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淳 《国土资源》2002,(3):44-45
中国猎龙的发现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带毛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的发现,我国辽西地区逐渐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得天独厚的化石宝库加上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与之相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层出不穷,英国  相似文献   

2.
辽宁化石十大惊世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古生物门类丰富、保存精美,特别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新发现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代表性分子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龙化石,原始的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以及原始的被子植物等。  相似文献   

3.
图文报道     
正//1月13日,来自欧洲收藏家无偿捐赠的7件带羽毛恐龙化石和1件原始鸟类化石运回中国,落户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刘嘉麒院士,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徐星教授,以及来自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接收仪式。据了解,2017年1月,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等人委托比利时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特教授,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发育,在国内外同期地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辽西中生代鸟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含鸟层位包括上侏罗统义县组含鸟层和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含鸟层。现共鉴定出鸟类化石11个属14个种,其中义县组鸟化石4个属6个种,地位最为重要。鉴于此,将义县组下部的沉积层划分出来,并建立了四合屯组,该组对寻找鸟类的祖先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土城子组一段具有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意义称为蒙古营子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的渤海,黄海海底发现的原始牛角心化石(3件),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定名为Bos primigenius dalianensis subsp.nov.(原始牛大连亚种)。时代屆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这是我国首次于海底发现的原始牛化石。它的发现为探讨晚更新世时期黄海、渤海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海水进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哺乳动物的演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期以来,在辽宁省西部北票、凌源、义县、喀左、朝阳、建昌、阜新等地中生代地层中相继发现古鸟类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地层古生物界的广泛重视。但是,鸟类化石及产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1996年,辽宁省地质矿产厅立题辽西鸟化石及保护、开发研究,并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辽宁省西部北票、朝阳、凌源、义县等地区晚中生代(130亿年)地层中,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主要特点是珍、稀、奇。其中有以孔子鸟和华亘鸟为主的两大古鸟类群化石标本,发现了近10种的带羽毛恐龙化石标本。此前,尽  相似文献   

8.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地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1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  相似文献   

9.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主要包括金岭寺群上部土城子组和热河群下部义县组。保护区鸟类化石群保存完好,仅“核心区”2km2就共采出鸟化石约800枚,已鉴定出6属8种,创下了古鸟类研究史上鸟化石数量最多、鸟化石层位最多、埋藏密度最大的纪录,同时它们与7门18纲27类化石共存。保护区的鸟类化石、被子植物化石对其起源和早期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世界文化遗产或重要科学遗址。  相似文献   

10.
化石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古地理、古环境 ,研究各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地球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辽宁化石,特别是辽西中生代化石,正处在生物进化的关键时期——恐龙还没有灭绝,鸟类和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正在进行早期演化,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石化成化石。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鸟类起源是古生物学界的四大难题之一。 18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 100多年来,鸟类起…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中国东北辽宁省一直是探珍寻宝的热点地区:寻找发现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演化环节。1.2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掩埋于精细的火山灰中,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化石遗体的保存。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一个大胆的中国农民用骨骼和羽毛状的印痕拼合成一块标本,酿出了一个科学骗局。但是今年4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马克·诺利尔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化石:一枚保存在两块细粒石板中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13…  相似文献   

12.
"中华龙鸟"的发现,提供了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震动了全世界。地质学家们认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地层层位、确定地质年代、研究地球演变、生物起源和进化问题。所以,化石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科学依据,也是人类审视自我、认识社会、探索真理的重要实物证据。可见,化石十分重要,保护化石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国学者在辽宁地区再次发现1.6亿年前对传统“演化规律”提出挑战的远古植物——花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士俊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种新发现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星学花”。据王鑫介绍,中华星学花化石出土于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子,化石地层为海房沟组,属于中侏罗世。化石为炭化的压型化石,保存着很多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14.
徐星 《国土资源》2003,(4):48-49
新年伊始,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来自辽宁热河群的一个轰动世界的古生物发现;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四翼恐龙.为揭开鸟类飞行起源之谜打开了扇窗户。美国著名的进化论学者,加州大学柏克力分校的帕丁教授评论说:“这发现的潜在重要性和始祖鸟一样”.英国里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瑞讷博士称四翼恐龙是始祖鸟之后在鸟类演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四冀恐龙是怎么发现的?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5.
锦州地区地质环境资源丰富,尤以古生物化锦石最具特色,其保存之精美、门类之齐全,堪称一绝,被誉为"世界化石资源宝库"。早在20世纪40年代,锦州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就受到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大量出露。现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包括鸟类、恐龙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植物等20几个门类,50余属,近百种,数百万件标本,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现存生物门类的祖先。一大批重要化石标本的发现和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类杂志上相关文章的发表,使锦州这片热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锦州市化石资源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6.
季强 《国土资源》2004,(1):42-45
中国热河生物群以产古鸟类、带毛恐龙、早期被子植物等而闻名于世,哺乳动物化石并不多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五尖张和兽(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毛兽(Maotherium sinensis)、金氏热河兽(Jeholodens jenkinsi)、攀援始祖兽(Eomaia scansoria)和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 szalayi)等。但这些仅有的哺乳动物化  相似文献   

17.
封面故事     
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困扰古生物学界一百余年的难题。自1861年产于德国索伦霍芬的鸟化石被确认为鸟的始祖———始祖鸟以来,一百余年过去了,在世界各大洲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均未发现鸟化石。老天何以独钟索伦霍芬?这“谜”沉甸甸地压在古生物学家心头整整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     
埃及:蝙蝠化石近日美国科学家在埃及发现了六种迄今为止未曾被发现过的35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这其中还包括一种罕见的巨型蝙蝠化石。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于研究蝙蝠进化和哺乳动物进化史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息在线     
近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嘉荫县乌拉嘎镇境内发现了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化石专家认定为白垩纪恐龙化石。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最早出土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该县出土的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州第一龙”。20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了大规模的白垩纪动植物化石群。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支明在乌拉嘎镇恐龙化石群发现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好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