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05年6月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5年6月18-23日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认为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是:在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背景条件下,孟加拉湾季风低压活动超常活跃,季风爆发所输送的充沛水汽不断向广西上空输送,与准静止维持在华南上空的长云带及中低空切变相遇,先后生成了7个中尺度暴雨云团持续影响了广西,这些强暴雨云团生命史最长达到30h。与通常的暴雨过程相比,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暴雨云团具有生成个数多、生命史长、活动范围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次江淮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1999年6月23日发生在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这次暴雨过程的物理条件、云团的演变特征及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分析表明,在暴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多个中尺度云团在相继生成和移动发展,暴雨中心是几个发展较强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输送,并且通过强垂直运动向对流层中上层输送水汽,这次暴雨与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西南涡分裂出一系列的小涡旋,这些小涡旋边向东移边减弱,并且同时在地面上引发小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增强低空水平辐合,成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机制,低空急流中心与雨区相互对应,且急流风速增强,风速水平切变梯度增大的过程对应着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一次锋前暖区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广西一次锋前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的变化,同时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来分析这次锋前暖区暴雨的一些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前的辐合,贵港上空强的正涡度平流为这次暖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环流背景,925hPa的中尺度涡旋和急流是激发这次锋前暖区暴雨的直接系统,发生在锋前暖区上空西南-东北走向的短云带中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这次暖区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5.
广州一次"黑色"暴雨的环流背景及触发机制   总被引:4,自引:22,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着重从高层环流特征、南亚西南季风、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05年6月5日凌晨前后广州市区出现的一次“黑色”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华南上空使华南上空具有辐散流场,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华南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开始前大气垂直层结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而东路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则是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和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BB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沅陵西北部的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产生暴雨的中βCS云团由两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长时间维持少动,强降水出现在中BCS云团发展最旺盛的地方;在尺度分离的流场上,特大暴雨出现在850 hPa和700 hPa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之间的低层辐合区内;这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和增大减小变化密切相关;非地转湿Q矢量激发的次级环流的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暴雨发生发展;暴雨区特殊的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产生“94·6”赣南连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急流活动的基础上,对(?)场,中尺度云图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发现:水平低层(?)增值明显,且又是(?)的高值中心所在的区域在短期内发生暴雨的可能性较大;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是多个中尺度云团生成、合并,几乎沿同一路径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路经赣南与暴雨区吻合。  相似文献   

8.
9417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MS-4红外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1994年8月23日至24日出现在我省鲁东南和半岛地区的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共有6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云顶温度与地面降水强度有一定的对在关系.研究了产生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热力、动力机制。强调指出,台风低压倒槽或台风低压演变成的温带气旋中的暖锋激发中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应用常规资料、GMS红外云图,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中尺度云团等方面来对这次95.6.30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7年5月30~31日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初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系统和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辐散、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鄂中切变线维持、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是这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强对流云团或西南低涡中尺度云团是造成江汉平原北部、鄂东及鄂西南北部强降水的主要云团;整个暴雨过程伴随着强对流雷达回波的初生、发展、合并和减弱,降水主要由逐渐发展的强回波造成;低空急流输送水汽、中低层层结对流不稳定、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配置以及暴雨区存在较强锋生作用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成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和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武汉和荆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1年6月17-18日湖北中东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特定的地域触发产生的,干冷、暖湿空气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剧烈交汇触发了这次大暴雨过程.(2)中尺度对流云团有3种类型:即单一云团型、合并型和急剧发展型.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大小与其生命史相关,尺度越大,生命史越长,在多个α中尺度对流云团之间的新生云团发展最为迅速,降水强度也最大.(3)呈气旋性转动的中尺度回波团和由低层较强的偏北风急流与偏南风急流辐合作用产生的中尺度复合体是此次暴雨过程雷达回波的主要表现形式;(4)地形对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长江中游地区由于特定地形形成了三支明显的气流,由这三支气流组成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促进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形成和发展,云团F的加强和发展与地形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5,63(4):443-454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背景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季风爆发以及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天气和动力条件;季风爆发后期持续的大范围中尺度对流活动反过来会对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由对流活动强烈发展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南海北部造成了显著的大气加热,使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一明显的加热中心,这导致:(1)南海上空经向温度梯度由高层向低层发生反向,形成北高南低的温度梯度,从而使大尺度环流发生季节性改变;(2)相应南海北部地面气压不断加深,形成宽广的季风槽和明显的减压区,促使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地区最后撤离;(3)随着中低层低压环流的不断发展,对流系统和降水区进一步加强并向南扩展,有利于南海季风在南海中、南部地区爆发和维持;(4)季风槽的加深使其南侧的季风气流与水汽输送进一步加强,促使季风爆发过程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陈业国  农孟松 《气象科学》2010,30(2):250-255
用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广西区域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6月12—13日发生在广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在强降水期间,暴雨区上空低层为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区,中高层为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区,不稳定能量与降水强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急流作为对流系统上升的触发机制,为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WRF模式成功模拟出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中尺度降雨分布,本次暴雨与850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5.
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每小时红外增强显示(EIR)和红外(IR)云图,6小时降水量及常规气象资料,对1991年6月12—14日和7月6—7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的特征(包括生成源地、生命史、移向移速及对流云团生成的几种形式);讨论了中低纬度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概括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云模型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98·6"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1h雨量图,分析了“98·6”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指出比常年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的乌拉尔阻塞高压和南亚高压是极有利于中尺度系统在广西境内活动的环流背景,锋面上的扰动、西南低涡、西南热低压、西南低空急流等从区外移入广西的中尺度系统和海南岛绕流辐合、东兰和昭平附近的地形性涡旋和辐合等在本地特定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方性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这次特大的致洪暴雨过程。当有利于中尺度系统活动的背景环流发生调整后,降雨过程便告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对2005年8月12日发生在山西朔州市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调整的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抬,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暴雨。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十分充沛,并在朔州市北部形成辐合。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能量;过程期间,物理量场表现出强水汽输送辐合及上升运动;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及特殊地形的综合作用激发出中尺度降水云团,造成此次强降水。  相似文献   

18.
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广西逐站逐小时降水量、1°×1°逐小时FY-2C的TBB资料和1°×1°逐6 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这次致洪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雨团集中出现在TBB值的低值中心、低值中心北侧等值线密集的地方以及等值线曲率大的地方。镶嵌于大尺度西南气流中的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中尺度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存在对中尺度涡旋和对流云团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与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共存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97年8月1~2日,受副高后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辽宁出现1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分析了这场暴雨的中尺度雨团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特征,揭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衰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环境物理条件。1中尺度云团特征这次暴雨由A、B、C3个中尺度雨团(3h大于等于25mm)组成。A雨团生成在8月1日11~14时的葫芦岛和锦州地区,最大3h雨量为30mm,出现短时暴雨。然后就地逐渐减弱,14~17时和17~20时的3h最大雨量分别为20和22mm。B雨团在1日20~23时出现在辽西沿海,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2日05~08时移至辽宁东北部地区,最大中…  相似文献   

20.
对造成“94.7”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暴雨过程的一些中尺度系统、中尺度雨团的活动、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利用非平衡强迫的诊断结果对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及落区作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大气的非平衡动力强迫在这次中尺度暴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