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日本气象业务计算机系统(COSME/S)已于1988年2月在日本气象厅总部投入业务,它是一个收集、分析气象资料,制作各种预报,发送各种输出产品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共包括两个主要的子系统:用于气象通信的  相似文献   

2.
张庆阳 《气象》1979,5(8):39-40
日本气象业务自动化,包括地区气象观测系统(AMeDAS),气象雷达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GMS)等等。本文介绍的气象资料自动编集中继系统(简称ADESS),是日本气象业务自动化的核心部分。 一、ADESS的由来 六十年代初,随着气象卫星,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在气象业务上的应用,气象资料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日本气象厅从1962年开始酝酿气象资料的收集、传递、编集处理的自动化问题。于1963和1965年先后成立了专门机  相似文献   

3.
本系统可自动调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气象实时资料,根据各种预报指标,对“大风”、“大雨”、“冰雹”、“大雪”、“寒潮”、“霜冻”及“晴雨”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4.
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是日本政府运输省(交通部)所属日本气象厅的直属单位。其前身——中央气象台研究课建立于1942年,在1947年改名为中央气象台研究所,1956年正式命名为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原位于东京高円寺,1972年决定迁往科学城筑波市,1980年迁移完成至今。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下设预报研究部、气候研究部、台风研究部、物理气象研究部、应用气象研究部、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研究部、地震火山研究部、海洋研究部、地球化学研究部等9个研究单位和规划室及总  相似文献   

5.
日本气象服务情况简介秦元明(吉林省气象局,长春130062)1996年3月17日至25日我随中国气象代表团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访日期间,代表团参观了日本气象厅本部、气象研究所、卫星中心、气象资料综合处理中心、关西航空气象台和在干叶的一个私人气象公司...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89,(6):96-97
一、一般问题(含:气象学史、国内外业务概况、气象人物)题目}作者译者页1985年IAMAP和IAPsO联合学术交流会情况 简介省级天气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1986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活动变化中的大气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变化中的大气气象资料综合处理系统的概况及应用北京气象中心实时气象资料库潘剑翔范淦清Jill JaegerG .0.P.Obasi 冈野诚 应显勋等守来福曾晓梅章育仲杨宝珠年}期环1989】119891“1989}”1989}”‘989}”1989}413一18封三93一9516一2525一3187一9311一18二、大气探测与仪器装备(含:气象卫星、留达、火箭、计算机、通信技…  相似文献   

7.
文摘     
日本气象厅利用人造神经网来模仿人脑的信息处理方法,进行天气预报.把计算机的预测数据和当时出现的气象信息输入到预报系统中即可预测出降水几率和最高温度.它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这种技术的市场需求非常迫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武汉区域气象通信计算机(WQS)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区域气象通信系统.近年来,WQS系统的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处理气象资料不断增多,功能开发不断增强完善.WQS系统为国内气象通信网上的有关气象通信枢纽、区域有关省以及本省的地、市级气象预报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如何发挥WQS系统功能的优势,充分利用WQS系统丰富的气象资料,为其它有关的各  相似文献   

9.
应日本气象厅邀请,由中国气象局李黄副局长率领的中国气象代表团一行11人于1994年11月16日~25日对日本气象工作进行了考察.我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此次考察,主要目的是了解在1991年后日本气象工作的新成就及今后发展趋势.考察团在日期间考察了日本气象厅的预报部、观测部、海洋部和气象研究所、卫星气象中心及大阪管区气象台(包括高安山气象雷达站)、关西国际机场航空气象台.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日方友好热情的接待,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访日期间,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还就中日气象  相似文献   

10.
按照1996年1月签署的“中国气象局和日本气象厅会谈纪要”,并应日本气象厅邀请,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为团长的访日代表团一行10人于1996年3月17~25日,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此次访问重点是考察日本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日本气象业务现代化管理以及日本气象服务商业化方面的有关情况。本刊特约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我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卫同志将考察情况简汇成系列报道(共分三部分),以飨气象同仁。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气象厅的广报室(宣传处),今年组织了第三次“天气教室”.这是利用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开办的一种科普活动.在气象厅大楼一楼大厅的四周摆满了电脑终端.这些计算机终端连接在预报室的计算机主机上,不断地显示各种类型的天气预报图象.参观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计算机中索取各地天气实况的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天气预报和预报天气图;葵花卫星播发的云图图象,地震仪测震记录.在大厅里还陈列着先进的气象探侧仪器,大厅的中央还有一个葵花3号静止卫星的模型(1∶25),我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颗卫星的模型.大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气象服务始于 1875年 ,由内务部建立的东京气象台 (TMO)进行气象服务。 1887年 ,东京气象台易名为中央气象台 (CMO) ,并受教育部管理。 195 6年 ,中央气象台成为交通部的一个外部组织 ,并命名为日本气象厅 (JMA)。日本气象厅负责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主要是发布短期、一周和长期天气预报 ,台风、暴雨雪的警报和咨询 ,海啸、风暴、海潮和洪水的警报等。为了确保这些服务 ,日本气象厅不断改进其观测手段及国内、外电信和天气分析、预报系统。近年来 ,日本气象厅在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相关气候活动变化、海啸的解释和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3.
气象资料的加工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对气象报表、自记纸、纸带、磁带等非实时常规气象资料的自动化处理。包括对资料“信息化”和进行质量控制、标准化处理和载体转换等预处理工作。“七五”计划以来,我区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开展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北京气象枢纽系统概述北京气象枢纽系统(简称 BOS 系统)是一个自动收集、中转、编集气象电报,同时把气象资料填成天气图的实时联机系统。它通过100多条国际和国内气象专用线路,与日本东京,西德奥芬巴赫,朝鲜平壤等国外气象中心,以及国内地区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气象部门相联结,日夜不停地进行全球气象资料的接收,交换和处理。它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主干线上的一个区域通信枢纽。该系统由两台 M-160Ⅱ和一台 M-170组成。两台 M-160Ⅱ以热备用方式进行通信处理。M-170进行自动填图处理和数值预报处理,其使用的气象资料是由 M-160Ⅱ通过通道到通道的转接器(CTCA)实时传到 M-170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日本气象厅(JMA)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路径及文件命名规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介绍了如何将这些资料在气象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方便农业气象人员编写农业气象月报,省去农业气象人员统计分析资料的时间,杭州市气象局自行设计和研制了“农业气象业务综合信息网”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农业气象月报资料进行自动处理,生成农业气象月报,月报材料可通过该系统传输到所属各站,实现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17.
按照1996年1月签署的“中国气象局和日本气象厅会谈纪要”,并应日本气象厅邀请,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为团长的访日代表团一行10人于1996年3月17~25日,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此次访问重点是考察日本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日本气象业务现代化管理以及日本气象服务商业化方面的有关情况。本刊特约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我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卫同志将考察情况简汇成系列报道(共分三部分),以飨气象同仁。  相似文献   

18.
王玲 《辽宁气象》1998,(1):40-4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沈阳区域气象中心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走过了3 网、NOVELL网、DECNEF网,直至“九五”期间将要建成的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工程)通过TCP/IP(Transmition Contfol Protocl/Infernet Protocl)协议支持的全国范围地市级以上台站的计算机广域网。  相似文献   

19.
侯宏森 《气象》1979,5(4):35-36
日本气象业务工作自动化计划,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实施。其中包括“气象资料自动编集中继系统(ADESS)”、“气象卫星系统(GMS)”等等。本文将要介绍的“地区气象观测系统(AMeDAS)”也是日本气象业务自动化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周凤仙 《气象》1983,9(4):10-13
人机对话资料处理系统的发展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工程中心(下面简称SSEC)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一种称为“人机对话资料存取系统”的气象资料自动化处理和视频显示系统,并以英文缩写字头命名,即称MclDAS(Man-computer Interactive Data Access System)。中文音译为“麦卡达斯”。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