰与中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区域与北半球季尺度气候变异前期北极海冰“强信号”现象。探讨了中国华北地区旱涝前期北极海冰特征 ,比较了华北旱涝前期北极海冰相关区域特征分布 ,并揭示出北极海冰“强信号”区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 ,分析了北极海冰“强信号”区对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影响的动力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