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聚类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确定了各县(市、区)县域经济水平的等级,同时与2001年全国百强县域经济水平排序进行比较,提出石狮市县城经济水平的位序问题,从而为泉州市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数量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通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探讨了三次产业以及地区(沿海与内陆)内、地区间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缩小;(2)第三产业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地区内差距特别是沿海内部差距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济实力分析、基尼系数和区位商的方法,对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的"狼群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各县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产业、部门各具优势,并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狼群效应"不仅能够避免极化理论的缺陷,而且能够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竟争力.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这种区域发展策略,有利于减小地区差距,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民的就近就地非农转化,而且能够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发展模式为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定量评价2014年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呈不平衡空间分布格局;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泉州市区、石狮、晋江和惠安为生态赤字区,南安为生态平衡区,而经济欠发达的安溪、永春和德化为生态盈余区;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电力)消耗是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这与泉州沿海市县是全省生态承载力强的经济重点开发区,而西部山区属于生态承载力弱的生态脆弱区的实际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土地"空间互斥性"而忽略区域巨大的CO_2吸收能力;因贸易资料获取困难性而未对沿海经济发达市县的大量贸易进行调整;未考虑污染吸纳地;忽视沿海市县海洋的CO_2吸收能力等。因此,要系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应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4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及各要素城镇化得分,以此为基础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城镇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是最高的,提高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应积极发展福建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自然断点法及趋势分析法对多时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及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地域差异及空间分异显著,但近10年来总体变化趋势不大;近十年河南省各类型县域的数量波动较大,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由原来典型的"单一核心"结构发展成明显的"多核心"结构;河南省县域总体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且发达县域和不发达县域两极分化显著,两者在经济实力排名上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显著,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增长呈现明显的"双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州市2010~2016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计算CV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福州市市辖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在时间尺度上的发展差异。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州市市辖区经济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2010~2016年间福州市市辖区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不断缩小,呈现"先升后降"波动性发展趋势。市辖区经济和县域经济互相影响,在空间结构上,市辖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可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分别是低耦合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型、高耦合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型、低耦合度—低经济发展水平型以及高耦合度—低经济发展水平型。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选取复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合GIS自然断裂点分类法,运用SPSS中的系统聚类对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北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高于南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综合城镇化水平的高值区呈现出“东北-西南”一线方位上,呈倒“U”型分布,而西北、东南方位则成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洼地”;从城镇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来看,北疆的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地域景观城镇化均高于南疆同类城镇化水平,而在社会城镇化方面南疆则高于北疆。新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随机分布明显。把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五类,这五种类型分别是:高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高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等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低城镇化水平类型区和低城镇化水平类型区。最后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县域交通与经济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德友  陆玉麒  樊新生 《地理研究》2013,32(11):2092-2106
通过建构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3 年和2008 年河南省各县域单元的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评价、比较与分类。研究表明,2003-2008 年期间河南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区域分异现象还较为突出。县域交通优势度由2003 年的沿主要交通干线带状分布向团块状连片分布态势演进,中原城市群地区县市交通优势度高于外围地区,平原地区县市交通优势度高于山区县市;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西部普遍高于东部,山区资源县市高于平原农业县市。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耦合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并呈明显的增强态势,但多数地区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还有待提升,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在既有的交通优势条件下推进河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河南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永平  张宇硕  李慧 《干旱区地理》2011,34(6):1009-1016
基于2000和2008年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手段,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呈东西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经济发达、较发达县域零星散布在甘肃黄河谷地和青海河湟谷地,而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县域分别集中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eoDA-GIS的四川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14项经济指标,构建一个充分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与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得出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181个县域单元的经济差异较大,总体上,经济发达县域处于川东盆地区,经济落后县域分布于川西高原区;全局自相关特征明显,全局Moran s I指数达0.634 4,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Moran聚集图、LISA聚集图更具体、直观地显示了县域经济空间集聚位置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热区和盲区。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1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定量分析了这12年间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时变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其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晋南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晋北和晋中地带,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但远未形成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的核心区域.在晋北和晋中地带没有出现以大同、太原等盆地县域为中心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域集聚群,仅在晋南地带出现了以临汾等盆地县域为中心的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集聚群;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自2004年趋于消失,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增长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7年和2012年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粮食大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中等发达县域比重减少,而欠发达县域比重增加;而且各类型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县域人均GDP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而中等发达县域和欠发达县域远落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程度、资源禀赋条件、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和时空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就经济发展活力而言,其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平衡,且经济发展活力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县域经济逆势提升具有很大挑战;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区保持相对稳定,重心向西北倾斜的“哑铃状”空间格局不断强化,热点区呈现明显的“点-轴”发展格局;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主导因子包括工业化水平、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单一因子的贡献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对不同分区主导因子驱动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科学制定四大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地区协调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绿洲内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呈现出3种类型,即主导型县域、附属型县域和潜力型县域;绿洲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县域都处在绿洲东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几个县域大多处于西北部沙漠边缘;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8个研究年份中,Global Moran’s I 估计值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符号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表明区域内县域的自相关性在不断下降,其发展的有序性逐渐减弱,无序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分布格局来看,绿洲内各县域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均,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有了一定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属于LL和HH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减少,属于LH和HL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学波  陈思宇  廖聪  宋金平 《地理研究》2016,35(9):1753-1766
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将修正的Conley-Ligon模型与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相结合,探讨了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紧密相关的具有梯次性特征的核心-外围结构,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出正向溢出效应的同时也获取了正向溢出效应,但总体上县域溢出效应的类型以负向溢出为主;受溢出效应的空间格局和以负向溢出为主要类型的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水平类型发生转变的概率较小,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域难以发生类型的转移,经济水平类型发生转移的县域多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的邻接地带;在邻接县域间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下,相邻县域的经济水平类型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同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100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自然环境因子进行探测,主要结论如下:(1)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趋于明显,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鄱阳湖平原地区,"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赣南东部地区。(2)河流密度、平均海拔和山区比例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解释力不显著;5个驱动因子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增强,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河流密度的交互作用最为典型。(3)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河流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县域平均海拔、山区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非线性负相关,山区比例显著地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旅游交通条件,但发展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县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区域范围存在局限性,县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内容缺乏广度与深度;县域旅游经济合作的保障机制建设滞后.加快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策略主要有:端正参与县域旅游经济合作的态度;建立健全多层面的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联合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回归分析、截面及时间序列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比较的视角测度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具有起点低、发展速度快、整体较落后的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河北省县域层面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经济增长较产业结构优化更能促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步也有利于非农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较为直观,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