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 0 1年 2月 1 3日 ,日本《地震杂志》编辑部召开研讨会 ,题目是“地震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 :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财 )地震预报综合研究振兴会理事茂木清夫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教授尾池和夫 ,文部科学省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地震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田义光 ,富士常叶大学环境防灾学部长、(财 )静县防灾情报研究所所长井野盛夫。以下是各位专家发言的摘录 :茂木在研讨会上说 :“我认为地震活动确实存在活动期和平静期。大地震前后地震集中发生的事例很多。例如 ,日本东北部三陆近海大地震前后 ,M 7.5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2.
该书的作者是地震学、尤其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权威人士茂木清夫教授.书中对防震减灾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必须做的等事项进行了论述.内容分为3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该书是苏联科学院地震与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众多知名学者合写的一部经典著作,已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该书内容共有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壳和上地幔的深部结构;第二部分为地球动力学和地震活动性。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作者综合了苏联数十年用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主要是人工地震)方法对地壳和上地幔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大陆地台区地壳和上地幔剖面中的纵、横向严重不均性、地球动力学过程、大断  相似文献   

4.
《地震防灾——预报的现状和对策的具体实例》是由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高桥博、大谷圭一,国土地理院藤井阳一郎,气象研究所胜又护等人编写,于1979年1月20日由白亚书房出版发行的。全书共分五章、二十九节。第1章“地震预报”,介绍了地震预报的方法、研究过程和现状,第2章“过去的震灾特征”,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震灾特征,阐述了战后日本的文明进步与灾害的关系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第3章“现在的地  相似文献   

5.
“影区地震”释义作者最近应邀为内蒙地震局测震培训班授课,其中涉及“影区地震”这一术语的定义和物理含义的问题,不少学员感到困难。什么是“影区地震”?有人望文生义,定义为“发生在影区内的地震”。我问这个学员:“影区在那里?”回答说:“在地下低速层内。”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一书是日本地震学家、东京大学理学博士河角广主编的。执笔者还有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理学博土宇佐美龙夫;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工学博士金井清;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理学博士佐藤泰夫等人。该书由日本共立出版股份公司干1973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充分反映日本特点的抗震救灾科技丛书,全书共分七章三十二节,约二十万字。第一章写地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区分地震振动和其他非地震引起的振动,地震波传播,近震的大森系数 K,人体感受估定  相似文献   

7.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81年8月第71卷4期登载一则关于“第五次美国地震学会奖章的通告”。通告说:美国地震学会依照学会章程第十二条和1975年年度选举细则设立了学会奖章。这个奖章表彰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980年第五次奖章授予日本的和达清夫。现将安艺敬一的《嘉奖致词》及和达清夫本人的《获奖复信》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8.
该书作者长尾年恭为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所长 ,物理化学研究所“地震国际前瞻研究课题”主要成员之一。该书共分以下 6章 :第 1章 为什么采用电磁学方法 ?第 2章 阪神大震灾时产生了哪些现象 ?第 3章 何谓地震预报研究第 4章 与地震有关的各种频率的电磁学研究第 5章 其他方面最近的尝试第 6章 不断发展着的地震预报学该书的重点放在最近发展起来的电磁学方法的短期、短临预报研究的解说上。由于作者直接参与了 VAN方法的大地电流观测 ,故对临震前 UL F,VL E,L F等各频带出现的异常电磁放射和电离层异常 ,不可…  相似文献   

9.
吕金水 《华南地震》2011,(4):132-13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华南地震》创刊三十周年编辑工作研讨会议,一起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华南地震》编委会、编辑部向多年以来支持和关心刊物成长的各级管理部门领导、同仁以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一直关心支持《华南地震》杂志的作者、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华南地震》做出贡献的编委会成员、专职和业余的采编人员表示慰问,同时向莅临会议的各位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蒋溥等著的《地震小区划概论》即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作者的工程地震实践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为了便于读者较全面地理解地震小区划,书中涉及了一些和地震小区划工作有关的地震学、地质学和工程地震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震级、烈度、地震动;第二章、烈度和地震动衰减;第三章,地震地质效应及其评价;第四章、场地地震危  相似文献   

11.
EarthquakeStaticElectricityforthePrediction郝建国与张云福教授合著的《地震静电预测学》一书 ,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一种短临前兆信息的探索研究过程及有关结果 ,阐述了作者对地震预测研究的看法和认识 ,认为确定性地震预测研究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主要途径 .该书作者以其 2 0余年来对震前静电观测研究的结果 ,结合震前观测到的各种各样的静电现象 ,认为震前静电异常 ,普遍存在且较易观测的地球物理现象 ,深入进行震前静电异常观测研究必将成为解决近震区短临预报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壳波导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传播特性,野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然后作者分析了籍地壳波导来预报地震的可能性后提出了用“地震电磁波法”、“人工源直达—反射波法”、“人工源回波法” 等来捕捉地震电磁信息的辐射异常与介质传播异常,并由此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3.
据《苏维埃吉尔吉斯报》1980年7月19日报道:当地球深部某处在释放大量能量时,地球表面还显得很平静。此时,在大气的电离层内,从未来地震的震中向很远处传播声波,其频率达数十万赫兹。这一现象是塔吉克的学者们发现的。塔吉克抗震建筑和地震研究所所长、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涅格马杜拉也夫说:“在塔吉克,每年记到一千次以上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地震。”  相似文献   

14.
张昭栋  邹泉生 《地震》1993,(2):61-66
本文介绍了鲁23井“动水位”观测情况。提出了一个分析有泄流的“动水位”的新方法,即把流量换算成水位,以等效静水位来表示“动水位”与流量。由于把“动水位”与流量用一个量来计算,从而为“动水位”观测定量的、统一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这对提高“动水位”井的监测预报地震能力起一定的作用。 本文还以鲁23井“动水位”观测资料为例,利用新方法进行处理的观测分析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全国地震水化观测资料汇编(1969—1982)》1984年4月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该书16开本,804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地震的探索工作,并在多次强震和中强震前后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变化,积累了大量资料。该书收集了全国重点台站从始测到1982年底的全部水化观测数据,内容包括多数观测点的水中溶解氡、水温、流量、以及一些综合观测点的井压、水中溶解气体总量、氦气、氮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与社会反应》(大22开本,365页)做为研究丛书,由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编辑、东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执笔者共12人,包括以冈部庆三为首的东大新闻研究所6人、东京大学大学院4人、东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部和群马大学教养部各1人。该书着重研究探讨了“地震社会学”这一门新兴学科所涉及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地震预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尽管该书是根据日本国情所做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但对于我们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调查研究工作也是有一定参考和借鉴的。现根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测定水中离子的一种先进技术——离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作者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延庆五里营井的资料表明,SO_4~(2~-)、Cl~-、F~-离子是该井反映地震活动比较灵敏的组分,其含量在延庆四海3.0级地震和宣化张家湾M_s4.2级地震前后都发生了明显的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池谷元伺所著《地震前兆》一书 ,将人们所说的地震宏观前兆分为“动物的异常行为”、“异常气象”、“家用电器异常”和“植物异常”,并分别进行了论述。书中所记载的前兆报告事例多半是一些片断 ,不过 ,与近几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 M=7.4,1 999年 8月 )和台湾集集地震 ( M=7.7,1 999年 9月 )有关的资料 ,都是地震后作者亲赴现场实地收集的。作者是想把最近一段时期有关地震的宏观前兆数据(其中也包括 2 0 0 0年 1 0月鸟取县西部 M=7.3地震 )归纳在一起。但是 ,如作者自述的那样 ,他的目的并不是完整无缺地收集宏观前兆数据 ,而是想建立…  相似文献   

19.
聊城地震水化站水温观测井于2008年8月出现奇异变化,水温大幅度指数型下降。作者在收集分析井区-水文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奇异变化的可靠性、产生的原因及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奇异变化可能是井管老化微裂,导致新的低温含水层中地下水渗入井内而引起的,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20.
大间距深度-时间约束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是在VSP速度校正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VSP速度校正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一般要求井下检波器的深度间距不大于20 m,如果检波器深度间距逐渐增加“校正”的误差就要逐渐增大.大间距深度-时间约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利用各深度间隔顶、底的深度-时间和深度间隔内的声波时差,采用正文中描述的二分法双向计算时间序列的方法计算时间-反射系数序列,最大限度消除了只用声波时差数据计算时间序列产生的“累积误差”,把深度-时间间隔的变化对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约束”精度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再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面地震记录作相关,消除二者存在的“系统时间差”,使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面地震记录达到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